logo

列表头部广告一条

专题 专题> 常用专题> 文化产业网> 产业资讯

关于我市第五届文化产品博览会的启示

□ 王艳 张霞 许强强

【连网】 日前,市第五届文化产品博览会圆满落幕,现场交易及达成销售意向近2000万元,参展人数突破10万人次。作为2013西游记文化节暨丝绸之路经济带(东中西区域)合作论坛的重要活动之一,本届文博会参展企业465家,数千种文化产品集中汇聚,参展商规模和档次创历届之最。

带着这样一份收获后的愉悦和自信,我们对下一届文博会抱有更多的期待和展望。更为重要的是,本届文博会也为我市文化产业发展打开了新思路,带来一些新启示。

与科技融合,传统技艺需走出“深闺”

文化与科技融合,是破解文化产业发展的关键所在。本次文博会设立文化创意展区,来自南京、苏州、徐州、乌鲁木齐等地企业,向市民展示文化科技产业的最新成果。新一代3D智能电视、碳纤维小提琴、互动体验等文化创意产品,吸引了参观者的眼球。在杰瑞科技创意产业园展位前,展示了我国的航空母舰、驱逐舰、核潜艇等军事舰艇模型以及相关文化衫、纪念图鉴和热敏杯。作为我市首个文化科技创意园区,杰瑞科技创意产业园已经入驻企业36家,预计今年可实现经济规模6.5亿元。

对传统技艺来说,要想走出“深闺”,其产品首先要被市场接受。“在保护传承的基础上,不断创新,赋予传统技艺新的生命力。”据南京工艺美术总公司相关负责人介绍,该公司不仅招收传统艺人为正式员工,还通过研发部门定位推出新产品,比如推出的一款“金陵三宝”,其工艺融合了南京云锦、剪纸、金箔三大国家级非遗技艺。

“酒香不怕巷子深”的时代已不复存在,在信息高度发达的今天,市场是“抢”出来的,传统技艺的宣传推介比任何时代都显得重要。据介绍,南京工艺美术总公司每年寒暑假会开展传统技艺培训活动,比如南京剪纸、金陵竹刻、秦淮灯彩、中国结等,不仅传承了传统技艺,更重要的是潜移默化地完成了普及推广工作。这些做法对我市传统工艺保护开发具有学习和借鉴意义。

跟网络互动,对展会进行“深加工”

本届文博会上销售最好的是工艺美术展区,仅徐州的玉雕产品3天就实现销售额40多万元。而我市各县区展区的水晶、版画、黑陶、柳编、魔术道具等特色产品,也引人驻足流连。市民在大饱眼福的同时,更加了解文化产业,积极消费文化产品。

短短3天的展会,远远无法满足市民和外地游客的需求,在这种情况下,随着网络和物流的发展,开拓网上交易平台便提上议程。笔者从市文化部门了解到,虽然文博会已经闭幕,但组委会工作人员仍旧忙着及时更新网站,推介文化项目和产品,发布招商信息。

“现在生产商缺的是如何快速建立营销渠道,而经销商愁的是如何从众多的品牌当中选择符合自己的品牌,展会是集中拉近双方沟通最有效的方式之一。但如何将展会的影响力扩大和延续,网上这个互动平台具有不可比拟的优势。”业内人士认为,展会跟网络媒体的互动,对展会本身是一种“深加工”,这种线上线下结合的展会将开创一个展会延伸的新局面。

因此,将招商重点从参展商转向采购商,拓展网上展销平台将是我市推进文化产业走向市场的重要途径。随着文博会影响的进一步提升,我市是否需要考虑如何利用网络平台来放大宣传效益,该用怎样的方式更充分地体现采购商在展会经济中的重要价值。

与旅游相拥,打造品牌一起走出去

此次文博会上,乌鲁木齐、郑州、西安等部分陆桥沿线城市的文化企业积极参展,玲琅满目的特色文化产品、目不暇接的民族风情表演,极大地丰富了展会内容和结构层次。期间,我市还与乌鲁木齐签订文化交流合作框架协议,在新丝绸之路上搭建文化交流新平台。

一个故事可以勾勒一个地域的旅游资源,一场演艺可以拉动一个地方的旅游热度,一位名人可以制造一座城市的旅游关注度……随着文化与旅游的不断融合,两者的关系也日益密切,所以有人提出“文化是旅游的灵魂,旅游也是文化的载体”。今年9月初,省女子民族乐团在美国巡演期间,深受华人华侨追捧,弘扬传统民乐的同时,也向他们推介了我市的山海旅游资源,成为城市对外宣传的品牌。

不可否认,当前文化与旅游都面临瓶颈需要突破,一方面是文化产品展销平台有待拓宽,另一方面是旅游产品趋于同质化。对于游客来说,不仅仅是看一看景点,品一品特产,还希望能带走一些带有文化特征的记忆。今年国庆节黄金周期间,仅我市花果山景区就接待游客29.5万人次,这样一个庞大群体的消费能力不容忽视。这既是我市文化产品展销的重要机会,也为开拓文艺演出市场提供了良好机遇。对于各地游客来说,我市海州五大宫调、淮海戏、吕剧、苏北大鼓等吸引力不容忽视。昆曲、刘老根大舞台等成功经验和做法,为推动我市文艺演出市场发展提供了新路径。如何集中力量办大事,如何弥补宣传推介力量的不足,如何改变包装策划匮乏的现实,如何将文化与旅游有机结合……这些都是我市文化产业发展之路上亟待破解的诸多瓶颈。

相关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