坚定文化自信,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就是要引导全国各族人民牢固树立休戚与共、荣辱与共、生死与共、命运与共的共同体理念,民族团结是我国各族人民的生命线,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是民族团结之本。中国历史是56个民族交融汇聚成多元一体中华民族的历史,辽阔的疆域由56个民族共同开拓,悠久的历史由56个民族共同书写,灿烂的文化由56个民族共同创造,伟大的精神由56个民族共同培育。进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时代,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广度和深度也比以往更为深刻。
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是共同体理论建设的必然要求。理论是意识形态的基石。构建中华民族共同体理论体系,必须立足中华民族悠久历史,把马克思主义民族理论同中国具体实际相结合、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相结合,遵循中华民族发展的历史逻辑、理论逻辑,科学揭示中华民族形成和发展的道理、学理、哲理。要始终坚持中国特色解决民族问题的正确道路,用党关于加强和改进民族工作的重要思想统领和指导中华民族共同体理论体系建设。要优化学科设置,加强学科建设,把准研究方向,深化中华民族共同体重大基础性问题研究,着力解决我国民族学研究中存在的被西方民族理论思想和话语体系所左右的问题,加快形成中国自主的中华民族共同体理论体系。
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是维护各民族根本利益的必然要求。抓住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这条主线,深化民族团结进步教育,引导各族群众牢固树立共同体理念,逐步实现在空间、文化、经济、社会、心理等方面的全方位嵌入,不断巩固中华民族共同体思想基础,促进各民族在中华民族大家庭中像石榴籽一样紧紧抱在一起。文化认同是最深层次的认同。端正历史文化认知,树立正确的国家观、历史观、民族观、文化观、宗教观,增进对伟大祖国、中华民族、中华文化、中国共产党、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认同,铸牢中国心、中华魂,才能构筑中华民族共有精神家园,只有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构建起维护国家统一和民族团结的坚固思想长城,各民族共同维护好国家安全和社会稳定,才能不断实现各族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切实维护好各民族根本利益。
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是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必然要求。从国际上看,一些国家妄图保持战略优势地位,频频制造民族话题攻击、抹黑中国,粗暴干涉我国内政,公然践踏国际法秩序和国际关系基本准则,企图使民族问题成为让中国社会冲突动荡的祸根。从国内看,经济社会发展并不能自然而然带来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如果忽视思想政治工作,反而可能会出现越是生活环境变好,越是跟中华民族共同体疏远的消极心理,滋长了一些人的狭隘民族意识。只有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才能有效应对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过程中民族领域可能发生的风险挑战,才能为党和国家兴旺发达、长治久安提供重要思想保证。
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是巩固和发展社会主义民族关系的必然要求。我国民族平等团结互助和谐的民族关系基础日益稳固,但也还存在影响民族关系的新情况新问题。一方面,民族地区发展不平衡问题依然突出。民族地区巩固脱贫攻坚成果任务较重,向高质量发展转型任务艰巨,尚未完全嵌入“良性循环”新格局,在一定程度上造成了少数民族的心理落差。另一方面,影响民族和谐的现象和问题依然存在。一些民族地区的国家通用语言文字普及程度较低,影响各民族间情感亲近和心灵相通甚至国家认同,一些地区不同民族群众因历史记忆、文化习俗、生活方式等影响,相互间还有成见或偏见,极少地方仍固守着愚昧落后的生活方式和陈规陋习。只有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才能增进各民族对中华民族的自觉认同,推动中华民族成为认同度更高、凝聚力更强的命运共同体。
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是党的民族工作创新发展的必然要求。新时代党的民族工作取得了巨大成就,但还存在一定的问题和短板。有的把民族工作看小了,认为民族工作只是针对少数民族和民族地区的工作,是民族工作部门的工作;有的把职能任务看轻了,认为只要不出事就行;有的把工作重心看偏了,过于强调差异性忽视共同性的问题尚未克服,出现把差异性与共同性对立起来的新情况;有的把工作格局看窄了,没有调动各方面共同做,没有带动全社会共同做;还有的把风险隐患看低了,对苗头性问题麻痹大意,对敏感复杂难度大的问题怕担责绕道走。这些问题说明,加强和改进民族工作的任务很艰巨,只有顺应时代变化,与时俱进,按照增进共同性的方向改进民族工作,做到共同性和差异性辩证统一、民族因素和区域因素有机结合,才能把新时代党的民族工作做好做细做实。
坚定文化自信,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以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进一步巩固马克思主义在意识形态领域的指导地位,提升中华文化的凝聚力和感召力,夯实中华民族共同体理论建设的思想基础,凝心聚力,不断推进新时代党的民族工作高质量发展。(□ 苗运江 作者单位:东海县石榴街道乡村振兴办公室)
总值班: 吴弋 编辑: 蔡佳美
来源: 连云港发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