logo

数字化技术赋能连云港近代建筑遗产高质量保护与传承

□窦启轩

近代建筑遗产是19世纪末至20世纪中期建造并遗留至今的建构筑物的统称,是社会、经济、文化演变的重要见证。高质量保护近代建筑遗产,有助于释放遗产经济、社会、文化等价值活力,积极促进传统文化传承和城市特色风貌延续,具有重要意义。近年来,国家《关于在城乡建设中加强历史文化保护传承的意见》《关于推进实施国家文化数字化战略的意见》等文件不断强调加大近代建筑遗产等历史遗产的保护力度,提升建筑遗产保护数字化管理水平,为近代建筑遗产的系统性、整体性保护传承提供有力保障。

得海上交通之便利,连云港是我国连接陆地与海洋的重要交汇点,是近代时期重要的贸易商埠,拥有丰富的近代建筑遗产资源。连云港市近代建筑遗产主要分布于两大区域,一是连云老街历史文化街区,二是民主路历史文化街区。连云老街位于连云区,历经荷兰建港、民国建市、日寇占领和解放战争等不同时期的近代重要事件,主要包括连云火车站旧址、海防司令部旧址、连云农民银行旧址、大兴报关行旧址等重要近代建筑遗产。民主路历史文化街区则成型于清末民初,是海州区近代历史发展的见证,主要包括东亚旅社、生庆公茶庄、三和兴药店等历史建筑。这些近代建筑遗产大多具有典型的“中西杂糅”特色风貌,不仅承载了宝贵的历史信息,更见证了港城的繁荣和变迁,成为具有时代特色的历史烙印。

当前连云港近代建筑遗产保护与传承存在的问题

遗产调查的信息化水平较低。近代建筑遗产的调查摸底工作是进行遗产全要素整体性保护的首要任务。而传统调查进程中所使用的实地调查、问卷调查等技术手段的信息化水平相对较低,限制了遗产全要素保护的精准度和信息采集效率。

遗产管理的数字化程度较弱。近代建筑遗产的历史信息管理多采用纸质文档记录的方式,如建筑图纸、档案文本、历史资料等研究成果。历史建筑遗产信息数据的采集、存储、分析和应用未能得到数字化闭环管理,导致遗产的信息记录和交互受到制约。

遗产展示的交互式方法较少。目前近代建筑遗产保护的展示方法主要依赖传统的文字、图片等静态展示方式,公众的参与度较低。这种单向的历史信息传递,不仅导致了公众对近代建筑遗产的理解和认同缺失,也阻碍了公众积极参与遗产保护事业的热情。

数字化技术赋能连云港近代建筑遗产高质量保护与传承

开展基于大数据测绘技术的近代建筑遗产现状调查分析。一是通过无人机航拍、激光扫描等手段,全面精准地获取历史建筑的三维信息和全景式数据,包括连云港近代建筑遗产的外部形态、内部空间、材料构造、历史信息等方面。二是对沿海、沿山的历史建筑进行生态承载力及脆弱度评价分析预测,以支撑近代建筑遗产的更新保护模式与规模。三是对调研基础数据进行整合分析,借助地理信息系统技术,搭建连云港近代建筑遗产数据库,进而开发近代建筑遗产智慧化管理平台,包含遗产信息管理、遗产可视化分析、遗产保护决策评估分析、遗产风险检测预警等模块。

推动基于HBIM技术的近代建筑遗产建模保护。一是基于建筑遗产类型学方法,归纳连云港近代建筑遗产的细部构件类型规律,借助历史建筑信息模型(HBIM)数字技术,自定义创建具有典型连云港地区细部做法的“特色构件”,进行精准分类保护,例如柱式做法、装饰手法、搭建做法、屋顶形式等;二是基于实测信息数据参数,精确绘制近代建筑遗产的三维信息模型,并载入前期已预设的“特色构件”,并将其赋予历史信息、残损信息、修缮信息等参数,构建连云港近代建筑遗产的数字化保护模型。三是以建筑物联网技术为支撑,实时检测历史建筑的保护状况,搭建近代建筑遗产结构健康可视化平台,以预测发现建筑遗产的潜在风险,支撑连云港近代建筑遗产的全生命周期管理。

探索基于数字虚拟技术的近代建筑遗产交互式展示方案。一是构建连云港近代建筑遗产交互式地图,基于建筑遗产调查摸底结果,借助百度地图、谷歌地图等平台,结合开源地图工具进行地图二次开发,将建筑信息与地理地图结合,用户可以通过三维地图直观地看到建筑位置、详细介绍、历史照片、相关视频等。二是探索设计连云港近代建筑遗产的交互式展示方案。采用增强现实(AR)技术,通过手机扫描二维码,可以看到该建筑的历史发展过程和人物事件场景;采用虚拟现实(VR)技术,搭建近代建筑遗产的虚拟历史环境,从视觉、触觉、听觉等维度提升建筑遗产的沉浸式、交互式展示体验。

加快数字化技术赋能公众参与近代建筑遗产保护利用。一是基于连云港近代建筑遗产数字化管理平台,形成多方协作、共同参与的智慧化管理机制,由政府部门对遗产保护利用工作进行整体把控指导,组织高校专家、文保工作者等人员成立近代建筑遗产保护技术团队,联合文化、旅游等企业社会资本投入遗产保护实践。二是借助新浪微博、大众点评、小红书等参与式数字平台,收集分析原住民、游客对近代建筑遗产的感知表达,进而加大遗产日常普及力度,提升广大群众遗产保护意识,增进对近代建筑文化的价值归属感和地方认同感。

本文为2024-2025年度连云港市社会科学基金项目一般项目:HBIM技术支持下连云港近代建筑遗产数字化保护与交互式展示研究(24LKT0033)

作者为江苏海洋大学土木与港海工程学院教师

总值班: 吴弋     编辑: 梁红燕     

来源: 连云港发布

相关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