logo

列表头部广告一条

专题 专题> 常用专题> 文化产业网> 文化人才

陈旭辉与水晶的不了缘

20141024125651119

□ 胡笳

【连网】 一米八的大个子,质朴憨厚的脸孔,与其说他是生意人,倒更像是个“庄稼汉子”。不过,一旦说到水晶,他就双眼放光,如同换了一个人一般,话里话外充满了对于水晶的热爱和对行业的深刻思考。他就是陈旭辉,东海水晶业的领军人物之一。对于他来说,从事水晶雕刻制作和销售,不仅是事业和兴趣,更为了他与水晶的一份不了缘。

一锄头掷出大水晶

陈旭辉出生在东海的“水晶之乡”曲阳。这里自古就有不少人以寻晶为生,很多农民常常在自家耕地时,就能刨出水晶原石。陈旭辉的父亲就是一位“寻晶人”。

1988年,他的父亲带着他挖水晶。年幼的陈旭辉出于孩子的顽皮心理,并未听从父亲安排老老实实跟在身边挖坑,而是故意与父亲的要求背道而驰,将手中的锄头向远处随意掷了出去,锄头丢在哪里,他就在哪里挖坑。他一边玩一边挖,天慢慢黑了,筋疲力竭的陈旭辉急着要回家,却被爸爸拒绝了,心情急躁的他一锄头狠狠砸向地面。

奇怪的事情发生了:锄头铲到了一处硬物凸起,泥土如同瀑布一般从上面倾泻而下,露出如同牛眼睛一般黑洞洞、油乎乎的大石头。远处的父亲赶紧跑了过来。当看到石头的一刹那,父亲用手紧紧捂住了陈旭辉的嘴巴。因为他挖了30多年的水晶从没有挖到这么大的。这块原石最终以十万元卖给了收购商,凭借这一收入,陈旭辉家当年就盖起了四间瓦房。

拼展会摊位拼出“第一桶金”

挖水晶的经历,让陈旭辉对水晶产业产生了极大的兴趣,从原矿开采到制作加工再到销售。与其他天天盼望着走出去的农村孩子不同,想要回家做水晶,打响家乡水晶牌子的梦想早早就扎根在他的心中。1993年,陈旭辉在无锡学成泥塑技艺之后,就回了曲阳,在家乡的一家水晶作坊中,做起了水晶加工学徒。学习半年后,陈旭辉发现,仅仅埋首于日复一日的流水线生产不但难以迅速致富,也难以让他对水晶行业全局有所把握。

这时,中央电视台报道的经贸洽谈会和巨大的成交金额让他看到了商机。1995年,不到20岁的陈旭辉拿着家人凑的6000元钱,收购了一批水晶制品后,匆匆奔赴苏州,想参加“苏州珠宝展”。直至到了苏州,他才发现自己口袋里没钱,也没有认识的人,而展位的租金更是高不可攀。这种情况下,几乎绝望的陈旭辉拿出了冲劲儿,与一家展位负责人谈起了生意,向对方租了小半个摊位销售水晶,最终,他带去的水晶销售过半,小赚了一笔回到家乡。

有了经验的陈旭辉,迅速成了会展常客。不但参与珠宝展,而且向高规格的经贸洽谈会靠拢,昆明进出口贸易博览会、哈尔滨经贸洽谈会、厦门洽谈会……他每年东奔西跑,周转于各个展会之间。这让他迅速赚足了第一桶金,积累了一批稳定的客户群体,更让他有了更明确的目标———制作水晶。

用技艺锁住水晶天然之美

2000年,他凭借着第一桶金开办起了水晶加工作坊和销售门店。最初的小作坊仅仅有5名师傅,制作项链和手链这两种水晶饰品。当时,水晶并不被世人看好,不但销售价格上不去,水晶的加工也止步于切割上,如何将水晶加工成菠萝面、圆面成了水晶作坊主们的追求。这种情况下,拥有展会经验的陈旭辉做出了与其他人不同的选择,创新出了宝塔形、水滴形和随意性极强、极为自然的扭麻花式饰品,书写了东海水晶饰品加工技艺史上多种款式的“第一”。

此后,陈旭辉在厂里与几位师傅开始了新的尝试,让水晶保留更多造物奇迹。“我们发现很多水晶原石内部自成天地,有的水晶内含物就是一幅画,如果人工机械切割,将极富天然美感的大料子做成小饰品,无疑是对水晶之美的亵渎。”他说,2003年,他们就遇到了这样一块原石,在经过一轮激烈讨论之后,对这款原石放弃传统加工方式,转而依据形状,加工成圆形,让抛光面将水晶内涵之美淋漓尽致地展现出来。

如今,陈旭辉创办的水晶作坊已经摇身变为了拥有4000平方米现代化厂房,集水晶创意设计、雕刻、抛光、底座加工等车间和部门为一体的现代化企业,并在南京设有营销机构,其水晶雕刻品“洪福齐天”入选中国民间收藏之宝,他本人也担任了江苏省水晶文化研究会副会长。

虽然生活发生了很大变化,但是,陈旭辉对于水晶依旧痴心不改。2014年,他启动了对于企业机制的变革之旅,将原先的家族企业改制成为共同利益团队,一批具有精湛技艺的水晶雕刻大师参与到企业的运作中来。“别人的家族企业都要子女继承,我偏偏不这么做———我的水晶企业要有缘人得之。”他说,水晶是一种情感和文化,待之如宾友,敬之如贤哲,珍之如珠宝,爱之如儿孙,水晶才能让你进入它的世界,成为有缘人。陈旭辉说,自己与水晶结了一辈子缘,如果有下辈子,希望还能再续前缘。

相关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