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连网】(记者 杨锐冰 张晨晨/文 牟进勇/图 通讯员 王雅萱 仲康)昨日立秋。一早,天空阴沉沉的,天气也似乎凉爽了许多,可午后的阳光让大地又重新炙热起来,似乎在立秋第一天就让人感受到“秋老虎”的威力。
连日来,苍梧晚报第七季助学公益行一直在走访港城贫困学子。他们有的是孤儿,无依无靠;有的是父母因病致贫,无法筹集到学费;还有的是因为家人残疾,丧失劳动能力……
今天发布的第十二位贫困学子,家里正是最后一种情况。家住海州西池边巷的何泳璋,今年以350分考取南京林业大学(淮安校区),学费加上各种代办费,总共需要7600余元。向亲戚朋友借了些钱后,何泳璋还缺4000元学费。如果你愿意帮助何泳璋解决这笔学费,请和本报助学热线13851291243联系。
父亲残疾
日子过得不太容易
当日下午,我们在海州西桥社区工作人员的带领下,穿过一条又一条弯弯绕绕的巷子,终于来到何泳璋家。这是在一条老巷子里的两层住房,楼上是何泳璋的大爷家,楼下的两间房是何泳璋的家。
然而,何泳璋有些日子没回家住了。“为了我上学,父母在新海高级中学附近租了一间房,方便我上下学。”何泳璋说,父亲把家里的屋子租了出去,“两边的租金刚好相抵。”
至今,何泳璋一家还租住在学校附近。“家里的租客还没搬走,我们也没法搬回来。”何泳璋的父亲说。
夏天,小街巷的蚊蝇特别多。因为无法进屋,我们就在何泳璋家门口的石板路上聊了起来,期间,腿上被蚊子咬了好多包。他的父亲一瘸一拐地从街坊邻居家借来了几张板凳,招呼我们坐下。
皮肤黝黑、声音粗哑,说起家里的情况,何泳璋的父亲连连叹气。“我腿脚的残疾,早在我出生时就落下了。孩子还没出生时,我又遭遇了一场车祸,虽然捡回了一条命,但脑子却存有血块,压迫了脑神经,又增加了一些后遗症。”
何泳璋的父亲曾在家具厂谋了一份工作,但到上世纪九十年代末,就下岗了。从那以后,他就一直打零工。
何泳璋的母亲在汽车零件加工厂当工人,每个月有一千多元的微薄工资。
“日子过得不容易,可孩子挺争气,从小到大学习一直还不错。”何泳璋的父亲说,孩子在学习上也不需要操心,成绩在学校里名列前茅,这让他们夫妻俩很欣慰。
跟所有父母一样,为了孩子的学业,他们都愿意倾其所有———为了让儿子拥有良好的学习环境,他们拼命打工挣钱;虽然收入微薄,还不惜花钱租房子陪读。“再苦再累,我们也不能让孩子在学业上受到一点委屈,能多挣一分是一分。”父亲朴实的话说到了孩子的心里。
母亲住院
大学学费尚无着落
此时,何泳璋还在楼上大爷家等待。
“泳璋!你下来!”听到父亲的招呼后,一位个头中等、戴着眼镜的青年从阁楼上下来,锈迹斑斑的楼梯被踩得吱呀作响。楼下过道的墙壁上有一个简易的篮球架,何泳璋说,自己喜欢打篮球,小时候不知道在这里摸了多少篮板。
今年高考,何泳璋以350分的成绩被南京林业大学(淮安校区)计算机专业录取,一时间,成为街坊邻居谈论的热点。“其实,考场上我尽力了,但分数下来时,还是觉得自己没考好。”何泳璋面露愧色,“比平时少考20多分。”
暑假期间,父亲一直在为他四处筹钱凑学费。何泳璋也在想方设法争取打工的机会,可是因为自己年龄尚小,没有社会经验,屡屡碰壁。
“父母为了我的学业操了不少心,我想为他们分担一些压力,让他们不至于太累。”何泳璋说。
然而,命运似乎一直在和这个原本就不富裕的家庭开玩笑。就在为何泳璋准备上大学的学费期间,何泳璋的母亲因病住院,需要立即动手术。“之前,家里亲戚凑了些钱,上大学的钱差不多够了,母亲住院后,一下子又少了一半。”何泳璋说,如何筹齐学费,成了他们家现在最为头痛的问题。
母亲生病,让这个原本收入不高的家庭一下子失去了经济来源。好在家里亲戚帮衬着,让母亲能够顺利进行手术。“上大学后,我会勤工俭学挣学费,为家里减轻负担。生活不易,但依然要勇敢面对。”言语间,何泳璋透露着自信和乐观。
八旬夫妇
资助王志明1.2万元学费
昨天,本报刊发了《东海农场王志明:努力读书改变命运》。今年,他以334分的成绩考取南京理工大学紫金学院。王志明的故事引起不少爱心人士的关注。昨天,浦南一家养老院的陈爷爷和老伴给本报助学热线打来电话,“这孩子挺不容易的,又那么懂事,我们来帮他解决这笔学费吧!”
从本报第七季助学公益行开始报道贫困学子的故事开始,陈爷爷和老伴每天都会关注贫困学子的信息,给本报助学热线打来好几次电话,想资助一位品学兼优的学子。
由于一直以来资助速度太快,陈爷爷和老伴一直没机会献出爱心。昨天一早,他们就和本报助学热线联系,决定帮助王志明。“过两天,让孩子来我们这边一趟吧,我亲手把学费给他。”陈爷爷说。
他们也是本报第七季助学公益行启动以来,年龄最大的一对爱心人士,爷爷已经88岁高龄、奶奶也已经85岁了。他们表示,自己有能力帮助贫困学子,一定要给他们机会去尽一份力。
与此同时,港城爱心人士陈女士在听说王志明的故事后,决定每月资助他500元生活费。“孩子太苦了,能帮一点是一点。”陈女士说。
至此,东海学子王志明的学费、生活费问题解决了。在听说这么多爱心人士帮助自己后,内向的王志明发自内心地说了一声“谢谢”。
本报助学公益行面向品学兼优、家庭经济困难无力支付学费的大一新生(城乡低保户、重点优抚对象、残疾人、建档立卡贫困户、因灾因病致贫家庭的子女和孤儿优先),如果你也正在为大学学费犯愁,或是身边有贫困学子,请尽快与本报助学热线联系。爱心人士可以搜索13851291243加微信进入本报助学公益行微信群,也可以加入助学公益行QQ群157817222,以及时获得贫困学子的信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