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连网】 位于东海中专校园内的蓝博水晶冠名班实践车间,数十位技工模样的年轻人在专业技师的指导下,端坐在操作台边,聚精会神地打磨、雕刻水晶制品,手法显得专业又成熟。“这些年轻人虽然只是未毕业的学生,但是美术功底扎实,操作上手快,经过专业培训,雕工绝对达到了专业技工的水准。”站在一旁的蓝博水晶文化传播有限公司总经理孟庆国对自己培养出来的优秀晶雕“技工”赞不绝口。
原来,这里是东海中专与蓝博水晶公司联合开办的珠宝玉石加工与营销(水晶方向)专业的实践课程教学现场。在这里,企业办到了学校,车间变成了课堂,技师当起了教师,这是一种什么样的教学模式呢?这种模式培养出的学生又有什么与众不同之处呢?
产业发展催发职教转型
带着这样的疑问,笔者咨询了东海中专副校长李忠。李忠解释道,开设这个专业是有深层次的市场和产业背景的。众所周知,东海是闻名世界的“水晶之都”和重要的世界水晶制品集散地,形成年产500万件水晶工艺品的生产规模,水晶产业年产值达数十亿元,已成为拉动东海县域经济发展的重要支柱。产业的迅猛发展带来大量的专业水晶雕刻和营销人才需求,特别是在东海从事水晶雕刻专业人才大多来自福建、河南、浙江、广东等外地,本土雕刻人才奇缺。在此背景下,培养技艺精湛、队伍稳定的本土水晶雕刻、营销人才成为东海职业教育领域的一个重要课题。
在此背景下,东海中专本着实现“水晶人才本土化”的目标,于从2006年开始探索设置水晶雕刻专业,当年即招收43人入学。并先后筹措资金300万元,增添水晶雕刻吊机、切割机等专业实训设备200套,外聘1名省级工艺美术大师、7名专业雕刻技师,招聘12名工艺美术专业本科生充实专业师资队伍。
优势互补实现多方共赢
为了更好地对接市场、培养企业需要的对口人才,2009年,东海中专与积极寻求转型发展的至善坊水晶有限公司总经理孙睿达成协议,尝试开展校企办学。
具体合作流程是,首先由学校免费提供生产、办学的场地招引合作水晶企业入驻;其次,入驻的水晶企业免费提供各种生产机械、设备,校企根据企业特色和市场需求开办水晶类专业,招收具有美术功底的学生入学。第三,在教学过程中,学校根据企业需求提供专业理论和美术教学,企业以师带徒的形式传授学生雕刻技艺和营销知识。而学费则由国家专项补贴提供,学生只需缴纳书本费和教学耗材费。
李忠说,校企双方通过优势互补、合作办学,在不断探索中,最终形成了“学生成才、企业获利、学校优学”的多方共赢局面。
通过校企合作,学生经过理论教学和实践操作,在水晶雕刻与营销上,做到了学以致用、边学边用,学到了许多书本上学不到的知识,等于提前步入社会,可以充分学习专业知识和社会经验。
企业则通过由浅入深的实践教学,培养了水晶雕刻和营销好手,生产的各类产品都可以由学生完成,不仅节约了工人工资,更为以后企业发展做了充足的人才储备。第一个“吃螃蟹”的至善坊公司,经过4年的校企合作,发展成为拥有专业晶雕技师60人、资产达5000万元的行业龙头企业。公司设计、制作的水晶雕工艺品,在各类专业评比中获得60余项奖项。
有了与至善坊公司合作的成功经验,东海中专先后与晓云阁公司、蓝博公司等多家水晶企业合作办学,水晶雕刻专业也逐渐发展成为珠宝玉石加工与营销(水晶方向)专业,学科建设取得长足进步。该专业2011年被评为江苏省特色专业,获得省教育厅30万元专业资金扶持;2012年该专业实训基地又获得省财政300万元专项资助,发展成为国内知名的水晶特色实训基地。
对接市场壮大人才支撑
几年来,东海中专先后为本土水晶市场培养了1200多名水晶专业人才,培养出的毕业生90%以上进入东海水晶产业,为东海水晶产业的发展壮大提供了源源不断的人才支撑。这些毕业生中有多人圆了自主创业梦,2007届毕业生孙静就是其中之一。
孙静把在学校所学的水晶创意和雕刻知识运用到实践中,在东海国际水晶珠宝城建立了晶工坊创意工作室,凭借独具一格的水晶昆虫雕刻技艺,经过几年打拼,成为拥有500多万资产的创业新星。孙静说:“我能在水晶雕刻领域小有收获,与东海中专对接市场、活学活用的教学是分不开的,是这里给了我开放的思维和扎实的技艺。这里就是我们新一代水晶人的创业‘梦工厂’。” (东海县委宣传部) (编辑:王夫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