logo

列表头部广告一条

专题 专题> 常用专题> 文化产业网> 产业资讯

海州文化强区建设迈出铿锵步伐

□ 王雅萱 陈晖

【连网】 12月5日,市文化发展项目观摩现场会移师海州,市领导张光东、郑平、李广成带领全市文化产业现场会与会人员,对海州文化产业发展成果进行了全面检阅。

今年以来,海州区在市委、市政府的正确领导下,在市文化主管部门的精心指导下,按照全市文化产业工作要求,始终把文化产业发展放在全区工作重要战略地位,以文化产业规划、文化产业项目招商和重点项目推进为牵引,全区文化产业呈现良好的发展态势。

■ 肩负使命

矢志谱写新篇章

“守着老祖宗留下的青山绿水文化宝藏,我们不把它保护好利用好,怎么对得起子孙后代?复兴海州文化是我们义不容辞的责任。我们要好好地理一理海州丰厚的历史文化资源,通过规划引导来把它充分挖掘出来,更好地用于助推发展和改善民生。”该区领导感触良多。

近年来,海州区始终把文化产业发展放在全区工作重要战略地位,制定了一系列加快文化产业发展的重大举措。按照“一城、一山、一古镇”发展战略,该区对全区文化产业进行了全面、系统规划,完成了《海州区文化产业发展规划》《海州古城复兴城市设计》《锦屏山旅游品牌规划》和《板浦镇总体规划》。为完善配套激励政策,进一步加大发展文化产业的支持力度,区委、区政府出台了《海州区文化产业引导资金管理办法》《海州区文化发展资金管理办法》和《海州区文化休闲一条街项目优惠政策》等文件,促进了招商引资及文化建设项目生成落地。

海州区立足区位优势和产业实际,以传承发展古城历史文化、山水旅游文化、地方民俗文化为主线,稳步推进文化产业项目发展。以留住古城印象为目标,全面启动古城文化复兴工作。

■ 百花齐放

奋力开拓新局面

冬天的脚步悄然而来,夜晚的温度也渐渐降低,但海州古城内一片灯火辉煌,夜市一条街人头攒动,热闹非凡。海州古城,已经摆脱了往年冬天冷清的状况,大量的市民业已习惯在晚饭后到夜市上逛一圈,夜市生意也被市民们逛火了。夜市项目依托现存古迹,整合国有资产和社会资源,突出幸福南路纵向轴线,以每晚一台戏为核心,大力发展与旅游相关的特色餐饮、文化休闲、娱乐购物等服务业态,平均每天接待游客近万人。

海州区借助锦屏山秀美的自然风景、遍布的人文古迹、优越的地理位置,深入挖掘锦屏山山水人文内涵。在全面完成锦屏山内旅游车行道、步游道、九龙沟沿线景点开发建设的基础上,年内又完成佛像园、将军崖岩画保护工程项目,配套新建步游道600米,共投资3400万元。大力推进孔子文化园项目建设,今年新开工的孔子文化园占地6.8公顷,总投资1.2亿元,包括白鹭园、孔子广场和百花园项目,计划春节前完工并对游人开放。

一部《镜花缘》古代名著,一处茶盐古道的集散重镇,一片达官商贾汇聚的古码头,成为板浦镇旅游开发独特的文化资源。为进一步挖掘、恢复板浦古镇的历史、人文资源,推动名镇文化再振雄风,海州区精心包装、推介了一批相关文化产业项目:汪恕有醋文化博物馆项目,占地3300平方米,全面展示了汪恕有滴醋的悠久历史,取得了较好的经济和社会效益;电视剧《李汝珍》已完成剧本创作,目前正在联系相关影视公司拍摄制作;位于古镇之畔的占地300多亩的镜花缘文化产业园项目,总投资超1亿元,以弘扬《镜花缘》主题文化为宗旨,结合地方特色旅游、高效生态农业,现正在加快推进镜花缘场景、水上餐厅、水上客房建设。

■ 以人为本

全面提升幸福感

“打造美好靓丽的文化名片,构建百花齐放的文化格局,丰富百姓文化生活,提升居民幸福指数,是文化建设的根本目标,也是以人为本理念的具体体现。”海州区领导如是说。

依托文化资源优势,海州区以传承发展古城历史文化、山水旅游文化、地方民俗文化为主线,以对接国家文化产业项目政策为目标,努力打造民生文化。目前全区已实现省标乡镇文化站、村级文化室(农家书屋)全覆盖,建成社区文化中心14个,完成双龙井“五大宫调”传承基地、区文化馆、朐阳门市民文化广场、民俗文艺活动中心、古街牌坊等文化设施改造建设,初步构建区文化馆—乡镇文化站—村(居)文化室(中心)三级公共文化服务网络,村居文化活动场所实现全覆盖,总面积达到6360平方米。整合现有资源,启动海州区图书馆建设项目,不断完善区级公益性文化设施。不断加大区、乡镇、村居公共文化阵地建设,广泛组织开展各类文化活动,重点打造系列品牌活动,每年举办和谐文化进万家活动50余场次,筹备朐阳门文化活动,做到每周都有小活动,每月都有大活动,让更多的群众参与享受文化生活。  (编辑:王夫成)

相关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