logo

列表头部广告一条

专题 专题> 常用专题> 文化产业网> 文化人才

孙宝龙:决不让千年渔鼓成绝唱

【连网】  (记者  武娜  焦明华  万小波 )2007年,东海县电视台拍摄了纪录专题片《渔鼓晚唱》,发出了莫让“晚唱”成“绝唱”的呼吁。同年,为更好地保护和传承渔鼓技艺,弘扬民族文化,丰富人民群众的精神生活,东海县石湖乡成立了渔鼓巡演队,今年上半年,石湖乡组织渔鼓巡演队送戏下乡活动,共演出6个村8场次,其中他们的领头人就是渔鼓传承人孙宝龙。

gb15A8h

生活是渔鼓创作的源泉

日前,在石湖乡石湖村孙宝龙的家中,笔者见到了他。老孙60多岁,个头不高,身形消瘦,多年的演艺生涯,把他练就得尤为健谈。伴随着那“吉嗒、嘭嘭”的声声渔鼓和简板的拍打,孙宝龙很有兴致地为大家唱了一段拿手的渔鼓《清官传》。据他讲,“渔鼓作为一门艺术,并不在于渔鼓的本身,渔鼓无非就是在竹筒一端蒙上羊皮,再配上一对10厘米长竹板的伴奏乐器而已。真正复杂的是它的唱法、唱腔,无本可循、无曲可依,只有四字一句的‘桥路本’,记录故事情节概要,演唱时,全靠临场发挥,随口编唱。这也是渔鼓的精髓所在,并非一朝一夕可以练成。”

孙宝龙做梦都没有想到,他把玩一辈子的渔鼓,竟是“市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已经熄灭多年的创作演出热情被重新唤醒。目前,除了做好家里的农活,渔鼓成了他的职业,大部分时间都花在了渔鼓的创作、创新上。石湖乡渔鼓队成立5年了,在他的带领下,这支渔鼓队从当初他一人自编自演,已经发展成拥有5人的创作演出小团队。渔鼓表演的形式和内容,也发生了很大的改变,在形式上一人自演转变为多人合演,同时增加了部分服装和道具,突出了戏剧性;内容上,也从颂扬历史上的“英雄豪杰、才子佳人”,转变为讴歌新农村建设中涌现出的新人、新事等。在孙宝龙看来,渔鼓植根与民间,发展于民间,渔鼓的发展要紧跟时代的步伐,贴近群众生活,那样才具有生命力。几年下来,石湖乡渔鼓队按照惯例,在元旦、春节、清明、端午、中秋等几个传统节日期间,免费为群众进行巡回演出。渔鼓队的努力没有白费,孙宝龙的一系列创新,在很大程度上迎合了群众的口味,得到了广大村民的认可,每次演出都很成功,古老的艺术形式正在迸发着新时代的光芒。

矢志不渝继承传统技艺

说到孙宝龙演艺渔鼓,还有一段鲜为人知的往事。那是1963年,当时全国各地经济生活困难,西部许多艺人都到江苏等东部发达地区走乡串户演出,讨生活。有位渔鼓艺人叫吴香义,他来到东海县石湖乡演艺谋生,恰巧一天晚上住到了孙宝龙家,一生酷爱讲评书的孙宝龙父亲,主动与吴香义攀谈,两人一见如故。于是,父亲便叫孙宝龙拜吴香义为师,师承渔鼓技艺,孙宝龙就这样成为第79代渔鼓传人。从此,孙宝龙便和渔鼓结缘,以鼓为乐,以鼓为荣,抱起渔鼓,就好像找到了生命的原动力。凭着他的钻研和好学,很快便掌握了几十个曲目,如《刘秀复国》、《残唐后五代》、《大破金山寺》、《醒狮图》、《十把穿金扇》等。孙宝龙说:“上世纪70年代,我们这一带除了一个多月能看一场电影,平日里也就没有什么别的文化娱乐活动。正是凭着这一手绝活,我一年出去两三次,就可以赚足全家一年的生活费了,那时候会渔鼓手艺,还是一个相当不错的谋生手段呢。”

在多年的传承和探索中,孙宝龙形成了自己独特的演唱风格。他的唱词生动风趣,通俗易懂,乡土味极浓。叙述、旁白、对话,运用自如,且能模拟故事中各种人物的语调声气及风雨雷电、海啸山呼等自然音响,充分表达出喜怒哀乐的情绪。他的嗓音高亢、音质清亮,唱腔抑扬顿挫,时而慷慨激昂,时而哀怨抒情,用他富有感染力的表演艺术引起观众共鸣。值得一提的是,在孙宝龙的家中,经他搜集和整理的剧本装了整整两大箱,其中古籍17部168本,手抄本和自己编撰的剧本121本。这些书中,虽然有的已经破破烂烂,但在孙宝龙的眼中它们都是无价之宝。

让古老艺术再度焕发活力

随着音像、电视等传媒先进技术的进步,人们的精神生活日渐丰富,渔鼓也便渐渐失去赖以生存的土壤,后来就面临传承的危机。据说,早年的东海渔鼓并非孙宝龙一家,曾有一支系在东海传承了4代,后来失传了。孙宝龙也曾经收过几个徒弟,但学的时间都不长,相继外出打工。那段时间,孙宝龙心忧如焚,他最担心的就是渔鼓技艺会从他手里失传。

正当孙宝龙抱着渔鼓,发出“人亡曲散、人走艺亡”的慨叹之时,2007年,他的“渔鼓”被列为“连云港市非物质文化遗产”,同时东海县也成立了“渔鼓研究学会”,并制定了“五年保护计划”。在各级政府的关怀下,渔鼓这棵“枯树”渐渐发出了嫩绿的新芽。其间,在孙宝龙的精心物色下,石湖乡金塘村的李福前,被他收为入室弟子,这也了却了孙宝龙多年的心愿,石湖渔鼓也终于后继有人了。这让孙宝龙在平时的生活中充满激情。

今年4月,石湖乡中心小学腾出专门房间作为渔鼓教学场所,成立了校园渔鼓传承基地。孙宝龙每周都会到学校义务授课,目前已有20多名小学生报名参加了渔鼓兴趣班。乡里已出资5000元,帮学校购买了一些教学乐器。

谈起渔鼓,孙宝龙对未来更是满怀期待,他说:“目前争取到经费15万元,用于渔鼓传统曲目的收集、整理、出版,目前,第一部已经整理完成,即将出版。下一步我们将进一步吸收各地渔鼓艺术的精华,生、旦、净、丑各显本色,唱、拉、念、做随机应变,将服装、道具、布景等充分运用到渔鼓演出之中,把它推向群众观看的舞台,最终将把它打造成石湖乡的一项文化产业,使其在东海县乃至我市绽放光彩。”

相关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