logo

深刻认识“发展新质生产力”的理论逻辑与实践路径

今年全国两会,习近平总书记三次到团组,三次谈及“新质生产力”,深刻阐释了发展新质生产力的方法论。总书记指出:“高质量发展需要新的生产力理论来指导,而新质生产力已经在实践中形成并展示出对高质量发展的强劲推动力、支撑力,需要我们从理论上进行总结、概括,用以指导新的发展实践。”


何为新质生产力?新质生产力是由技术革命性突破、生产要素创新性配置、产业深度转型升级而催生的先进生产力质态。新质生产力以劳动者、劳动资料、劳动对象及其优化组合的跃升为基本内涵,以全要素生产率提升为核心标志,特点是创新,关键在质优,本质是先进生产力。


马克思主义生产力研究的理论逻辑


生产力理论是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的基本原理。任何一个国家或政党,要跟上时代发展的步伐,必须清楚地认识到所处时代哪些是“先进”的生产力,先进的生产力对一个国家发展、繁荣和稳定至关重要。首先,生产力构成考察社会形态的逻辑起点。马克思曾指出:“人们在自己生活的社会生产中发生一定的、必然的、不以他们的意志为转移的关系,即同他们的物质生产力的一定发展阶段相适合的生产关系、这些生产关系的总和构成社会的经济结构,即有法律的和政治的上层建筑竖立其上并有一定的社会意识形式与之相适应的现实基础。”其次,生产力构成考察历史进程的逻辑起点。马克思强调:“社会的物质生产力发展到一定阶段,便同它们一直在其中运动的现存生产关系或财产关系(这只是生产关系的法律用语)发生矛盾。于是这些关系便由生产力的发展形式变成生产力的桎梏。那时社会革命的时代就到来了。随着经济基础的变更,全部庞大的上层建筑也或慢或快地发生变革。”不难看出,“生产力”所处逻辑起点的地位,是我们全面准确认识生产力理论至关重要的一环。


在马克思主义生产力理论的基础上,中国共产党领导核心结合不同时代特征,创造性地丰富和发展了生产力理论。从毛泽东的“生产力标准”,到邓小平的“三个有利于”,到江泽民的“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到胡锦涛的“科学发展观”,再到习近平的“发展新质生产力”,反映了中国共产党关于生产力理论发展的轨迹,充分展现了中国共产党生产力理论的创新和发展。


新时代发展新质生产力的实践举措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发展新质生产力,必须进一步全面深化改革,形成与之相适应的新型生产关系。要深化经济体制、科技体制等改革,着力打通束缚新质生产力发展的堵点卡点,建立高标准市场体系,创新生产要素配置方式,让各类先进优质生产要素向发展新质生产力顺畅流动。”可见,发展新质生产力是一项长期任务和系统工程,必须坚持系统观念。


第一,全面深化改革,形成与新质生产力发展相适应的新型生产关系。改革是中国先进生产力发展的本质要求。改革就是要在坚持社会主义根本制度的前提下,有秩序、有步骤地调整上层建筑和生产关系中那些不适应生产力发展的各个环节、各个部分,从而不断满足先进生产力发展的需要。通过改革,建立、健全和完善包括生产、流通、分配和消费等各个环节在内的社会主义生产关系的总体系,进一步建立健全市场体系,以充分发挥市场机制的作用,推动新质生产力发展。


第二,培养新型适应发展新质生产力的人才。知识、技术创新的关键在人才。人是生产力中最具有决定性的力量。先进的生产力不仅取决于劳动者的劳动,更取决于劳动者素质的提高。不断提高劳动者素质是先进生产力发展要求中最首要的因素,充分发挥劳动者的积极性、主动性、创造性,则是先进生产力发展所要求的最主要动力。这就要求我们党为人才尤其是高精尖人才的培养、成长、引进、作用的充分发挥,创造良好的外部环境和激励机制,根据科技发展新趋势,优化高校学科设置、人才培养模式,加快形成与新质生产力发展需求相适应的人才结构。


第三,推动科技进步和创新,及时应用科技创新成果。在人类生产力的发展进程中,先进生产力取代落后生产力,都由科技进步或突破引起。当今时代,科学技术突飞猛进,给世界生产力和人类社会发展带来了极大的推动,未来的科技革命还将产生新的重大飞跃,科技创新越来越决定着一个国家、一个民族的命运、前途和发展进程。当前,随着新一代数字技术的迅猛发展,人类社会开始迈向数字文明新时代,数字经济正逐渐渗透到各行各业及企业生产的全过程,与此同时,新材料、新能源、生物医药等高精尖科技取得关键性突破,共同催生了新质生产力。因此,“高科技”是新质生产力区别于传统生产力的本质属性。为此,习近平总书记指出“要及时将科技创新成果应用到具体产业和产业链上,改造提升传统产业,培育壮大新兴产业,布局建设未来产业,完善现代化产业体系”。只有把科技成果应用于生产领域,实现知识生产和创新的规模化和产业化,才能真正发挥其作用。


第四,以绿色科技推动绿色经济发展。习近平总书记强调:“绿色发展是高质量发展的底色,新质生产力本身就是绿色生产力。”加快推动发展方式绿色化转型,是培育新质生产力的内在要求。为此,要加快绿色科技创新和先进绿色技术推广应用,做强绿色制造业,发展绿色服务业,壮大绿色能源产业,发展绿色低碳产业和供应链,构建绿色低碳循环经济体系。(□柴静  作者单位:连云港市委党校



总值班: 吴弋     编辑: 蔡佳美     

来源: 连云港发布

相关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