策划:高庆华 张青红 采写:王文 张开虎
【连网】 农历七月十四,正好赶上立秋后的首个水晶大集。早晨6时多,雾气还未完全散去,路边的小草还挂着露珠,勤劳的东海人已带着大包小包的水晶制品赶到水晶市场周边摆摊了。发端于上世纪90年代初的水晶大集至今仍充满活力,也许是诸多“淘晶”人难舍的艰难创业情结。
“东海水晶甲天下”。大自然厚待东海,它坐拥数亿年前太平洋板块和欧亚大陆板块碰撞的恩赐,蕴藏了丰富的水晶珍宝,成为当之无愧的“中国水晶之都”。依托丰富的水晶资源,智慧的东海人将水晶产业做得风生水起,从遍地开采到海外收购,从一家一户小作坊粗放加工到工厂化规模集约经营,从传统的晶品制作到收藏价值、工艺价值与时尚价值的发现提升。今天,我们惊喜地看到,东海水晶已叫响世界,东海已成为全世界水晶集散地,东海人因水晶而使自己的人生更精彩。
从家庭作坊成长起来的“世界水晶集散中心”
上世纪80年代,精明的东海人渐渐意识到水晶的宝贵价值,想到将水晶打磨成眼镜片和各种饰品,拿到市场上卖个好价钱。1988年,在国企105矿工作近20年的农家妇女吴兆娥东拼西凑了2000元钱,腾出自家的住房做厂房,用吃饭桌子做支架,拆下洗衣机里的电动机,装到自制的土研磨机上,创办起了海龙水晶工艺品厂。她动员左邻右舍的十多个农村姑娘到她厂里来,手把手地教这些女孩切割下料、研磨抛光水晶粒珠,经过一道道工序的打磨,很快,一串串精致、纯色的水晶项链就在她细心的指导下做出来了。看着越积越多,销售可就成了亟待解决的问题。
当时正值市里召开人大、政协两会,吴兆娥就背着水晶制品来到代表、委员们住处推销。代表们感到很新奇,一下子围拢过来,拿起一条条晶莹剔透的水晶项链,赞不绝口,有许多人还询问价格要购买。吴兆娥脸刷地一下子红了,她心里也没有底,这项链到底要多少钱一条为宜。于是随口说了句:“这都是我们自己用东海纯天然水晶加工做成的,你们说多少钱就多少钱吧!”一下子把大家给说愣了,也逗乐了。代表、委员们看着吴兆娥腼腆憨厚的神态,都主动地维持秩序,帮她评定出100元一条的价格,你一条我一条地抢购起来,完了他们又把钱集中起来交到吴兆娥手里,一数整整7000元。这是吴兆娥第一次做生意,也是第一次见到那么多钱。赶到家时已经是后半夜了,她的心情还是久久不能平静,这也更加坚定了她大胆往前走的信心和决心。
“起步之初,东海在水晶加工上还处于家庭小作坊生产模式,几乎没啥技术含量可言。”她说,从1991年到2000年间,东海最起码有10万人从事水晶工艺品开采、加工和销售,几乎家家户户开设小作坊。令吴兆娥没有想到的是,她当年小作坊起步的水晶事业能做到今天这么大,“水晶大姐吴兆娥”甚至成为全县首个中国驰名商标。
有需求就有市场。带着自己挖出来的水晶原石、自己打磨出来的水晶项链、手链,每逢农历四、九,东海人都会自发赶到火车站北侧的马路边,摆摊售卖。“这便是最早的水晶大集了。”东海县水晶市场总经理周振岭介绍。8月9日上午,笔者在水晶大集上结识了黄川人李长保。他从部队退伍以后,放弃就业安排,选择在水晶大集上摆摊卖水晶饰品。“别看我这几平方米的小摊,每个月销售额最少可以做到30万元。”忙碌的他不无得意地说。热闹非凡的水晶大集上,像李长保这样的摊位有2000多家,每次逢集的人流量约在1.2万人次。
为了规范经营,在水晶大集的马路市场基础上,1992年,东海县供销合作总社牵头建设县水晶市场。后来,经过与假日广场、水晶汇交易市场合并,形成了10万平方米交易面积的东海水晶城,进驻店面3000余家。2005年,东海又建设了国际珠宝城这一新的水晶交易市场,同时下大力气培育了曲阳水晶一条街,从而建立健全以水晶市场为中心,以国际珠宝城和曲阳水晶一条街、水晶大集为补充的较为完善的水晶交易平台,辐射相关从业人员25万人,年接待国内外游客85万人次,年交易额突破百亿大关。
“东海水晶已由单一的项链、眼镜发展到水晶首饰、法器、奇石、雕刻品、观赏石等几十个大类、上万个品种,水晶制品在欧美、日本、韩国、东南亚及港、澳、台市场上占有相当的份额。”水晶市场总经理周振岭自豪地说,只要有水晶交易的场所,就有东海水晶的“倩影”,东海已成为名副其实的“世界水晶集散中心”。
买全球、卖全球,停不下的逐晶脚步
随着本地水晶原料越来越少,在火热的创业浪潮中拼搏的东海人终于感受到了水晶资源的稀缺性。他们开始大胆尝试去海外“淘晶”,追寻着水晶的光亮走遍全球。巴西、马达加斯加、巴基斯坦、越南、缅甸、乌拉圭等世界各地的水晶原石被运回东海后,经过精心加工的水晶制品再被销往世界各地。
说起东海人到海外采买水晶原料的艰辛历程,不能不提率先“吃螃蟹”的杨振山。上世纪90年代初,当教师的杨振山承包了县勤工俭学办的眼镜厂,由于县里的水晶原料越来越少,而眼镜厂却越开越多,当年就亏了几十万。“惟一的出路是找到新的水晶原料。”这个痴狂的想法让杨振山成了东海最早出境寻宝的人。听说越南有水晶,他决定去闯一闯。临行前,他把儿子叫到身边交代:“如果我3个月回不来,就叫你妈再找个人。”
终于有一天,杨振山在越南中东部一个城市的集市上发现了几块罕见的绿水晶。他欣喜若狂,却没钱买。杨振山苦苦哀求留在店主家打工,不要工钱,只要水晶。店主满口答应。打工期间,杨振山又在附近收集到了一小堆绿水晶。扛着一麻袋水晶,杨振山一路坎坷跨进友谊关。接到电话后,儿子赶忙借钱赶到广西,接回了蓬首垢面、衣衫褴褛的父亲。
杨振山做梦也没想到,这一堆绿水晶卖出了“天价”,一举还清了债务。尝到甜头后,他又去了几趟越南,却再也找不到上好的水晶原料了。杨振山不甘心,到北京图书馆找线索,非洲岛国马达加斯加进入了他的视线。很快,他成为踏上马岛寻宝的第一人。
“东海人到海外寻宝的经历,回报很多但却凶险非常。”杨振山介绍,有的人在当地被人用枪抵过脑袋,有的人曾被抢劫,有的人甚至丧了命。境外的生活虽然很苦,但创业的诱惑力太大了。渐渐地,东海人去海外“淘晶”的越来越多了,马岛等地的水晶原石价格不断上涨,钱不那么好赚了,眼光不好的也赔了。正因为这样,杨振山现在在马岛的公司已经转型,主要为东海人提供融资和出口手续代理服务,很少直接贩水晶。
据不完全统计,常年在国外的东海“淘晶族”约8000人,集中在巴西、马达加斯加、乌拉圭、赞比亚、莫桑比克等水晶产国,垄断了全球95%的水晶原料供应。很大程度上,他们的一举一动直接影响整个水晶交易市场。买全球、卖全球,海外收购队伍的壮大,不仅扩大了东海作为中国乃至世界水晶集散地的原料供应,也带动了出产国的水晶价格大幅增长,给当地的居民带来了丰厚的回报。
注入文化元素,向高附加值转型
精美的水晶如果再加以文化元素的包装,其市场价格就会翻上几倍、几十倍乃至更多。在东海水晶收藏界,朱景强与“哈雷彗星”的故事一直是一个传奇。1991年夏天,教师身份下海创业的朱景强出于好奇,花了12元钱买了一个内有放射状金色发丝的水晶。在打磨成扁圆形后,他惊奇地发现,这块水晶里面的包裹体宛如一颗活灵活现的“哈雷彗星”。接着,这颗名为“哈雷彗星”的晶体先后在郑州、北京珠宝交易会上亮相,报价一路飙升至万元。
水晶里面有景,水晶里面有奇,收藏水晶景石、奇石能卖个好价钱。这消息传开后,东海人开始用以前不曾有过的审美目光观察水晶原石,从象形文化着眼,通过加工润色,使一块块水晶原石身价暴涨。“过去的水晶按吨卖、按斤称,现在我们不会再这么大方了,每一个水晶原石都会被仔细研究,精心雕琢,以融入更多文化内涵,提升附加值,雕琢出来的水晶饰品都论克卖了,有的精品卖得比黄金贵多了。”江苏省水晶文化研究会会长陈林告诉我们,东海将天然水晶重点打造为水晶珍藏品、水晶工艺品、水晶时尚品三大类拳头产品,不断开拓水晶价值范畴,提高研发水平。
为了使水晶产业链条紧密相连,东海投资6亿元,建成一个集聚水晶加工、设计、创意人才与企业,提升水晶加工规模、档次和品位的全国首家水晶文化创意产业园。在园区内的至善坊公司生产车间,来自河南、福建的几位雕刻师傅正在紧张制作客商预订的水晶挂件。自从公司总经理孙睿开创性地整理出水晶雕刻的工艺流程,形成标准,改变水晶作坊加工的模式以后,公司经营规模和产品档次实现质的飞跃,带来了成倍的利润回报。孙瑞介绍,东海水晶在生产方式上已经基本实现了由作坊式向企业化的升级。当年从生产项链的小作坊起家的人现在基本上都有了自己的公司,大家现在更注重于产品设计研发、包装设计等环节,着眼于打造更多自身品牌。
“东海水晶文化创意产业园可以称之为未来东海水晶研发的摇篮,为推动水晶产业纵深发展提供了一个很好的运作平台。”看着灯光闪烁的展示沙盘,东海县科技局副局长何林说,东海水晶与景德镇陶瓷、新疆和田玉、福建寿山石等玉石奇葩一样,工艺水准是提升产业发展核心竞争力的关键,只有不断提高水晶产品的文化附加值和竞争力,才能促进水晶产业向更高层次发展。为此,产业园已与30多家水晶宝石加工企业签约,至善坊、石来运好、福建艺雕、江苏省水晶文化研究会、东海水晶产业发展研究院以及《东海水晶》杂志社等一批知名水晶宝石企业和文化传媒机构相继进驻,张玉成、王习三、仵应汶等多位国家级工艺大师已签约在此设立大师工作室。
开拓精神引领“晶彩”改变
一种资源就是一张名片,一个产业就能带动一方崛起。在东海县县委书记、县人大常委会主任徐家保看来,水晶就是东海最核心的资源之一。经过多年的发展,东海的水晶产业已不仅仅局限在一个狭义的范围,它已经融入了经济社会发展的方方面面,引发出多种效应,给东海带来了“晶彩”的改变。
“东海实现全面小康,离不开水晶产业的快速发展,水晶产业拉出的‘富民链’使得东海人的腰包更鼓了。”徐家保说,作为苏北的传统农业大县,东海县并没有外出闯世界的“基因”,在过去很长一段时间里,外面的世界对东海人来说是遥远和陌生的。随着水晶产业的迅速发展,东海的水晶资源远远不能满足市场的需求,对水晶资源的迫切需求,使得东海人改变了自己的传统习惯,纷纷走出国门,去异国“淘晶”。异国的“淘晶”生活虽然艰苦,但也激发出了东海人血脉里的开拓精神。随着“淘晶”大军的壮大,这种开拓精神也影响着越来越多的东海人,成为东海县加快经济社会发展的强力引擎。在东海新时期精神表述语中,“开拓”成为了重要内容之一。
“以水晶为媒介,让世界了解东海;以水晶为桥梁,让东海走向世界。”为了进一步依托水晶资源,让东海这座“水晶之都”加快与世界接轨,自1991年开始,东海已成功举办12届水晶节,借助“水晶盛会”特色舞台,与来自国内外的客商建立了良好的合作关系,并与巴西库尔韦卢市结为友好交流城市。去年水晶节期间,作为首场重头戏的央视《寻宝》栏目走进东海,节目在央视一套黄金时段播出,取得了较大的社会影响。中国·东海国际水晶节荣获长三角最具影响力会展节庆品牌。
为进一步提升东海水晶知名度,东海首创发行中国(世界)首枚“东海水晶”邮票、试刊发行中国第一本水晶专业杂志《东海水晶》,先后成功举办国际珠宝展东海水晶暨天然水晶发展高峰论坛、中国天然水晶“百花奖”等活动,围绕水晶连续开展多项影视、诗歌、散文、美术、书法创作。通过这些活动,快速提升了东海水晶的知名度和美誉度,“东海水晶”入选“江苏符号”。今年9月,东海水晶还将作为“江苏符号”亮相伦敦文化庙会。
“如今,我们有国内惟一的以水晶为主题的中国东海水晶博物馆,在西双湖北面投资50亿元启动建设新水晶城,这也是全国最大水晶交易市场。”谈到东海水晶产业下一步发展,徐家保充满信心,东海将切实把发展水晶、温泉、旅游等作为加快推进产城融合的重要抓手,以水晶产业发展打造城市亮点品牌。依托“一城一园一馆”新载体,推动水晶产业规模化、基地化、集聚化发展,打造水晶产业圈,引领带动城市经济发展。
水晶,让东海披上了“飞天”的羽翼,它穿越时空,飞跃国界,让世界熟知了东海,让东海走向了世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