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作出了进一步全面深化改革、推进中国式现代化的战略部署,吹响了新时代新征程全面深化改革向纵深推进的时代号角。坚持以人民为中心,是我们党改革一以贯之的价值取向,必然也是谋划进一步全面深化改革的根本遵循。可以说,只有坚持以人民为中心,才能推动进一步全面深化改革落地落实、开花结果;只有做到以人民为中心,才能实现改革“为了人民、依靠人民、成果由人民共享”的奋斗目标。
以人民为中心的根本立场
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通过的《关于进一步全面深化改革、推进现代化的决定》(以下简称《决定》),明确了进一步全面深化改革必须贯彻“六个坚持”重大原则,“坚持以人民为中心”就是其中之一。习近平总书记在关于《决定》的说明中进一步强调:要坚持人民至上,从人民整体利益、根本利益、长远利益出发谋划和推进改革。让老百姓过上好日子,是中国共产党永恒不变的初心和赓续奋斗的事业。中国共产党始终得到人民的拥护和爱戴,根本原因在于始终坚持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根本宗旨。因为中国共产党除了人民的利益之外,从来没有自己的特殊利益,也从来不代表任何利益集团。所以说,以人民为中心,理所当然成为进一步全面深化改革的根本立场。
习近平总书记强调,“为了人民而改革,改革才有意义。”进一步全面深化改革,就是要切实将以人民为中心贯穿到政策制定、举措谋划、实践开展各方面全过程,落实到经济社会发展各领域各环节,不断将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变为现实。党的十八大以来,党中央贯彻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理念,推行全方位、深层次、根本性的全面深化改革,在幼教、养老、就业、教育、医疗、住房、交通等方面通盘发力,从群众创造性实践中找到痛点、堵点的解决之策,持续释放改革红利,让人民实实在在地享受改革成果。
以人民为中心的动力源泉
人民群众是历史的创造者,是改革开放的实践主体和决定力量。我国40多年改革开放取得举世瞩目的伟大成就,与人民群众改革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息息相关。一切为了人民,是改革赓续不变的奋斗目标;紧紧依靠人民,是改革深入推进的动力源泉。改革是一个破旧立新的蜕变过程,同时也是不断汲取群众智慧并且指导实践的提升过程。只有尊重人民主体地位和首创精神,持之以恒抓改革,凝心聚力促发展,改革才能迸发出强劲的动能,才能创造出宏大的场景。实践证明,如果没有人民群众的衷心拥护,任何改革都不可能成功。反之,只要人民群众鼎力支持积极参与,无论改革历经多大困难和曲折,我们都能够拨云见日、爬坡过坎。
群众路线是我们党的制胜法宝之一。各级党组织和党员干部要扎根群众,密切党同群众的血肉联系,广泛听取基层一线的意见和建议,及时总结改革的创新做法和成功经验。要坚持以人民为中心,激发群众的改革热情、畅通参与渠道、完善体制机制,让一切有利于改革的活力竞相迸发,凝聚起进一步全面深化改革的强劲合力。
以人民为中心的评判标准
习近平总书记强调:“我们党推进全面深化改革的根本目的,就是要促进社会公平正义,让改革发展成果更多更公平惠及全体人民。”进一步全面深化改革,必须把人民群众作为改革的最高评判者,坚持以“人民满意”为最高标准,始终接受人民群众的批评和监督。进一步全面深化改革,必然会触及很多人的利益,动了更多人的奶酪,需要各级党员干部拿出壮士断腕的决心、刮骨疗毒的勇气,以“不破楼兰终不还”的气魄完成涉险滩、破坚冰、攻堡垒的艰巨任务。党员干部在改革过程中难免会出错,做错了不能畏手畏脚,更不能讳疾忌医。只要我们坚持以人民为中心,为人民的利益坚持好的,改正错的,就一定能把进一步全面深化改革向纵深推进,赢得人民群众的衷心拥护和鼎力支持。
党员干部要切实加强重大改革问题的调研,多了解基层诉求,倾听一线声音,依靠人民群众找到解决问题的思路和动力。要坚持目标导向和问题导向,多做一些顺民意暖民心惠民生的实事好事,通过务实有效的改革举措,实现顶层设计和基层探索的有机结合。在评价改革成效时,要把“能否促进经济社会发展、是否真正给民众带来获得感”作为一项重要标准。一方面要尽力而为。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决定》,从完善就业优先政策、完善收入分配制度、健全社会保障体系、深化医药卫生体制改革、健全人口发展支持和服务体系等方面提出一系列重大改革举措。各级党组织和党员干部要坚持致广大而尽精微,抓好学习贯彻落实工作,以扎实的工作成效实现改革措施落细落实。另一方面要量力而行。聚焦民生改革,强化问题导向,坚持一切从实际出发,正确处理好地方发展与改善民生的辩证关系,既要通过改善民生带动地方发展,又要立足地方实际统筹民生改善。要坚持一张蓝图绘到底,乘势而上再发力,实现民生事业的持续快速健康发展。(徐建赟 作者为江苏省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研究中心省委党校基地特约研究员、灌南县委党校高级讲师)
总值班: 吴弋 编辑: 蔡佳美
来源: 连云港发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