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共产党人民观的形成,可以追溯到党的创立初期。在那个时候,中国人民正在经受帝国主义、封建主义和官僚资本主义的压迫与剥削。面对那时的社会现实,党中央第一代领导集体深刻认识到,只有发动和依靠广大人民群众,才能推翻中国人民头上的“三座大山”,实现民族独立和人民解放。马克思主义认为,人民群众是历史的创造者,是推动社会进步的决定力量。中国共产党人深刻领会并运用了这一思想,将人民群众作为革命的主体和力量源泉,坚持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根本宗旨。在革命时期,中国共产党的人民观实践主要体现在对人民群众的紧密联系上。在实践中,中国共产党通过领导农民运动、工人运动等,广泛发动和组织人民群众,形成了强大的革命力量。毛泽东同志曾明确指出:“人民,只有人民,才是创造世界历史的动力。”这一观点深刻揭示了人民群众在历史进程中的主体地位。中国共产党在这一时期的人民观为我们今天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提供了宝贵的历史经验。
改革开放后,中国共产党人民观经历了深刻的深化。这一时期的深化主要体现在对人民主体地位的进一步确认和对人民利益的更加关注。随着改革开放的推进,中国经济社会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人民的生活水平得到了显著提高。中国共产党深刻认识到,人民是历史的创造者,是推动社会进步的根本力量。因此,党在改革开放过程中始终坚持人民至上的原则,将人民的切身利益放在首位。
在经济领域,改革开放政策极大地促进了生产力的发展。通过农村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的推行,农民的生产积极性得到了极大的提高,农村生产力得到了快速发展。同时,城市经济体制改革也逐步铺开,国有企业改革、构建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等举措,使我国综合国力得到增强,人民生活水平显著提高。在社会领域,改革开放后的人民观实践同样取得了显著成效。教育、医疗、社保等民生条件的改善,让人民群众享受到了更多的生活保障。
改革开放以来的人民观实践,不仅推动了中国的经济社会发展,也为整个世界提供了宝贵的经验。正如习近平总书记所指出的:“改革开放是我们党的一次伟大觉醒,正是这个伟大觉醒孕育了我们党从理论到实践的伟大创造。改革开放是中国人民和中华民族发展史上一次伟大革命,正是这个伟大革命推动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伟大飞跃!”
进入新时代以来,中国共产党人民观的创新发展体现在多个方面。首先,在理论层面,新时代人民观强调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将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作为党的奋斗目标。这一思想在党的十八大以来得到了深入贯彻,不仅体现在党的各项政策中,也融入了国家发展的各个领域。在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新征程中,中国共产党强调要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推动高质量发展,实现经济持续健康发展和社会全面进步。同时,中国共产党还注重加强和创新社会治理,确保社会大局稳定,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提供有力保障。
在当前全球治理体系变革的大背景下,中国共产党人民观为国际社会提供了新的视角和思路。中国共产党人民观是强调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在长期实践过程中,不仅在国内取得了显著成效,也在全球治理体系的完善过程中提供了有益借鉴。共建“一带一路”倡议正是中国共产党人民观的生动体现,该倡议秉持共商共建共享原则,旨在促进沿线国家的经济合作与发展。通过加强区域基础设施建设、深化沿线贸易往来、推动各国人文交流,共建“一带一路”倡议为各个参与国家的人民带来了实实在在的利益,促进了区域经济的繁荣与稳定。这一倡议的成功实践,正是中国共产党人民观在国际舞台上的生动体现。诚如习近平总书记所强调:“人类命运休戚与共,各国应该携手努力,共同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在全球治理体系变革的过程中,中国共产党人民观为国际社会提供了宝贵的思路和经验。
面对百年未有之大变局,近年来国内外挑战显著增多,包括经济结构的快速调整、社会矛盾的多样化、国际环境波谲云诡等。面对这些挑战,中国共产党人民观不仅没有失灵,反而在一次次考验中得到了发展和创新。针对经济发展中的不平衡不充分问题,中国共产党提出了新发展理念,强调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的发展,以推动经济高质量发展。通过推进社区治理创新、建设全过程人民民主等措施,中国共产党的社会治理能力不断提升,为人民创造出更加安全、和谐、稳定的社会环境。此外,中国共产党还积极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以应对全球化带来的挑战。在上述举措中,无不体现了中国共产党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路,无不体现出中国共产党人民观在新时代、新挑战下的强大生命力。
展望未来,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是中国共产党人民观在新时代的最高追求和集中体现。通过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不断激发人民群众的创造力和活力、加强国际交流与合作等措施,中国共产党正带领中国人民前进在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康庄大道上。(□邵冠郡 作者单位:江苏省委党校)
总值班: 吴弋 编辑: 蔡佳美
来源: 连云港发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