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权威辟谣

关于地震的这些传言,别再信了!

【连网】2008年的“5.12”汶川大地震已经过去了13年,当年大地震惨烈的一幕仍然闪现在我们眼帘。

然而,关于地震的一些科普知识,还有待普及。“动物行为能预测地震”“‘地震云’真的存在”“地球自转变慢,地震会频发”等等,这些真假难辨的地震传说,仍然在坊间流传。

动物行为

能预测地震的发生?

“某地出现大规模蟾蜍迁移,预示着将要发生大地震”,除了“蛤蟆迁移”,很多人还将昆虫、鸟兽行为异常当成预测地震的判断标准。这些真能预测地震吗?

根据历史上地震震例来看,地震前确有动物异常现象,但宏观上,动物异常与地震并非一一对应。一方面,引起动物反常现象的因素很多,如天气变化、环境污染、饲养不当以及动物自身不适,或者动物正处于繁衍生育期等。另一方面,有时(特别是强震发生以后),人们情绪过分紧张,也可能在观察动物行为时出现错觉,因而得出并不可靠的相关结论。

以“蟾蜍迁移”为例,因为蟾蜍喜欢湿润的环境,当空气湿度比较大,尤其阴天的时候,它们可能会大量上岸。换言之,蟾蜍集体上岸只是享受湿润空气而已,并非为人类预报大地震。显然,是人类自己想多了。

微信图片_20210512174545

实际上,“蟾蜍迁移预示大地震”的说法在5·12汶川地震期间就曾流传。汶川地震前夕,四川绵竹出现十万蟾蜍迁徙的“盛况”,让不少人猜测与大地震有关。当时林业专家辟谣称,实为该迁徙地的温度、湿度等均适合蟾蜍生存,且正值其繁殖期,与地震并无直接联系。

真的有“地震云”吗?

“昼中或日落之后,天际晴朗,而有细云如一线,甚长,震兆也。”这是17世纪中国古籍中的记载。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人们认知水平的提高,“地震云”的说法渐渐消失于学术圈,但在坊间还是时不时流传。

微信图片_20210512174552

目前,并无证据证明地壳运动与短时气象变化存在关联。从气象观测的角度来看,所谓形色各异的“地震云”多与高空气流活动有关,大多为高积云或层积云,因为这两种云易形成鱼鳞、肋条状等“怪异”的样子,公众往往容易对不确定的信息产生联想,进而造成误传。

地质学家则认为,地磁场的改变有其固有的规律和周期,并非一朝一夕形成,“电磁场影响云的分布”的说法缺乏科学依据。

地球自转变慢,导致地震频发?

网上有传言称“地震次数增加与地球自转速度减慢有关”。事实究竟如何呢?

目前研究显示,地球自转速度与地震活动之间的相关性并不显著。在地下70-700km深处,地球自转所产生的弹性应变能与该深度范围内每年释放的总能量相当,地震活动随纬度的分布与地球自转动能随纬度分布这两方面高度一致。

微信图片_20210512174600

目前并未发现地震频率和地球自转之间有特定联系 图源:国家卫星气象中心

研究结果显示,强震与地球自转速度之间的相关性存在起伏变化,并非一成不变。此外,还有研究结果显示,地震与地球自转加速有关。

关于地震的成因,被大家所公认的理论是由于构造(地壳)运动而引发,所处的地震构造带在某些阶段会比较活跃,从而造成地震次数增多。至于地震构造带为何会在某个时间点活跃,还有待科学家的研究和发现,因此不要被网络上“捕风捉影”的传言带偏了。

如何辨别地震谣言?

我国的地震预报事业目前已逐步形成了“长、中、短、临”渐近式的地震预报理论系统和“场源结合、以场求源”的分析方法,建立起较为系统的经验性地震预报方法、指标和判据体系。

虽然地震预报有长足的进步,但是传闻中地震发生的时间、地点非常具体,甚至发震时间精确到几点几分,这种十分“精确”的所谓地震预报,一定就是谣言了。如果强震发生时,出现“某个地方将要陷”“某个地方要遭水淹”等无根据的预报信息,也是不可信的。

此外,如果地震信息是由国外预报,也是不足为信的,因为这既不符合我国关于发布地震预报的规定,也不符合国际间的约定。

关于地震预报的发布权,《中华人民共和国防震减灾法》明确规定,我国对地震预报意见实行统一发布制度,全国范围内的地震长期和中期预报意见,由国务院发布;省、自治区、直辖市行政区域内的地震预报意见,由省、自治区、直辖市人民政府按照国务院规定的程序发布。因此,对于非经官方渠道发布的地震预报信息,切勿轻信,更不要以讹传讹。

此外,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刑法》,编造虚假的险情、疫情、灾情、警情,在信息媒体上传播,或者明知是虚假信息,故意进行传播,最高可处3年以上7年以下有期徒刑。

所以,地震信息发布与传播均事关重大,不要轻信网络不实传言,更不能编造、传播虚假的地震信息,否则有可能触犯相关法律被追责。

Copyright Reserved 版权所有:连云港市互联网有害信息举报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