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连网】 (记者 杨锐冰 张晶晶/文 王振/图 通讯员 张开虎)东海农场(老四连)距离东海县城14公里,周围是一望无际的农田。今年19岁的王志明和爷爷奶奶、脑瘫堂弟租住在农场的仓库里。
母亲去世后,父亲再婚,把王志明留给了爷爷奶奶。没有房子住,爷爷帮农场种地,在这里租了一间房子,一家四口挤在一起。“爷爷奶奶年纪大了,身体也不好,苦苦支撑着这个家,还要为我的学费操心。”采访过程中,王志明没有笑过,眉头紧锁。
坎坷的经历让他学会了坚强。今年高考,毕业于东海高级中学的王志明以334分被南京理工大学紫金学院录取。新生学费高达1.7万元,加上住宿费等总计2万余元。高昂的费用让一家人犯愁。除去助学贷款8000元,王志明还缺1.2万元学费。如果你想帮助他,请和苍梧晚报助学热线13851291243联系。
母亲去世 堂弟脑瘫 爷爷奶奶拉扯两个孙子
8月4日上午10时,在高温的炙烤下,路边的大树耷拉着枝条一动不动。我们来到东海农场(老四连)王志明家时,他正在田里施肥(图1)。王志明虽然不善言辞,却干得一手好农活,是爷爷的得力帮手。
看到我们来,王志明从田里走出来,带着我们向家里走去。这一排房子是农场的,其中一间被王志明的爷爷租了下来,每年1000元租金,一住就是十余年。
掀开门帘,房子里摆放了两张简易的木板床,上面挂着蚊帐。屋内唯一“现代化”的物件就是一台老旧的电视机。王志明的堂弟坐在一把破旧的椅子上,两眼望向窗外,一动不动。
屋内唯一的“装饰”就是王志明获得的一面墙的奖状(图2)。记者大致数了下,奖状约有20张。
“这些都是初中时的奖状,高中也有很多,不过我没贴。”王志明说。
言谈举止间,他比同龄人懂事,也更敏感。这一切,源于家庭的变故。“志明1岁时,妈妈因病去世,他爸再婚后,再没管过家里。我的小儿子在外地打工,留下脑瘫儿子跟我们同住。”接过王志明的话茬,爷爷抑制不住掩面流泪,“我们老两口也没有什么手艺,家庭的收入全靠田里的收成,去掉房租和吃药的钱,也不剩什么了。”
家里的宅基地给志明的爸爸住了,爷爷奶奶只能带着两个孙子在外找房子住、找活干。“我帮农场种地,每个月有几百块钱的收入,但哪够一家子的开支啊!”王志明的爷爷重重地叹了口气,“志明的爸爸也就靠着家里的4亩多地养活一家人,自己都顾不过来,别提来照顾这个孩子了。”
“爷爷的右眼已经看不见了。患轻微角膜炎的时候,舍不得花钱看病,硬是被耽误了。奶奶因为过度劳累,患有风湿性关节炎,每年都要吃药治疗,干不了重活,家里生活一直很困难。”说起家庭的情况,王志明一直低着头望向地面。
看到爷爷平日的辛苦,王志明也非常懂事,放假回家,除草、施肥……什么农活搭上手的都能干点,还帮忙料理家务。高考结束后,照顾脑瘫堂弟的任务就落在志明的身上。
“志明从小就很懂事,也不调皮,一直都不用我多操心。”王志明的奶奶告诉记者,“每个月志明都有500元的助学金,但他除了吃饭,不敢多花一分钱,每顿饭能省则省。”
对此,王志明说,“我平时对生活的要求很简单,不喜欢买东西,剩下的钱我会存起来。爷爷、奶奶挣钱不容易,我必须省着花。”
努力读书改变命运
高昂学费成圆梦绊脚石
虽然经历了种种不幸,但王志明却一直没有放弃。初中毕业后,由于家庭贫困,亲戚朋友都劝王志明放弃读高中。“爷爷奶奶四处找人借钱,好不容易凑齐了高一的学费,多亏了爷爷奶奶的坚持,我才能读完高中。”王志明说。
今年高考,他以334分的成绩考入南京理工大学紫金学院计算机科学与技术专业。然而,现实的困难摆在他和爷爷奶奶的面前,高昂的学费成为他圆梦的绊脚石。
“孩子考上大学,确实是件喜事,但又让我们很为难。”得知王志明考上大学,爷爷是开心的,但内心又充满了忧虑。
“这么多年,爷爷奶奶为了我和弟弟忙碌着,现在上大学的费用又成为他们沉重的负担,我对爷爷奶奶感到很抱歉。上大学是我改变家庭现状的重要途径,希望社会上能有好心人帮助我,将来我也会怀着一颗感恩的心去回馈社会。”王志明的话听得让人心疼。
对于即将到来的大学生活,王志明说,“在大学期间,我会好好学习,利用课余时间勤工俭学,以后让爷爷奶奶过上好日子。”
王志明还缺1.2万元学费。如果你愿意帮助这个自强孝顺的男孩,请和本报助学热线13851291243联系。
爱心人士情暖学子
平明女孩四年学费解决了
昨日,本报第七季助学公益行刊发了《东海平明女孩:未来想做翻译》。听说王苗苗还缺3800元学费,昨天上午8点多,一位不愿透露姓名的爱心人士资助她4000元,解决了她的燃眉之急。
然而,昨天上午,王苗苗又联系本报,“学费是解决了,还有一笔学杂费4100元没着落……”就在王苗苗为这笔学杂费犯愁的时候,昨天中午,爱心人士宋先生打来电话,“苗苗学费解决了吗?我想帮助她。”
听说王苗苗还缺4100元学杂费后,宋先生当即表示,“这笔费用我来解决吧!苗苗大学4年所缺的学费也由我们老两口来帮她解决吧!”
“非常感谢你们,是你们让我有了实现梦想的机会。到大学后,我一定努力学习,同时照顾好家人,早日实现自我价值,回报社会,希望未来我也可以帮助像我一样的孩子。”得知爱心人士帮自己解决了学费难题,王苗苗激动地说。
8月8日,本报第七季助学公益行将走访赣榆贫困学子,相关信息也将在近期发布,请广大爱心人士关注。
苍梧晚报助学公益行面向品学兼优、家庭经济困难无力支付学费的大一新生(城乡低保户、重点优抚对象、残疾人、建档立卡贫困户、因灾因病致贫家庭的子女和孤儿优先),如果你也正在为大学学费犯愁,或是身边有贫困学子,请尽快与本报助学热线联系。爱心人士可以搜索13851291243加微信进入苍梧晚报助学公益行微信群,也可以加入助学公益行QQ群157817222,以及时获得贫困学子的信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