logo

列表头部广告一条

专题 专题> 常用专题> 文化产业网> 文化人才

徐捷:小众街舞的市场突破

QQ截图20150831091703

【连网】 (记者  张晨晨)日前,在圆满完成头天“七夕晚会”的策划布置之后,徐捷去了趟徐州,对于他和他所热爱的领域来说,很令人兴奋,因为中国舞蹈家协会街舞委员会江苏联盟正式成立———作为理事单位成员,他见证了街舞这门年轻人喜爱的艺术形式的成长成熟,不断壮大;他也更加笃定在街舞的培训、推广领域继续走下去。

一不留神,开了风气之先

徐捷的“DN街舞培训”坐落在市区繁华地段,“DN的全拼是dance never stop,意即在舞蹈上永不止步。”他随口蹦出一句英语,颇有国际范。而几间培训教室都布置得时尚清新,几个年轻面孔身着嘻哈风格的服饰,活力十足。再走进他的办公室,一块写字板上密密麻麻列着工作计划。“我们全部人员有十二三个,包括演员的话,就五十多个了,每天来上课的学生起码得有七八十人。”

徐捷其实并非科班出身,2008年,他从我市淮工电子系毕业,踏上了与专业无甚关联的街舞行当。“我走上这条路,全拜大学时的劲舞队所赐。没事就约上好友一起练舞。”徐捷直言,街舞给人的感觉,就是很酷很帅很有型。

的确,街舞是个充满独特魅力的艺术形式。上世纪60年代,街舞在美国出现,舞种多样,主要有走、跑、跳等各种动作,并通过头、颈、肩、上肢等关节的屈伸、转动、波浪形扭动等连贯组合,创造出有别于其他舞种的表演效果。“在我们的带动下,不光淮工,电大、职大等校学生都慕名而来,找我们学街舞;那会,我们就嗅到了一丝商机。”徐捷说。索性,大二时,他跟另外两个朋友凑钱在汇金广场租了个40平方米的小教室,作为培训房,“每周搞培训,一学期100元。”他说。

实际上,开办培训班,并非徐捷的奇思妙想,在此之前,他们到上海参加一项街舞文化交流活动,领略了对方在街舞培训方面高度商业化的运作流程之后,观念受到了冲击———原来,街舞不光是用来玩、用来耍酷的,还能走市场、赚热钱。毕业后,他怀揣一腔热忱,和另外两个好友,一起做起了街舞培训。当时,他们很清楚,街舞培训在连云港是一片空白,大有可为;“没想到,一不留神,我们开了风气之先。”

小众艺术的尴尬“回旋”

“街舞在时尚青年群体中流行,但掩盖不住演出市场的冷门。”徐捷深有感触,舞蹈市场现在流行的是正统民族舞、现代舞、芭蕾舞,而街舞主要靠各种比赛拼人气、拿名次,一般被归入体育健身领域,难登艺术殿堂。徐捷说,“那时就是单纯怀着理想主义,觉得有人跟你学,就算值了。”

当时,他们只做街舞培训,客源主要依赖高校人群。但没想到,跟在校期间开办的培训班相比,运营起来比较困难;徐捷依然记得,培训班初营业时,参观的人很多,报名的却很少。后来他们接洽演出,基本上都是些单一品牌活动,或企业演出,挣钱也不多。1年后,另外两个同伴坚持不了了,回到各自家乡,不再从事街舞行当。只有徐捷一人坚持了下来。

徐捷静下心冷静思考未来走向。“街舞属于舶来品,又带有非主流色彩,社会认可度不高。”他觉得不少人喜欢街舞,就源于浅显的“很帅很酷”,没认识到更深层次的内涵,“它不像拉丁舞等,有固定标准,可以走大众化路线;它是自由、灵动的潮流文化;跟跑酷、DJ、城市涂鸦,都能有机结合。”他意识到,志同道合的朋友最终放弃街舞,或源于这种粗浅认知;他决定,不再单纯以兴趣为主导,而是加进理性考量和市场分析,学会负责任前行。

“泡沫期”还没过去

2008年,在徐捷毕业时,我市街舞培训市场一片空白;而在他的带动下,现在全市已有五家街舞培训机构,除了他的DN,还有topstoyse 、0518、艺森、GOP等。徐捷很自豪地说,另外4家的主要负责人,都算得上他的徒弟。

当然,现在自家公司的顺利运转,主要得益于经营管理模式的合理,“正如刚才所言,我们之前很不注重商业模式,培训师和行政人员全部一肩挑,搞得重心摇摆不定,节奏紊乱。”他说,以专业教学为基础,辅以商业宣传,统筹协调,才是规律所在。所以,去年10月开始,他们借鉴健身房模式,建立起专业的营销团队;教学与行政分开,分工细化,整体运行才步入正轨,渐入佳境。

“目前,青少年群体还是我们的主要受众。”徐捷说,“学员分三个年龄段;4到12岁;15到18岁;此外,还有大学生、上班族。随着暑假降临,学街舞的小学生数量有所增加。”当然,街舞并非吃“青春饭”。随着广场舞的火热,大爷大妈也成了潜在人群。“虽然不时有些中老年人,跟我们学街舞,但尚未考虑中老年市场,毕竟街舞的动作幅度和专业要求比广场舞高多了。”不过他们会跟文化馆等机构合作,针对中老年人群开设简单的公益课训练———艺术培训市场正是在徐捷等人的带动下,蓬勃发展。

“目前在我市,大概有10家左右成规模的民营艺术培训机构,涉及音乐、舞蹈等,一定程度上弥补了基础教育中艺术教育的不足。”市文改办主任刘光亚介绍道。而“DN街舞”也发挥了此作用,更在“青少年流行文化”领域打出一片天地。经过他和团队的努力,现在全市已有5个教学点;在灌云、灌南等县,也有加盟商。“不过有些加盟商,虽是做舞蹈培训,但对街舞没硬性要求,初衷就是:多一个项目多一个增收渠道。”他说,“泡沫期”还没过去,市场要进一步沉淀。

“民营演艺”的探索还在路上

近段时间,学街舞的人群有上升趋势;但徐捷知道,仅仅靠街舞培训,是吃不饱饭的;所以在此基础上,他又跟朋友组建了文化传媒公司,接洽一些舞台布置、活动策划、微电影摄制,以为街舞培训提供常态化运营载体。“我们每年平均能接洽七八十个大中型演艺活动,最高端的,要数连云港之夏了。”

通过对演艺市场的市场化运作,在项目运作和业务总量方面实现规模经营,是徐捷的目标。“据我所知,在流行文化领域,全市就我们1家民营公司;其他综合性民营演出公司也屈指可数,市场还处于起步摸索阶段。”徐捷说,相比其他发达地区,人家已有意识地经营一个品牌,引入了产业链理念,并与社会各机构形成固定合作关系。“宣传推广、舞美工程制作、音像版权工程、纪念品销售等,都是一条龙。”

与此同时,作为文化产业领域里不可忽视的“民间力量”,政府层面本应有所动作,徐捷对此感慨颇深。“坦白讲,我们做演出、比赛,基本没有来自政府层面的资金支持、政策引导,都是市场自发行为。”徐捷希望,在场地协调和赞助运作上,政府能给予帮助,“比如牵线搭桥,给一些赞助资源;或让民营资本参与公共演出等,但目前还没多少突破性的进展。”徐捷举个例子:“由我们一手发起的全国街舞精英邀请赛,在我市办到第四届,但影响有限。几次比赛,都是跟商场合作,参赛人数最多时三百多人,但官方层面并未参与。”

“政府若能重视我们的心血,那这类赛事将会如火如荼开展下去,并带动整个地区街舞文化普及,刺激青年消费;文化旅游也会顺势燃起一把火。”徐捷这么说,是有比较心理的———河南的嘻哈帮所主导的WDG街舞大赛、南京大行宫的比赛等,都是政府一手包办,参与度特别高,已经打成了文化品牌。

不可否认,正是有了“徐捷们”的努力,本土演艺市场的探索,才打破了国营单位和专业团队的“大一统”地位。“他们以更时尚现代的表演、更商业化的运作,分得演艺市场一杯羹;更是充分发挥了‘鲶鱼效应’,带动本土民营演出机构的蓬勃发展。”刘光亚说。值得一提的是,最近市街舞协会正式成立,徐捷或将担任会长,“希望此后,街舞文化的市场推广、开发,能有个更好势头。”

相关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