编者按:“要牢牢把握高质量发展这个首要任务,因地制宜发展新质生产力”“使江苏成为发展新质生产力的重要阵地”是习近平总书记对江苏的重大要求和赋予的新任务。如何因地制宜发展新质生产力,为我市经济高质量发展赋能蓄力?5月9日上午,市委党校春季主体班学员围绕“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在参加十四届全国人大二次会议江苏代表团审议时的重要讲话精神”举办了学员论坛,现将学员建言摘编如下。
以新质生产力推动高质量发展
第25期市管干部进修班 姚攸勇
一、深刻领会发展新质生产力的时代内涵。新质生产力是新时代我国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的必然产物。高质量发展要求大力推动动力变革、效率变革、质量变革,实现创新驱动发展。新质生产力是引领全球创新性可持续发展的关键驱动要素。以科技创新引领现代化产业体系建设,形成和壮大新质生产力,为全球生产力创新性可持续发展贡献中国方案。
二、连云港加快发展新质生产力适逢其时。综合实力显著提升。从1984年到现在,我市地区生产总值增长了185倍,年均增速达9.8%。产业体系齐全完备。已形成石化、新医药、新材料、新能源、高端装备制造等特色产业集群,成为全国知名的创新药物先行区、国家七大石化产业基地之一。创新水平稳步提升。全社会研发投入占GDP比重达2.6%、连续4年保持苏北第一。新医药、新材料龙头企业创新能力保持行业领先,生物医药产业入选国家先进制造业集群,中复神鹰荣获国家科技进步奖一等奖。全市共拥有6家国家级企业技术中心、57家省级企业技术中心,其中恒瑞医药牵头创建的江苏省原创化学药制造业创新中心是江苏省第一批两家创新中心试点之一,康缘药业全国重点实验室重组获批。
三、加快我市新质生产力发展的实践要求。优化创新体系布局。以科技创新赋能构建以先进制造业为骨干的现代化产业体系,强化新医药、新材料等行业的基础研究、原始创新,积极培育未来产业等新领域新赛道。加快集聚科创资源。建好用好重大创新平台,加力建设太湖实验室连云港中心,发挥高效低碳燃气轮机大科学装置科学研究、产业集聚、开放合作效应,提升省海洋资源开发技术创新中心运行质效和成果转化。做大做强创新主体。加快培育一批创新型头部企业、单项冠军和隐形冠军,引导和支持大中型工业企业建立重点实验室,前瞻部署行业关键技术研究。完善企业孵化培育网络体系,重点形成一批多元化、专业化、精细化的科技企业孵化载体。
改革创新凝聚自信自强力量
第25期市管干部进修班 韩猛
一、文化自信自强是历史发展的必然要求。党的十八大以来,提出了“转企改制”“坚定文化自信”“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媒体融合发展”“互联网管理体制”等一系列新理念新共识。党的二十大提出坚定文化自信自强,就是要坚持把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国具体实际、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相结合。
二、工作争先创优是当前发展的必然要求。实现新时代后发先至是连云港发展的重大课题。要借鉴西安、南京、绍兴等地经验,通过改革创新,树立自信自强的底气,解决经济发展落后和社会精气神不足的问题。突破文化改革发展基础薄弱、资金匮乏、政策缺少瓶颈,提升文化产业增加值及占GDP比重。建立全市文化改革发展高质量统计监测体系,创新实施连云港市特色文化产业(水晶工艺品)和数字文化(直播电商)统计调查制度。搭建“1+N”文化融合发展服务体系,建立媒体项目制、合伙人制的5S体系,创新“贴息券”“打样券”“服务券”等机制,推进文化高质量发展。
三、思想开拓创新是未来发展的必然要求。文化的数字化、融合化、创意化是发展方向。连云港实现后发先至,需要在营商环境、文旅发展和媒体融合等方面进一步加强改革创新的力度。“最根本的是要把我们自己的事情做好”、要有“事事落实到位”的执行力。要围绕政策、市场、政务、法治、人文“五大环境”,构建“亲清”新型政商关系,擦亮“贴心港、连心城”品牌。下定“不破楼兰终不还”的决心,坚定“狭路相逢勇者胜”的信心,树立“千磨万击还坚劲”的恒心。在打赢一场场攻坚战中诠释忠诚担当、实现人生价值。
立足自然资源领域推动高质量发展
第25期市管干部进修班 李 亮
一、聚焦“高品质”,优化国土空间格局,深入开展要素保障行动。一是构建国土空间规划新格局。强化规划引领,围绕新材料产业重点工作,持续优化国土空间布局。统筹划定生态保护红线、永久基本农田、城镇开发边界等控制线,充分衔接全市产业发展策略,推动“三新一高”产业集群高质量发展。二是强化资源要素保障力度。紧扣市委、市政府“项目为王”的工作目标,坚持优政策、保重点、促转型、调供给,精准保障,推进项目落地。三是助力城市品质提升。进一步提高城市规划设计水平,有序推进国土空间详细规划编制实施,打造宜居、韧性、智慧城市,助力优化推进城市更新,推动在城市层面真正实现“多规合一”。
二、聚力“高水平”,强化资源保护力度,严守自然资源安全底线。一是抓实耕地保护“首考”。把耕地保护放到建设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中国式现代化中来考量。建立耕地保护责任目标考核奖惩机制。二是探求海洋发展与安全。稳妥有序推进海域立体分层设权管理,探索建立低效用海退出机制。完善用海市场化配置制度,逐步扩大市场化配置比例。推进海洋专项督察问题整改,加快围填海历史遗留问题处置。三是严格自然资源执法监管。严厉打击各类非法开采违法行为,严格落实林地分级管理和准入制度,规范湿地征占用审批,建立分级保护和名录管理制度,全力推进最严格制度落地见效。
三、聚攒“绿家底”,推进生态修复工程,扎实做好防灾减灾工作。一是加快推进重大保护修复工程。锚定山水林田湖草沙一体化保护和系统治理目标,积极推进海岛生态修复,加快历史遗留矿山的生态修复,开展土地全域综合整治。筑牢绿色生态屏障。二是全力做好森林防火工作。深入推进防火基础设施建设,多措并举筑牢冬春森林防火“安全墙”。三是扎实做好地灾防治工作。落实地方政府主体责任,建立健全群测群防体系,切实做好地质灾害危险防范。
以高水平安全保障高质量发展
第25期市管干部进修班 黄学智
一、必须深入学习习近平总书记关于安全生产重要论述。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高度重视安全生产工作,习近平总书记多次发表重要讲话、作出重要指示批示,鲜明提出坚持人民至上、生命至上“两个至上”,统筹发展和安全“两件大事”,强化从根本上消除事故隐患、从根本上解决问题“两个根本”,坚持“三管三必须”等一系列新理念新论断,系统科学回答了如何认识安全生产、如何做好安全生产等重大理论和现实问题,为我们做好新时代安全生产工作提供了根本遵循和行动指南。
二、必须深刻认识安全生产客观规律。墨菲定律、海因里希法则、罗氏法则等启示我们,要增强忧患意识、居安思危,要采取积极有效措施,预先防范事故征兆、事故苗头,要切实加大安全投入。要应用保护层分析方法,构建“洋葱”形保护层,严格控制生产过程各类安全风险。
三、必须深入把握新时代安全生产取得成就。习近平总书记亲自决策、亲自推动组建应急管理部,亲自缔造国家综合性消防救援队伍并授旗致训词。国家制定《关于推进安全生产领域改革发展的意见》《地方党政领导干部安全生产责任制规定》等重要文件,颁布新《安全生产法》,刑法修正案(十一)加大对安全生产犯罪的预防惩治力度,组织开展全行业全领域安全生产整治提升, 有力保障了人民群众生命财产安全。
四、必须深入开展安全生产专项整治。聚焦中国式现代化,大力推进应急管理体系和能力现代化,扎实开展安全生产治本攻坚三年行动。构建安全生产大宣传格局,增强全社会自我防护和应急技能,营造“人人讲安全、个个会应急”浓厚氛围。
突出文旅融合促进协调发展
第23期青年干部培训班 徐 宁
一、抓住发展“强支撑”,以新质生产力夯实古城“底气”。推动优秀传统文化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就是新质生产力发展方向。一是用好“老名片”吸引年轻群体。二是挖掘“新IP”吸引域外游客。要研发文化节、情景剧、主题动漫、消费文创等产品,扩大古城影响力。三是探索新路径助力产业跃升。推动“基础设施再升级”,集约化利用古城历史文化节点,发挥文旅业“关联度高、融合性强”优势,推动文旅跨界,让静态景区不断吸引动态游客,形成“无行业不文旅”的大格局。
二、扭住改造“牛鼻子”,以塘巷更新提升古城“名气”。一是确保更新进度。加快片区内雨污分流、强弱电杆线入地、道路升级等基础设施工程施工,推进杨家花园修复、商业街外立面提升等工程进场。二是凝聚各方合力。创新工作体制机制,国有企业、职能部门、市场主体和居民群众各自承担相应分工,合力完成片区更新。三是改善周边环境。推动片区外幸福南路、中大街一纵一横主轴沿线亮化美化,扮靓美丽古城。加快完成观音庵巷等片区老旧小区改造任务,着力打造黄巷等一批“花园式街巷”,建设花香古城。
三、培育消费“新场景”,以文旅融合汇聚古城“人气”。一是整合历史文脉。将朐阳门、建港筹备处等文化节点串联起来,将二营巷红色驿站、东海民众教育馆旧址等红色景点串联起来,形成古城“文化+红色”旅游路线,创造人文经济新实践。二是融合传统文化。深入挖掘民俗“踩街”、白虎山庙会等传统节日经济。打造“一眼千年、朐风海韵”文化品牌,开办“城墙上的咖啡节”等,建成大学生实训基地、采风基地、文创基地。三是聚合文旅消费。依托文庙非遗产业园、观音庵旧址等对外招商,以文兴业、以文聚力;深化孔巷中医养生街、关庙巷地方小吃街等街区建设,打造集游、娱、吃、购为一体的文旅消费集聚区。
促进高校服务地方新质生产力发展
第23期青年干部培训班 李 昂
一、强化学科交叉,试点现代书院教育。促进多学科融合交流是众多高校在服务新质生产力发展问题上的重要共识之一。一种可行的模式是现代书院教育,现代书院教育是高校人才培养模式的大胆创新,通过汇聚优质教学资源,专注于学生个性化发展,有利于培养出既具备专业素养、又具备跨学科视野的复合型人才。
二、培育创新能力,建设创新创业学院。创新能力培养是推动新质生产力发展和提高学生未来竞争力的关键。高校创新创业学院与书院一样,也是一种新型的教育实体,主要功能包括开展创新创业教育、提供创新创业实践机会和实施项目培育孵化等。创新创业学院为学生提供了一个系统化的学习实践载体,是提升学生知识成果转化能力和创新创业技能的重要平台。
三、深化产教融合,多方共建产业学院。产教融合是推动教育与产业深度结合的有效途径。高校依托优势学科,结合地方产业发展需求,与政府、企业、行业组织等多种主体共建的混合所有制产业学院,具有产教融合紧密、合作模式多样、功能资源聚合等显著优势。通过深入产业的一体化教学和一线培养等方式,现代产业学院能够培养出更多具备丰富产业知识和优秀行业素质的高质量人才。
此外,服务新质生产力发展,还要注重把“先立后破、因地制宜、分类指导”的十二字方法论贯穿始终。要宽松创新环境,为“先立后破”提供可控保障。要坚持需求导向,充分遵循“因地制宜”的实践准则。要加强政策研究,落实好“分类指导”的各项要求。对照服务新质生产力发展“重要策源地”目标定位,市属高校应紧盯人才培养这一核心使命,不断加强探索与实践,为连云港实现高质量发展“后发先至”作出新的更大贡献。
聚焦新质生产力赋能高质量发展
第23期青年干部培训班 李光耀
发展新质生产力不是“遍地开花”,而是因地制宜做优特色产业。挺进产业新赛道。赣榆经济开发区立足自身产业布局,围绕新能源主导产业,出台鼓励政策,加速强链补链,光伏产业呈现出良好的发展势头和增长后劲,逐步跃升为主导产业、首位产业。注入发展新动能。加强链主企业培育,激发链主企业的创新主体动能,带动产业链整体价值能级提升,为发展新质生产力持续注入新活力。塑造服务新生态。强化光伏产业全链条生态构建,依托链主企业品牌号召力和市场影响力,吸引上下游企业集聚。
发展新质生产力不是“喜新厌旧”,而是推陈出新升级传统产业。传统产业拥有较大的发展潜力,升级改造后,将成为经济增长的重要力量。引导老牌企业设备更新、做精做细。推动食品加工、装备制造等行业融入信息化技术,实施智能化提升,借助新质生产力焕发出新的生命力。助推传统农业融合发展、做大做强。推动生产端、加工端、流通端、供应端、销售端“五端”同步发力,产业链、创新链、人才链、服务链、价值链“五链”深度耦合。推进海上渔业升级改造、做深做新。引进海洋牧场项目,建成工厂化循环养殖项目,有效增加村集体收入,亩均收益实现翻番,真正实现富民兴村。
发展新质生产力不是“大干快上”,而是久久为功培育新兴产业。大力培育新兴产业,成为引领科技进步、带动产业升级、塑造新质生产力的战略选择。以系统思维布局“产业矩阵”。推动链主企业主营业务全板块落户,将原来单一的光伏链条扩充为更多元的价值链条。以前瞻眼光打造“产业基地”。提前谋划“光伏+”布局,探索“光伏+储能”“光伏+充电”“光伏+制氢”等模式,引进储能电池、系统集成等新型储能上下游产业,打造储能装备产业基地。以创新理念孵化“专精特新”。推进通号集团光测量一体化相机等项目,培育现有科技型企业,助力东磁新能源、神舟新能源等申报省级智能车间、省级绿色工厂、国家级专精特新小巨人。
以科技引领赋予新质生产力丰富内涵
第23期青年干部培训班 朱哲保
我市拥有全国31个制造业大类中的30个大类,已形成新医药、新材料、石化、新能源、高端装备制造等特色产业集群。下一步,我们要立足岗位、履职尽职,发挥好比较优势,通过围绕产业链部署创新链,强化重大创新平台策源地作用,推动更多创新成果从“实验室”延伸到“大市场”,为新质生产力赋予更加丰富的内涵。
一是围绕战略科技力量培育。推进高效低碳燃气轮机大科学装置建成投用,强化“两机”产业落地见效,深化体制机制创新,推动更多前沿科技成果集聚。积极融入国家科技创新战略布局,重点围绕主导产业“卡脖子”技术攻关和企业孵化服务能力提升,优化布局一批重大平台。持续抓好省级以上重点实验室重组;择优组建市级重点实验室,完善三级重点实验室体系,巩固产业创新“高峰”优势。
二是围绕科技赋能海洋强市。高水平推动省海创中心、太湖实验室连云港中心建设,加快绿色智能技术试验船建成投用,配合太湖实验室整体创建国家实验室,绿色智能技术试验船创建国家海上大科学装置,最大限度发挥平台创新引领作用,锻造海洋科技创新“高峰重器”。
三是围绕产业创新平台建设。以提升建设水平为导向,开展工程技术研究中心、新型研发机构等平台绩效考评,建立优奖劣汰机制,量质并举提升运行效能。发挥市级科技计划海洋专题、基础研究计划、“揭榜挂帅”支撑作用,推动企业、高校院所联合开展核心技术攻关,引建专业科技服务机构。
四是围绕产学研合作体系构建。发挥省涉海产学研合作联盟作用,加强政产学研合作对接,深化南北结对帮扶,加速融入江苏沿海科技走廊建设布局。对接争取更多高校院所来连建设新型研发机构或技术转移中心,引导科技成果优选我市落地转化,汇聚优质创新资源。
总值班: 吴弋 编辑: 蔡佳美
来源: 连云港发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