logo

江苏连云港:让满山翠色化作富民“金叶子” 看一片茶叶里的生态智慧

【连网】(孙晨晨)四月的海州湾畔,草木葳蕤,茶香满谷。

连日来,连云港市赣榆区班庄镇2000余亩茶园迎来了春茶采摘高峰期。晨曦微露,采茶工人便已开始抢摘珍贵的“黄金芽”,力求在最佳时机锁住茶叶的鲜香。

将生态“高颜值”转化为经济“高价值”,让满山翠色化作富民的“金叶子”。这样的生态智慧,茶人王宜朵的感受最为真切。

“茗片”飘香 夹谷山上采茶忙

踏入夹谷山麓的茶园,漫山遍野的茶树在春日暖阳的轻抚下肆意生长,嫩绿新芽竞相蓬勃萌发。

清晨5时的夹谷山,薄雾未散,茶园里已人头攒动。采茶工人弯着腰,拇指与食指捏住茶树枝头,指尖轻轻一掐,翠绿的嫩尖便落入腰间的竹篓,竹篓中的鲜叶以肉眼可见的速度堆积。

张大姐是采茶熟练工,此时腰间的竹篓中已经半满,“我就住在这附近,谁家茶园需要采茶我就来。好的时候一天能赚两百多。”

不远处,王宜朵正穿梭在茶垄间,叮嘱工人:“头茬春茶最金贵,只采一芽一叶,保证品质。”

王宜朵是连云港市绿茶制作技艺传承人,眼前便是王宜朵家庭农场的核心茶园。“最近是春茶采摘的关键期,各家茶园都在忙着采摘。”王宜朵说,“好的茶叶应摘取最顶端的嫩叶,采摘时需精准,避免带上下面的老根,因为这些老根会影响茶叶口感,降低整体风味。”

据了解,越冬后的茶树在春季萌发的芽叶更为肥厚,色泽浓郁翠绿,富含多种维生素。用这样的芽叶制成的春茶,凭借优良的品质与独特香气,深受市场青睐。

班庄镇位于亚洲北温带,生态环境得天独厚,四季分明,土壤肥沃,昼夜温差大,适宜茶树生长。所产茶叶品质独特,别具一格。夹谷春茶场负责人窦立耿表示:“为抢抓春茶采摘黄金期,我们每天需要100多名采茶工人,高峰期一天可采摘茶青6000斤,制成干茶1200斤,并且与周边120多户茶农建立了合作关系。”

科技赋能 制茶效率提升几十倍

中午,王宜朵还没来得及吃几口饭,又有几个茶农提着鲜茶叶登门。由于家里缺乏加工设备,附近的一些茶农选择将鲜茶叶卖给王宜朵。“鲜茶叶根据品质收购价格有所不同,一般在30到50元一斤。”王宜朵边介绍边称重。经过仔细称量计价,茶农们拿着现场结算的钱,心里美美的。

饭后,王宜朵带着记者去参观制茶流程。“轰隆隆……”加工车间,机器轰鸣。

“这台机器叫茶叶理条机,新鲜的茶叶在理条机中就可以完成杀青。”王宜朵说。热浪裹挟着茶香涌出,鲜叶在高温滚筒中翻滚跳跃,叶片从翠绿逐渐转为暗绿。“杀青是关键,高温快速钝化酶活性,锁住茶香。”她抄起一把茶叶搓揉,叶片柔软却不断裂,“火候到了!”这时,王宜朵拿起理条棍,将它们放入机器中。“这理条棍是茶叶塑形的关键。”随着理条机轰隆作响,理条棍与茶叶不断摩擦、挤压,原本蜷曲的茶叶逐渐被捋直,变得更加规整。王宜朵将这些通过理条机的茶叶放入簸箕中进行颠簸,在有节奏的抖动中,茶叶中的杂质因重量与形态差异与茶叶分离。最后,将筛好的茶叶送进烘干机烘干,茶叶就算制作完成了。

“过去手工制茶,一人一天只能做30斤,自从上了机械化设备,效率提升几十倍,茶叶的品质也更加稳定了。”王宜朵笑着说。

茶旅融合 茶园成为研学休闲景区

虽然已经用上了机械化设备,作为绿茶制作技艺传承基地,王宜朵的家庭农场仍保留了传统炒茶工艺。

4月17日,抚育安幼儿园的180名师生前来体验茶文化。电炒锅前蒸腾的雾气裹着青叶香,孩子们围着王宜朵叽叽喳喳地发问:“叶子烫不烫呀?”“为什么茶叶会卷起来?”

在炒茶区,王宜朵系上靛蓝粗布围裙,将200℃锅温的炒茶锅擦得锃亮,扬手撒入一捧鲜嫩茶青。双臂如游龙般在滚烫锅中翻搅,茶叶在指尖跳跃,渐渐蜷曲成碧玉螺形。“这叫‘手不离茶,茶不离锅’,咱们老祖宗的手艺要传到你们的小手里。”她耐心细致地对小朋友们讲解。

炒茶区的另一侧,孩子们和老师正在冲泡自己制作的茶叶。“这是我第一次喝自己做的茶。”一名叫轩轩的小朋友笑着说。“把非遗技艺融入研学课程,孩子们不仅触摸到茶文化的温度,更在翻炒揉捻间懂得‘匠心’二字的分量。”一旁的幼儿园老师也在认真学习、记录。

王宜朵介绍,除大型研学活动外,每逢采茶季,总有三五熟客携亲朋踏青而来。这些体验者不仅享受了采茶炒茶的乐趣,同时也为茶叶的销售带来了新的机遇。“很多人厌倦了城市喧嚣的生活,便来山上体验采茶。上次有几个小姑娘来采茶,回去还发了小红书。”王宜朵边说边高兴地给大家展示游客的照片,“这几年通过茶旅融合,还真给我带来了不少生意。”

从晨雾中的第一篓嫩芽,到流水线上的最后一克干茶;从千年茶文化历史寻根,到研学课堂里的童心萌动,历经千年的茶产业,正在传统与现代的交响中奏响乡村振兴的强音,成为生态保护、文化传承与共同富裕的生动实践。

相关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