logo

连云港发展新质生产力的可行性路径

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提出,要健全因地制宜发展新质生产力体制机制。省委十四届七次全会确立了完善有利于推动高质量发展的体制机制,引导新兴产业健康有序发展,加快建立未来产业投入增长机制,加强新领域新赛道制度供给,全面赋能新质生产力发展的主要任务,为各地发展新质生产力指明了方法和路径。

连云港发展新质生产力的现实基础

独特的区位优势。从国际上看,连云港是“一带一路”交汇点,具有东西双向开放的优势,为开展国际交流合作、拓展国际高端科技合作渠道、集聚创新和产业资源提供了便利条件;从国内来看,连云港与长三角、渤海湾等经济圈相接,与中西部地区乃至中亚相联通,有利于打造区域有影响的产业发展中心、长三角地区科技成果转化基地、有效辐射内陆腹地的动能转换试验区和先进制造业域外产能基地。此外,连云港是江苏省最大的海港,可以发挥港口优势推动经济高质量发展。依托沿海区位优势,加强新型海工装备、海洋药物和生物制品开发、高技术船舶等新兴产业的技术创新,构建面向海洋经济的科技创新体系。

强劲的创新动力。连云港是国家创新型城市,重点领域和新兴产业核心技术取得突破,恒瑞、豪森、康缘等连续多年位居中国医药企业创新力排行前列,豪森药业获中国专利金奖,化工、冶金、轻纺等行业新产品设计、开发能力和品牌创建能力明显提高。战略性新兴产业和新业态加速发展,国家级石化产业基地、钢铁基地推进建设,中华药港建设全面铺开,国家级原料药基地启动创建,新能源产业发展态势良好,核电、光伏、光热等领域企业发展势头强劲。科技创新的平台载体建设成效显著,国家海洋经济发展示范区、中国(江苏)自由贸易试验区连云港片区、省级农业高新技术产业示范区成功获批,太湖实验室连云港中心实体运行,为科技创新注入了新的活力。

扎实的人才支撑。连云港坚持人才优先发展战略,实施人才新政2.0版,以花果山英才计划为统揽,涵盖人才引进、培养、平台载体、体制机制改革、服务等方面,为石化、生物医药、新材料等领域专项人才引进、培育提供了精准的政策指引。通过“521”工程培养计划、“百企千才支持计划”、“产业工匠锻造计划”等,引导优质项目、人才资源、创新要素向重点产业链会聚。截至去年底,全市人才资源总量达98.3万人,每10万人中拥有大学文化程度人数达1.47万人,为科技创新、发展新质生产力提供了可持续的智力支持。

连云港发展新质生产力的着力点

进一步加强核心技术攻关。连云港应立足“一带一路”、江苏沿海地区发展、国家东中西区域合作示范区、自由贸易试验区建设等重大战略和发展机遇,深入开展包括发展关键核心技术领域和未来产业技术的新质生产力战略研究,精心谋划战略性新兴产业和未来产业布局。围绕重点产业领域,聚焦市场需求大、质量性能差距大、对外依赖程度高的基础零部件、关键基础材料等短板弱项,推进关键核心技术攻关,提升产业基础高级化和产业链现代化发展水平。充分发挥政府统筹引领作用和企业创新主体作用,依托“揭榜挂帅”项目,制定战略性新兴产业和未来产业关键核心技术攻关项目,引导鼓励符合条件的企业进行申报,提高企业的积极性和主动性。提升财政资源配置的科学性和有效性,适当向战略性新兴产业和未来产业技术创新领域倾斜,提高关键核心技术研发强度。

进一步推动科技成果转化。要着力建立健全知识产权管理、科技成果转化等制度机制,为战略性新兴产业和未来产业核心技术转移转化提供政策支撑,营造良好的制度环境。着力加强转化平台建设,充分发挥高校、科研院所创新源头作用,推动在连高校、科研院所建立技术转移中心,加强高校技术转移体系建设;突出企业科技创新主体地位,引导有条件的企业设置科技成果转化平台,鼓励企业与高校院所开展产学研合作。优化创新科技成果转化流程,加快科研成果就地实施转化,加强与国内省内知名高校院所的战略合作,推动国家科技重大专项、重点研发计划产出的创新成果在连转化。着力提高科技成果转移转化服务保障水平,在信息共享、平台建设、知识产权服务等方面同步发力,努力提升转移转化成功率。

进一步强化企业梯队培育。要围绕优势产业、特色产业,制定完善并推进创新型企业主体培育计划,构建“领军企业、高新技术企业、科技型中小企业”等创新型企业梯次培育体系,夯实创新基础。对领军企业,支持创建更高层级的研发机构,促进强强联合,组建创新联合体,提升自主创新引领产业创新能力,力争在战略性新兴产业和未来产业前沿技术领域率先实现突破,同时要发挥其带头示范作用,引领推动大中小企业之间的创新协作、资源共享。对高新技术企业,根据其产业定位和产业发展方向,在政策、资金、信贷、税收等方面加强扶持和引导,鼓励发展电子信息、新能源及节能技术等战略性新兴产业,积极打造高新技术产业集群。对科技型中小企业,通过遴选机制进行重点培育,对发展潜力大、创新能力强的中小企业,制定成长路线图,推动其尽快成长为高新技术企业。

进一步构建创新型人才引育体系。要凝聚尊重人才、爱惜人才、用好人才的社会共识,加快构建创新型人才引育体系。持续深入实施花果山英才“双创计划”“521工程”等人才招引培育计划,推动人才队伍量质齐升。继续健全完善创新型人才制度机制,综合考量创新创业、科研攻关、生活保障等,形成全链条、全方位的人才政策体系。依托园区、高校、科研院所,积极打造高能级人才创新平台和科研成果转化平台,为创新型人才开展科研攻关、实现科研价值提供便利条件。促进产教结合,根据企业发展需求,依托本地高校、科研院所定向培养专业化人才。(□ 徐建赟 徐小涛 作者单位:中共灌南县委党校

总值班: 吴弋     编辑: 蔡佳美     

来源: 连云港发布

相关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