logo

列表头部广告一条

专题 专题> 常用专题> 文化产业网> 产业资讯

助推连云港文化产业绩效考核创佳绩

慢进则退快马加鞭——助推连云港文化产业绩效考核创佳绩

市统计局 方华 胡伶捷

资源消耗低、环境污染小、以创业为核心的文化产业,正在成为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新亮点。文化发展绩效指标体系就是在综合测评文化产业发展水平、促进文化产业发展的要求下应运而生。

一、摆明情况,了解文化发展绩效考核

江苏省文化发展绩效考核指标体系,由四大部分,共15项指标构成。综合指数是以当年各市平均水平为基础进行计算的,主要用于各市之间文化发展水平的比较,找出差距,采取措施。总指数越高,表明文化发展水平越高。经过2012年的努力,连云港市文化发展整体上是进步的,但与各省辖市相比,还存在较大差距,仍需引起高度重视。

(一)文化发展总体水平

2012年,连云港市综合指数68.06,比上年提高了0.94,但在全省13个省辖市居第13位,比上年后移1位,在苏北各市中列第5位。

从四大领域看,文化发展指数25.06,比上年提高0.07,全省排名最后;政府投入指数8.16,全省列第11位,比上年前进1位;文化服务指数20.86,比上年减少2.37,全省列第9位;文化消费指数13.98,全省列第11位,比上年前进2位。(详情见表一)

表一:2012年文化产业发展绩效考核综合评价指数及位次

地区

综合指数

位次

文化发展指数

位次

政府投入指数

位次

文化服务指数

位次

文化消费指数

位次

南京市

94.12

1

36.77

1

11.6

1

27.84

2

17.91

1

无锡市

84.29

4

32.48

5

10.5

5

27.15

3

14.16

10

徐州市

74.12

9

30.1

7

7.64

13

20.7

10

15.69

7

常州市

81.11

5

34.28

4

11.28

2

24.75

5

10.8

13

苏州市

90.28

2

34.64

3

10.53

4

28.44

1

16.67

4

南通市

77.53

7

28.58

8

10.69

3

22.49

8

15.77

6

连云港

68.06

13

25.06

13

8.16

11

20.86

9

13.98

11

淮安市

75.76

8

28.45

9

8.96

10

20.68

11

17.66

2

盐城市

70.81

11

25.9

12

9.05

8

20.21

13

15.65

8

扬州市

80.97

6

32.23

6

9

9

22.88

7

16.86

3

镇江市

84.62

3

36.39

2

9.17

7

25.58

4

13.48

12

泰州市

74.12

9

26.53

10

9.46

6

22.9

6

15.22

9

宿迁市

70.72

12

26.19

11

8.09

12

20.25

12

16.19

5

(二)各领域分项指标完成情况

1、文化发展领域,文化产业增速明显。2012年我市文化产业法人单位增加值为37.49亿元,比上年增长48%,占GDP比重首次突破2,为2.34%,比上年增加0.54个百分点;文化服务增加值占第三产业增加值的2.53%,比上年增加0.46个百分点;文化产业从业人员占全部从业人员的1.03%,比上年增加0.18个百分点;人均创造增加值为14.59万元,比上年净增4.7万元。

2、政府投入领域,财力支持稳步增长。文化体育与传媒经费支出增长18.16%,较上年提高了11.46个百分点;文化体育与传媒经费支出占财政一般预算支出比重为1.39%,比上年提高了0.09个百分点;人均文化体育与传媒经费支出为98.5元,比上年提高了14.74元/人。

3、文化服务领域,文化基础建设情况良好。公共文化设施覆盖率达95.09%,比上年提高了4.06个百分点;万人拥有公共图书馆藏书量为8075.59册,比上年增加了近2000册/万人;万人拥有公共文化设施建筑面积为586.92,比上年提高了18.45平方米/万人;万人拥有发行网点数为0.64个,这是今年新增的指标,替换掉了更新出版物农家书屋村级普及率这个指标;有线电视入户率为79.54%,比上年提高了2.16个百分点;有线电视数字化率40.71%,比上年提高了19.76个百分点。

4、文化消费领域,消费占比稳步增长。城镇居民人均文化娱乐支出占消费总支出的15.56%,农村居民人均文教娱乐用品及服务支出占生活总支出的18.14%,比上年增长1.88个百分点。

二、慢进则退,发现文化发展问题症结

从以上我们不难看出,我市文化发展各项具体指标数值都在增长,但是排位却在倒退,究其原因,笔者从自身及兄弟市的比较中,找出答案。

(一)纵向比较,核心指标年年退位,优势指标优势不存

结合我市2009-2012年绩效考核指标情况,不难看出,核心指标年年退位,这里的核心指标主要指文化发展指数(占40%),它的末位直接导致了综合指数的末位;优势指标优势不存,这里的优势指标主要指政府投入指数,09-10年,文化与传媒经费支出这块,我们在苏北甚至全省都是靠前的,到11年后,这个优势就不存在了。

表二:2009-2012年文化产业发展绩效考核指数及位次

(二)横向比较,慢进则退

1、总体情况

南京和苏州综合指数在90以上,处在第一方阵,由于独特的区位、经济发展、文化资源优势,领先优势明显;镇江、无锡、常州、扬州4市综合指数在80~85之间,处在第二方阵,紧跟第一方阵,整体文化发展距第一方阵还有一些差距;南通、淮安、泰州、徐州、盐城、

宿迁、连云港综合指数在80以下,处于第三方阵,文化投入、发展、建设、消费各方面都有很大的提升空间,特别是我市综合指数是唯一一个未突破70的,“文化饥渴”状态明显。

2、具体指标

在15项具体指标构成中,有1项位居全省第六,1项第九,2项第十,6项第十一,2项第十二,3项第十三,其中位列第十三位的3项指标分别是文化产业增加值占GDP比重、万人拥有公共文化设施建筑面积、万人拥有发行网点数,来自于文化发展指数和文化服务指数,而这两项指数属于核心指数(权数70),这3项指标落后,最终奠定了我市绩效末位的现状。

慢进则退体现在文化发展指数上尤为明显,文化发展指数属于核心指数,权数达到40,2012年我市该指数得分是25.06,排名末位,比排名第一的南京少了有11.71,它主要是通过文化产业增加值的情况反映的,4项具体指标基本靠后,但近几年来,我市文化产业增加值都是以高于全省平均增长速度、领先于地区生产总值和第三产业增长速度高速发展,2012年文化产业增加值增速达到48%,但是仍阻挡不了我市文化发展指数排位节节退后直至垫底的悲惨局面,究其原因,随着各地对文化产业关注度的提高,工作推进力度不断加大,竞争也就日趋激烈,尽管我市指标数值均有所提高,有的指标甚至提高幅度较大,但由于兄弟城市提高更快,致使我市排名位次没有得到提升,甚至退位,最终导致了我市文化发展指数乃至绩效末位的局面。具体各项指标排位及权数情况见表三。

表三:2012年文化产业发展绩效考核具体指标情况

三、快马加鞭,助推文化发展大跨越

根据市委、市政府部署,到2015年,全市文化产业增加值占GDP的5%以上,成为全市支柱产业,文化产业成为全市新的经济增长点和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重要着力点。目标已经明确,思路非常清晰,关键在于如何拿出扎实有效的举措抓好落实,快马加鞭,积极创新,走出逆境。

(一)在打造品牌上创新

一个品牌凝聚和体现着一个地区的功能、理念、整体价值取向,它在给地区带来社会效益的同时,也推动着经济发展。文化品牌打造可以依托有形的自然生态、文化古迹,也可以依托无形的民间文艺、民俗文化。打造文化品牌既关系到系列资源的科学合理使用,又关系到文化产业发展的速度、规模、效益。因此,必须从战略高度加以重视,将我市文化资源进行梳理和整合。例如对连云港国际西游记文化(旅游)节、中国东海水晶节、中国赣榆徐福节、连云港文博会等地域文化节庆活动的内涵及美誉度进行不断提升;对江苏女子民乐团、奇魔魔术杂技团和王咏梅音乐、陈武中长篇小说、何连海篆刻、曹明凤版画、相裕亭小小说、曹延标儿童文学等“文艺名片”的知名度和影响力不断扩大,提升其文化附加值,在挖掘和发扬自身丰富文化历史资源的同时,借鉴和吸收国内外优秀文化思想,形成具有我市特色的文化品牌,使资源优势转变为经济优势,不断提升我市文化产业的综合竞争力,从而促进我市经济结构的优化升级,进而拉动我市经济持续增长。

(二)在政府驱动上创新

我市文化产业发展总体上正处于培育发展阶段,但发展的基础还比较薄弱,文化企业总体状况是规模普遍偏小,而当今世界文化产业的发展趋势是集团化和规模化。在这样的趋势下,靠企业自身发展积累资本从而实现集团化和规模化是不现实的,需要政府政策支持,具体体现在政府投入和基础服务两块。

首先政府的财力是有限的,财政不应该成为全面、不加选择地扶持文化产业的资金来源, 而是应该重点扶持那些具有连云港市地方特色的文化艺术、重要的科研、教育部门。对于其他的文化产业,可以通过进一步地深化融资体制改革,拓宽融资渠道,积极引进外资,不仅可以缓解我市文化产业融资渠道狭窄的状况,为文化产业注入更多的资金,还可以提升其文化产业资源配置的国际化程度及文化产业基础设施的技术含量。

其次政府提供充分的公共基础服务,建立诸如博物馆、音乐厅、美术馆、大剧院等标志性文化设施,累积文化存量,以催生文化企业;完善基层公共文化设施网络建设,巩固村级文化室、“农家书屋”建设成果,完善内部配套设施建设,建立长效管理运行机制;实施文化惠民建设,加快文化资源向基层和农村合理流动,继续开展文化、科技、卫生“三下乡”和文化对口支援活动,推进农村电影数字化放映;实现公共文化服务数字化。

(三)在引领消费上创新

我市拥有丰富的文化资源、旅游资源,这些成为加快我市文化产业发展的优势之一。如何整合我市的文化资源与基础设施,提高文化消费需求,至关重要。众所周知,消费和需求影响着生产。进行文化产品的生产,首先要考虑到人们的文化需求,并根据人们的文化需求来决定文化产品的形式、内容和生产规模。2012年我市城镇和农村人均文化娱乐支出占总支出仅为15.56%和18.14%,我市文化消费需求还有很大的提升空间。基于此,我市应努力培育消费热点,拓展消费领域,引导社会公众的文化消费:文化产品生产单位要面向群众,努力降低成本,提供价格合理、丰富优质的产品和服务;可采用政府补贴方式,向社会提供低价文化产品;提高民众的阅读意识和文化消费意识,拓展教育培训、健身、旅游、休闲等与文化相结合的服务性消费;改善文化消费环境,加强文化产品价格监管,建立和完善文化产品消费投诉、受理机制,维护消费者的合法权益。

相关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