党的二十大报告首次明确提出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世界观和方法论,即“六个必须坚持”,其中第一个就是“必须坚持人民至上”,凸显了“人民至上”这一世界观和方法论的深刻理论意义和实践价值。事实上,马克思主义一经诞生就把无产阶级作为自己鲜明的立场,就把解放全人类作为其价值追求。中国共产党作为马克思主义理论指导下武装起来的无产阶级政党,走过百余年风霜雨雪,始终站稳人民立场,坚定人民至上的价值取向。如何深刻理解“必须坚持人民至上”这一世界观和方法论,谱写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新篇章,可以从以下四个维度出发。
一、站稳人民立场。立场是一切主义的出发点和归宿,最能反映一种理论代表谁的利益,彰显谁的意志以及为谁服务的核心问题。百余年来,从“不拿群众一针一线”的优良传统到“半条被子”的深厚情谊,再到“把屁股端端地坐在老百姓这一面”的铿锵誓言,中国共产党人始终坚定站稳人民立场,始终代表中国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进入新时代,习近平总书记反复强调,“人民立场是中国共产党的根本政治立场,是马克思主义政党区别于其他政党的显著标志。党与人民风雨同舟、生死与共,始终保持血肉联系,是党战胜一切困难和风险的根本保证,正所谓‘得众则得国,失众则失国’。”在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100周年大会上总书记指出:“中国共产党根基在人民、血脉在人民、力量在人民。中国共产党始终代表最广大人民根本利益,与人民休戚与共、生死相依,没有任何自己特殊的利益,从来不代表任何利益集团、任何权势团体、任何特权阶层的利益。”这些重要论述,充分展现了新时代中国共产党人的人民立场站得更稳了。
二、把握人民愿望。民心所望,执政所向。习近平总书记在2024年新年贺词中说:“我们的目标很宏伟,也很朴素,归根到底就是让老百姓过上更好的日子。”素朴的话语彰显了新时代的中国共产党人坚持人民至上绝不仅仅是一句价值口号,而是真真实实地体现在我们党治国理政的全过程、全方面。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是社会主义改革的目标和依据,人民幸福安康是推动新时代高质量发展的最终目的。新时代,伴随着社会物质生产力的飞速发展,我国社会主要矛盾发生了变化,社会各阶层的诉求呈现更加多元化的趋势,人们的思想观念也随之发生新的变化,对民主、公平、正义、法治、道德、生态等方方面面建设提出了更多、更高的要求。迫切需要我们更好地把握人民愿望、关注最广大人民群众的利益和诉求。
三、尊重人民创造。历史是人民创造的。人民群众,是中国共产党执政的力量源泉。习近平总书记强调:“要注重从人民群众的创造中汲取理论创新智慧”。这一重要论述,为新时代新阶段进一步推进实践基础上的理论创新、取得更为丰硕的理论创新成果提供了根本遵循。新征程上,只有最大限度地激发亿万人民的创造力,调动亿万人民的积极性,增强历史主动、保持历史定力,踔厉奋发、勇毅前行,才能形成同心共圆中国梦的强大合力,最终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宏伟目标。
四、集中人民智慧。古人云:“乘众人之智,则无不任也;用众人之力,则无不胜也。”在历史的长河中,个人的力量和智慧是有限的,而集体的力量和智慧往往可以产生无穷的可能性。从“枫桥经验”——“发动和依靠群众,坚持矛盾不上交,就地解决”,到小岗村实行农业大包干——18户村民以“敢为天下先”的精神,在一纸大包干的“秘密契约”上按下鲜红的手印,拉开了中国农村改革的序幕,从塞罕坝植树造林——几代塞罕坝人迎苦受寒,挥汗洒血,硬是在高原荒漠上造出世界上面积最大的人工林海,到“小木耳、大产业”——贫困户通过自己的劳动换回“真金白银”,使木耳成为脱贫致富的“金耳朵”……回溯过往,我们可以深刻感知:新生事物的产生和发展、思想认识的深化和突破、实践经验的创造和积累,无不倚赖人民群众无穷的实践智慧。总书记经常讲“要拜人民为师”,每年全国两会,习近平总书记都坚持“下团组”同代表委员共商国是、汇聚众智,让人民所思所盼融入国家发展顶层设计。在治国理政的过程中习近平总书记也是多次强调全党要注重调查研究、深入群众。未来,新征程中面对各种风险挑战,惟有站稳人民立场,广泛倾听人民群众的声音,自觉问计于民、问需于民,把握人民愿望,总结概括人民群众创新性实践,才能凝聚起强大精神力量,创造新的历史伟业。(□ 柴静 作者单位:连云港市委党校)
总值班: 吴弋 编辑: 蔡佳美
来源: 连云港发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