logo

中秋遇上国庆 我们这样度过

【连网】    编者按:“清辉悄洒何悠悠,月到中秋分外明。”今年中秋与国庆相遇,亲情和爱国情在节日里激荡。节日团圆是所有中华儿女的共识。每到中秋月圆时,总能勾起人们对家的思念、对国的牵挂。不管生活节奏如何加快,节日就仿佛一个纽带,把我们与国家紧紧相连。共赏一轮明月,共品家国情怀,凝聚无限力量。

浓到化不开的情

今年适逢国庆、中秋在同一天,前者与“爱国精神”密切联系,后者与“家人团圆”密不可分;“爱国”与“爱家”在此刻有机融合在一起——正是在这种情感的哺育和支撑下,中华民族才在漫长岁月里战胜一切艰难险阻。

陈凤桐是我市著名书法家,假期里,除了写书法、会好友之外,就是与家人度过温馨的“大团圆日”。最令他开心的是,年过九旬的胞兄及其子女来连与之相聚。“大哥虽年高,但步履轻盈。与大哥回忆童年往事,尤令我对他特别敬重:为人质朴,和善处事,与世无争。”他们一起登山望景。“中秋就是团圆日,能与大哥在这个特殊的日子里相聚,是我们这辈子最美好的回忆。”陈凤桐感慨道。

对于我市骑点自行车俱乐部的朱加龙而言,他过了一个独特的假期——他和队友们一起路过荆州,直达武汉。“武汉封城恍如昨日,现在熙熙攘攘的大街上热闹非凡,让我感受到咱们国人强大的凝聚力。”而这段骑行,让他感受到祖国壮丽山河的同时,也得到了进一步锻炼。10月3日的境况让他唏嘘不已:“邂逅山城的秋雨,几乎一天都在雨中骑行,一个坡连着一个坡,136.9公里,抵达梁平时已是夜晚……”为此,他还赋诗一首:六日行程雨作伴,山高坡陡只等闲。他日车友还邀战,豪情依旧赴骑缘。(记者 张晨晨)

相聚“云”端庆双节

今年国庆、中秋双节合一,对旅居海外的华侨华人、留学生来说,更是有着不同寻常的意义。受疫情影响,他们无法回国,只能用他们特有的方式欢度国庆节和中秋节。

“疫情发生至今,爷爷去世,朋友结婚生子……在海外的我只能通过手机感受每一次的变故、每一次的喜怒哀乐。闲下来时,就会任思念泛滥。”今年是港城人韩涛在莫斯科工作的第四年。对于他来说,节日期间坚守岗位早已成为习惯。“以往中秋节我们会聚餐,让一起工作的同胞感受到节日气氛。考虑到当地疫情,今年所有庆祝活动取消。”韩涛表示。尽管如此,他所在的公司依然为全体人员准备了中秋月饼。“我在双节当天给家里打了电话报平安。和往年一样,和亲人们‘云’聚餐、‘云’赏月。”韩涛表示,这是他在海外工作经历中的特别回忆。

在莫斯科留学的港城学子张悦也和同学在线上庆祝双节,虽然不能面对面,但气氛依旧热烈。中国驻俄使馆还为留学生们准备了月饼和“健康包”。在收到礼物后,张悦在朋友圈写下这段话:“疫情之下的双节,更让我们感受到来自祖国的关怀和温暖。怀揣对国和家的热爱和感激之情,惟愿早日学成,报效祖国!”(记者 伏广进)

手工月饼饱含别样味道

本报讯 月饼作为中秋节的传统美食,深受大家的喜爱。随着生活条件越来越好,许多市民在家自己做起手工月饼,不仅品尝了美食,也体会到亲手制作的乐趣,让中秋节的氛围更加浓厚。

每年中秋节,家住连云区的市民张慧都会在家制作月饼,今年也不例外。张慧说:“今年女儿考上了徐州的一所大学,受疫情影响,她就不回家过节了,我和她爸打算给她个惊喜,6号带点家乡美食和手工月饼送给她和室友们品尝、分享。”

张慧说:“要想月饼味道好,馅料很有讲究,月饼的馅都要精挑细选,芝麻、核桃等果仁类食材都要炒过,然后再包裹到豆沙里。”

一边说话一边忙碌,她用心地和面、擀皮、包馅、压模……很快,各种月饼就制作完成了,屋里充满月饼的香甜。张慧说:“冰皮月饼不需要烘焙,做好后直接食用,很受年轻人喜欢。”

记者随手拿起一个蔓越莓月饼品尝,味道好极了。张慧说:“我每年都会制作手工月饼,虽然有点费事,但是想到亲戚朋友们能够吃到我做的月饼,很有成就感,也很幸福!”张慧说:“现在很多人念旧,且纯手工月饼比机器制作的味道更醇厚,也能让亲朋好友感受到别样的‘中秋味道’和亲情团圆的温暖。”(记者 张晶晶)

万家团圆更加怀念战友

10月1日中午,93岁的张昭义和家人共品中秋团圆佳宴。饭后,他拿出自己珍藏的一枚枚军功章,向后辈讲述它们的故事。

“这是志愿军特等功勋章,这个是坚守青藏线二十年的勋章,这是解放军胜利功勋荣誉章……”老人瘦硬宽大的手在那些勋章上抚摸、移动。这位1949年2月从家乡朝阳(市开发区朝阳街道)入伍的老兵,入朝参战时编入志愿军汽车12团。

“当时我军前线弹药告急、物资告急,战友们饿着肚子打仗。为了早一刻把弹药、物资送到前方,我和战友们不仅要和敌机捉迷藏,在炮火弹雨中穿行,还时常与塌方的路况较量。”在抗美援朝期间,他驾驶运输车辆,无数次躲过敌机疯狂轰炸和扫射,创造了志愿军安全行使5.3万公里的新纪录,把作战物资送到我作战部队前沿阵地。

在抗美援朝战场上,他先后荣立特等功、一等功、大功各一次,小功两次,获得“万里号红旗”一面以及朝鲜最高会议颁发的军功章一枚,和二级战士荣誉勋章等。1953年,他光荣地被选为志愿军归国观礼代表团代表。

他热爱学习,坚持读书看报,经常进行红色宣讲。每逢年节和重大纪念日,退役军人事务部门和志愿服务组织都会上门慰问。“党和政府对我们这些老兵非常关爱。”他说,中秋月圆又逢国庆,想起了那些牺牲的战友,是他们用鲜血,换来了如今幸福、和平、安宁的生活。(记者 史卫平)

中秋国庆过出年的味道

“老爸,来尝尝牛肉味的月饼。”“我刚刚吃完晚饭,又吃了一只大螃蟹,现在啥口味的月饼都吃不下。”中秋夜,家住东海县的袁青青兄妹4人陪父亲吃了今年第一顿“团圆饭”。饭后,他们争相给父亲递上自认为最美味的月饼。

袁青青说,虽然他们兄妹几个生活在一座城市,但要聚到一起也不容易。特别是父亲,年过六旬却最为忙碌。自母亲去世后,他就独自经营农产品加工厂,每天起早贪黑地干活。“我们姐弟劝父亲歇一歇,把加工厂转给别人,但他说这是他和母亲多年奋斗的成果,怎么能轻易放弃!我们知道,有一个强大的信念在支撑着他,便不再劝他,只想尽可能地多陪陪他。”

年初,兄妹几个曾约定春节期间好好陪父亲,不料突如其来的新冠肺炎疫情打乱了他们的计划。特别是她作为公安系统的一名工作人员,更要坚守在工作一线,团圆饭不得已“泡汤”。

如今,大家心心念念的安宁生活再次回归,特别是这个中秋、国庆双节,对很多人来说似乎过出了春节的味道。”袁青青感慨道,“相聚的日子总是那么美好,这份美好会一直留在心间,成为我们努力前行的不竭动力。”(记者 肖婷婷)

双节里的双城记

10月5日,记者来到海州古城,沧桑的朐阳门城楼上,鲜艳的五星红旗迎风招展,道路两边挂着国旗,营造出浓厚的节日气氛。

“我们在这儿拍一组婚纱照,回苏州再去观前街拍一组。晚上到这里赏月,一定很有意境。”旁边两个年轻人的对话引起记者的兴趣,便和他们聊起来。男子叫庄旭,今年28岁,是连云港人,女朋友闵蓉是安徽人,两人都在苏州一所大学当老师,这次他们回家过节,顺便逛逛。

“我们打算回苏州就领证。最近一直在琢磨婚纱照怎么拍,毕竟一辈子就一次,想特别点。本来打算在苏马湾和金鸡湖各拍一组,今天来到海州古城,觉得鼓楼和朐阳门都很有味道,就想在这儿拍一组,回苏州后到观前街再拍一组,既有自然风光又有历史底蕴,还能体现两座城市的特色,主题就叫双城记。”闵蓉说。

“这是你第一次来连云港吗?”记者问闵蓉。“不是,第二次来。我喜欢这里,很干净温暖的城市,有山有海,人们很和善,气候也好。今天的天空特别蓝,美极了。这次回来过节,亲戚、朋友这家送点海鲜,那家送点水果,特别有团圆的气氛。我们两人在苏州都属于外地人,回到这里,我感觉真的是回家了。”

从苏州回来,庄旭和闵蓉带了阳澄湖大闸蟹,而本地的梭子蟹也迎来丰收。“中午的家宴,我们桌上摆了一盘大闸蟹、一盆梭子蟹,大闸蟹小巧鲜香、梭子蟹丰腴肥美,就像两座城市,一个精致、一个豪爽。”庄旭说。(记者 庄婷婷)

相关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