logo

强化科技赋能 培育和发展新质生产力

3月5日,习近平总书记在参加十四届全国人大二次会议江苏代表团审议时强调,要牢牢把握高质量发展这个首要任务,因地制宜发展新质生产力。新质生产力是未来生产力发展的新趋势,是推动高质量发展的重要着力点。我市政府工作报告中,把“推动科技创新赋能”“加快发展新质生产力”列为2024年度主要任务。新阶段,我市要做细做实科技创新与产业创新深度融合,进一步强化科技赋能、创新发展,加快经济转型、动能转换,立足我市区位优势、资源禀赋和产业基础,加快培育和发展海洋新质生产力。

强化顶层设计,打牢新质生产力“厚底子”。一是强化政策支撑。加强培育和发展新质生产力的顶层设计,制定发展专项规划,明确发展目标、重点领域、主攻方向和区域布局。积极引导各类资源向新质生产力方面集聚,结合新质生产力发展的需要,给予充分的能源、用地、资金等要素保障。二是突出创新发展。把强化科技赋能、创新发展,把科技创新着力点放在实体经济上,加快“四链”深度融合、产业跨界融合,推动深海、氢能等未来产业孵化,开辟未来新质生产力发展新赛道。三是深化体制机制改革。衔接国省科技机构改革,落实科技体制改革三年攻坚方案,强化项目省地联动,加快“战略———前沿———市场”导向基础研究,深化双向“揭榜挂帅”,推进科技成果赋权改革试点,打通全链条创新。

深化产业攻关,聚焦新质生产力“主阵地”。一是强化主导产业的引领作用。以推动建设世界一流石化产业基地为核心、以建设“中华药港”为基础、以打造“中华材料港”为契机,着力解决化工产业面临的“卡脖子”技术难题,形成一批国际领先的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医药产品,努力实现关键战略材料的技术创新。二是加强新兴产业的带动作用。抢抓碳达峰碳中和国家战略机遇,全力打造风光核储氢等为一体的重要能源产业基地,着力解决影响国家发展能源安全的重大科技问题。依托716研究所、太湖实验室连云港中心等重大平台,加强国产化替代、增强原始创新能力,打造高端装备创新型产业集群。三是鼓励未来产业的突破作用。探索引进深远海装备制造、前沿新材料、细胞与基因等战略性、前瞻性、颠覆性技术产业,提高未来关键核心技术的原始创新能力。探索科学研究和技术创新的新范式,推动人工智能与科学技术深度结合,助推数字经济与科技创新融合发展新范式。

加快统筹推进,激发新质生产力“高活力”。一是加快推进高端科创平台建设。积极引进省内外高端重大科技创新平台在我市建设分支机构,加快引进国内外知名高等院校、科研机构、科学家团队入驻,形成独具特色科技创新生态。高标准打造高效低碳燃气轮机试验装置、康缘药业全国重点实验室、深海技术科学太湖实验室连云港中心、江苏省海洋资源开发技术创新中心等走廊内重大产业创新平台,优化科技服务体系,加快科技成果转移转化。二是强化高校院所创新功能。充分调动江苏海洋大学、中国船舶第716研究所等连云港地方以及清华大学、南京大学等省内外重点高校院所的科技资源,强化“有组织科研”,发挥高校院所科技创新的策源功能。引导和支持高校院所组建跨学科、跨领域科研团队,融入我市新质生产力建设,强化原始创新突破和科技任务攻关,发挥产学研协同创新的长效机制。三是强化企业的科技创新主体作用。培育打造科技型企业梯队,聚焦重点领域,培育打造科技型中小企业、高新技术企业、创新型领军企业梯队,引导企业开展技术攻关,推动探索发展未来产业,持续增强核心竞争力。

坚持协调融合,点燃新质生产力“新引擎”。一是打造“一带一路”新质生产力合作发展强支点。以共建“一带一路”为抓手,推进建设“一带一路”技术转移中心,加强与共建“一带一路”沿线国家人才交流、技术合作和产能协作,充分发挥连云港“一带一路”的作用和优势,鼓励高端技术产业“引进来”,引导科技创新“走出去”,打造“一带一路”新质生产力合作发展新高地。二是打造高水平人才集汇高地。人才是创新活动中最为活跃、最为积极的因素,创新驱动实质上是人才驱动。聚焦新质生产力未来发展需求,全方位集聚更多科技人才。优化人才发展环境,完善人才“引、育、留、用”全链条服务体系,打造“近悦远来”的特色科创人才港。坚持培养引进并举,提升高质量人才自主培养能力,构建前沿技术领域人才培养体系,“定制化”培养产业急需科创人才。培育新质生产力要以人才创新为支撑。三是提升产教融合、科教融汇水平。充分调动连云港高校院所人才培养、科技创新的能动性和创造力,发挥特色优势学科作用,引导和支持高校组建跨学科、跨领域科研的创新联合体、人才攻关联合体,强化培养各类产业亟需的专业人才,大力提升本地高校院所科研成果产出质量和专业人才培养水平,推动高校院所深度融入新质生产力建设发展。(□ 徐阳  作者单位:市委党校市情研究室


总值班: 吴弋     编辑: 蔡佳美     

来源: 连云港发布

相关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