logo

列表头部广告一条

专题 专题> 常用专题> 文化产业网> 文化人才

马秋华:莺歌婉转 唱出流彩华章

gb23B1c

马秋华一家三口

【连网】(记者 张晨晨 肖璇)她师从我国老一辈声乐教育家黄友葵,南艺毕业后留校开始从事声乐教学研究,之后历任中国人民解放军艺术学院音乐系声乐教授、中国音乐学院声歌系主任、博士生导师等。

30多年来,她在美声、民族、通俗三种唱法的声乐教学与实践中,取得了丰硕成果,她的学生有近百人在国际、国内声乐比赛中获奖,并培养了众多观众喜爱的歌唱家和歌星。

她就是从我市走出去的著名声乐教育家马秋华。

日前,记者来到了马秋华的姐姐、时年65岁的马秋萍家中,她细细回忆了妹妹的成长历程;与此同时,通过她,记者也得以跟远在北京的马秋华取得了联系。

初露音乐天赋  港城出了个“小阿庆嫂”

上世纪50年代末,马秋华出生在我市一个普通的工薪家庭。随着小秋华的慢慢成长,马秋华的父亲发现她嗓音和音乐天赋非同一般。“我父亲是我市人民医院财务科的一名会计,更是一位资深京剧戏迷,对于传统剧目唱段和流派熟记在心。”马秋萍介绍道。他几乎每天听戏看戏,或许因为对京剧的执着喜好,他希望小秋华能在音乐方面有所发展,以后能有机会进入当地的文工团工作,以一技之长而自食其力。

马先生于是决定培养她音乐方面的才能,虽然夫妻俩微博的工资要抚养9口人,经济上捉襟见肘,但马秋华8岁那年,父亲还是请了我市的一些名师来教授她艺术才能。此后,马秋华跟这些老师学了8年琵琶。后来,马秋华以文艺特长生顺利升入中学,成为江苏省新海中学的一名初中学生。由于马先生对京剧特有的偏好,他又请来连云港京剧团的有名老师教马秋华京剧唱段和京剧表演身段。

小秋华的音乐才能得到充分挖掘。此后,除了参加“革命样板戏”的演出,她扮演过小常宝、李铁梅等角色,还常常被我市文工团借用,上台表演弹唱和独唱。在小秋华13岁那年,我市排演革命样板戏《沙家浜》,在全市文体特长生中选拔“阿庆嫂”的扮演者,嗓音优质、外形甜美、有着一定京剧表演功底的小秋华力拔头筹,获得扮演“阿庆嫂”的机会。

《沙家浜》在市体育馆的演出大获成功,小秋华身穿围兜、头扎方巾,“阿庆嫂”的扮相、唱腔均让人过目难忘,她也因为《沙家浜》“智斗”的精彩演出而名声大噪,一夜成名,被港城人亲切地称为“小阿庆嫂”。

黄友葵大师亲传  音乐天赋被充分挖掘

高中时,因当时国家倡导“学工、学农、学军”,马秋华也响应号召到工厂、乡村劳动,但仍继续参加“红卫兵”和群艺馆演出。1976年马秋华高中毕业,她把户口放在了农村,下放农村劳动半年,之后又回到市文工团工作。有一天,马秋华正跟文工团到泗阳演出,突然接到父亲从连云港发来的电报:国家恢复高考,秋华速回,复习文化课。

“父亲的这封电报,使我的命运发生了转折。”马秋华在电话里说道。但那时候家庭条件艰难,孩子能有个工作就不错了,且马秋华的姐姐弟弟都在“上山下乡”,每月还需家里贴补他们,母亲对此也并不太赞同。但在父亲的坚持下,马秋华请假回连参加高考。“现在回想起来,父亲在我艺术道路上的作用举足轻重,因为父亲的有心培养,才使得我有机会走向更专业的艺术道路。”马秋华说。

辗转报考,马秋华如愿考上了南京艺术学院,走上了专业学习的道路———20世纪70年代末,南艺有音乐和美术两个系,音乐系拥有中国第一代海外留学归来的声乐教授黄友葵;质朴的马秋华就跟随黄友葵老师学习。“在学习期间,我主修了西方声乐,次修钢琴,并对西方声乐理论有了系统的学习和掌握。这其中,黄老师对我帮助极大,是我的恩师。”马秋华说。

的确,黄友葵是在70岁左右时教授马秋华的。“由于黄先生在文革中遭受迫害,她的腿脚极不便,我要每周骑自行车到先生家中上声乐主课。”马秋华回忆道。黄友葵先生教学严谨,对学生颇为严厉;而黄友葵对马秋华偏爱有加———在教学中非常看重学生的音乐感觉,经常告诫学生不能“傻”唱,马秋华就是她眼中“会唱”的、有乐感的孩子。

怀感恩之心  毕业后担任黄友葵的助教

在南艺学习期间,马秋华展现出惊人毅力;实际上,自大学一年级开始,她还跟随当时著名的钢琴演奏家方仁慧学习钢琴。为掌握好钢琴演奏技法,马秋华每天坚持5个小时的练琴,一直坚持了三年。她勤奋好学,有小时候学习琵琶时练就的手下功底,再加上耐得住寂寞,三年后,马秋华已技术精湛,能弹奏肖邦的《圆舞曲》和格里格的《春天》等难度较大的曲子。在最后的一次全院钢琴考试中,马秋华获得全院第二的佳绩,至今仍传为佳话。

而临近毕业时,马秋华萌发了当歌唱演员的念头。她从入校三个月开始担任独唱,到以后多次参加大型演出活动,马秋华已是活跃在江苏省舞台上的耀眼新星。当时的她不仅想当一名优秀的声乐演员,还有计划到北京发展自己的演唱事业。那时,黄老师虽在南京,但她的弟子大都是活跃在北京声乐舞台上的著名演员,如张权、孙家馨、刘淑芳、温可铮等,中央乐团优秀的歌唱演员大都出自黄友葵先生名下。

大师姐张权那时在中央歌剧舞剧院工作,已是享誉国内的女高音歌唱家。一次偶然机会,她在听过马秋华的演唱后,觉得她嗓音宽厚,舞台形象极佳。得知马秋华有意向在北京发展,张权便带着她报考了中央歌剧舞剧院和中央乐团。在面试考场上,她演唱了《奥赛罗》中的《杨柳歌》、威尔第歌剧《命运之力》等歌曲,张权的女儿、著名钢琴演奏家莫继刚担任钢琴伴奏,时任中央歌舞剧院院长的李凌也在面试现场。

不出所料,这次面试很成功,但出于对恩师的眷念和感恩,毕业后,她还是留在了南艺,担任黄友葵的助教。马秋华活泼、率真,始终对新兴事物抱有好奇与热情。1985年,国内悄悄吹起了流行音乐之风,她和张振基老师在扬州创办了当时称为“通俗演唱”培训的音乐班,这也是全国第一个流行音乐培训班。

一次声乐比赛  成就一对“音乐伉俪”

1988年,湖南电视台举办金龙杯全国声乐大赛,那届比赛的规模是在当时的中国可谓前所未有,中国声乐界的权威应邀担任比赛评委———黄友葵、沈湘、金铁霖等。黄先生是当时最年长的评委,马秋华陪同恩师前往长沙。正是那次全国声乐大赛,改变了马秋华的生活轨迹,可说为她寻到了一个温馨的家。

当时,40多岁的金铁霖也担任了金龙杯全国声乐大赛的评委。1988年时,他已是著名声乐教育家,培养了全中国家喻户晓的李谷一、彭丽媛等歌唱家,他也是那次评委中最年轻的一位评委;而已单身8年的金铁霖,把所有的时间和精力都放在声乐教育上,情感处于空窗期。此后,金铁霖在长沙见到了陪伴在老师身边的马秋华,她对恩师黄友葵的关心和悉心照料,金铁霖看在了眼里。

第一次见面,他就对这位善良、大方、美丽的女子产生了好感。金铁霖属于性格比较含蓄的人,为了尽量能和马秋华接触,他常常到黄友葵的房间去串门,其实他是以看望老太太的名义去接近马秋华。黄先生后来看出了端倪,当金铁霖有一天敲开老太太的房门时,她笑着说:“铁霖啊,你哪里是来看我的哦,你就是找借口来看秋华的嘛!”

而金铁霖的恩师沈湘也有所察觉,有心撮合这两个人。

长沙比赛结束后,两人各自回到工作的地方,一个在北京,一个在南京,两人开始鸿雁传书。最终,为了爱情,马秋华来到了北京,他们于1990年结为伉俪。以后的日子里,马秋华常常虚心求教金铁霖民族声乐教学的方法,同时也为金铁霖建立的中国民族声乐教学体系贡献良多。这个声乐之家,一人为中国民族声乐教学体系的奠基人,一人为多样性声乐教学的领航者,两人并肩“作战”,被誉为“声乐界的金戈铁马”。

深耕音乐土壤  桃李芳菲遍满天下

到北京后,马秋华辗转调到了解放军艺术学院担任声乐教员。如今,几十年的军艺教学生涯,和与爱人金铁霖的交流,让她体会到什么才是好的声乐教学,即审美的标尺来自受众,教学成果由大众来检验。“能够与听众有情感上共鸣、心灵碰撞,这样的歌唱才是好的歌唱,教学应以此为目标为追求。”

2009年,马秋华从军艺转业到中国音乐学院,成为声乐歌剧系教授。此后她开始对自己的教学理念、经验进行梳理和总结。她总结出一套对多样性声乐教学行之有效的教学方法,还致力于更好地传承和发展民族声乐教学体系,打破当前同类专业声乐教学方法趋同、陈陈相因、模式化的状况。而从2011年开始,她就着力构建中国民族声乐教学与实践协同创新平台,同时高举“中国声乐多样性教学”的大旗,主持北京市教委科研项目“中国声乐演唱艺术多样化教学研究”,“《民歌知多少》民歌民乐的推广与研究”等。

中国音协党组书记、著名作曲家徐沛东曾不无感慨地说:“马秋华教授在美声演唱、民族演唱、通俗演唱、原生态演唱中均为中国培养出了优秀的学生。”他们中有民族演唱的佼佼者吕薇、王庆爽、索朗旺姆等;美声演唱的戴玉强、王莹、王莉等;流行演唱的姚贝娜、么多多、阿鲁阿卓等,均已成为这几个领域的领军人物。而值得一提的是,她的亲侄女,也就是马秋萍的女儿孙洁,也受到其影响,走上音乐之路,成为时下著名歌手。她的学生们自然对老师不吝溢美之词:“马老师一生正气,用正能量的人格魅力赢得了全体学生的尊重与喜爱,形成了扎根于我们心中的音乐之道,我们都亲切地称她为‘马妈妈’。”

而最近,适值新海高中八十五周年校庆,马秋华作为该校毕业生再次回到家乡,“我的初中至高中母校都是这所学校,至今已毕业39年,母校变化真大!”马秋华不无感慨。而这次,母校也将校园内十亩美丽花园命名为“秋华园”,以纪念她的光彩业绩。“我要更好地为家乡、为母校多做贡献,为中国声乐教育事业做好工作。”

相关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