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张斓
推动我市文化遗产系统性保护和统一监管,是在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进一步全面深化改革、推进中国式现代化的宏大背景下,对我市文化遗产工作提出的新任务、新要求。本文通过调研分析,厘清我市文化遗产系统性保护和统一监管取得的进展,剖析存在问题,并重点提出具体解决路径。
一、我市文化遗产系统性保护与统一监管的积极进展
(一)出台地方文化遗产保护规章制度。我市相继颁布《连云港市文物保护管理办法》《连云港市历史文化名城保护办法》《连云港市文化生态保护区建设管理办法》《连云港市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办法》等10余部文件,全面提升我市文化遗产保护传承水平。
(二)提升地方文化遗产数字化管理保护。建立起体系完整、内容全面的文物数据资料库。完成4处国保单位数字化保护;推出《山海藏珍》文物短视频、打造智慧博物馆、海州区民主路老街城市记忆馆、“虚拟数智人”等,让历史文化遗产焕发新活力。
(三)遗产科研成果丰硕。出版《金石图鉴》《石刻调查与研究》《封土石室墓调查研究》《水文化遗产调查研究》《江苏明清海防遗存调查报告》《经典连云港》《山海遗韵》等近20部学术专著;编制全市142处文保单位“两线”图则;召开国际学术研讨会等。
(四)社会力量广泛参与。全市相继成立多支志愿者队伍,形成市、县、乡、村四级文物保护队伍网络。全市22家单位成立古籍保护联盟,组建百余人文物普查队伍。广泛设立非遗展示传承场所,非遗保护志愿服务覆盖面持续扩大。
(五)建成运行文化遗产监控平台。建成运行市文物行政执法监控平台、市文物安全实验区综合管理平台,完成3处国保单位安防工程。建立市、县、乡镇、村文物安全四级管理网络。建设国家、省、市、县区四级非遗名录项目体系等。
(六)坚持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认定10家非遗创意基地,打造非遗产业化集聚区、文化生态保护实验区、非遗精品旅游线路、创意设计及孵化空间等,成立市文旅融合创意发展中心、“连云港礼物”旅游商品推广中心等机构。
二、我市文化遗产系统性保护与统一监管存在的问题
(一)文物保护形势不容乐观。国保级石刻,由于自然风化和人类活动等影响,清晰度已经出现了明显的衰退。古城、老街,许多老建筑已经面目全非,尚存部分由于资金缺乏等原因,修旧难度较大。
(二)历史文化遗产内涵挖掘不足。文化内涵挖掘深度不够,致使传播力和影响力较小。如将军崖岩画、藤花落古城遗址等涉及中华文明起源的问题,孔望山摩崖石刻是佛教东传的重要见证,但研究至今还没有重大突破。
(三)文化遗产保护不够均衡。我市一些非物质文化遗产,其消逝的一个主要原因就是与社会环境的巨大变化有关,不能随时代的发展而做出适应性的改变。如省级非遗项目海州童子戏,已被列入保护扶持濒危剧种名录。
(四)文化遗产产业开发功利化。部分遗产项目主要从旅游业、特色旅游产品等商业运作角度出发,易使极具特色的历史遗产失去文化个性。
三、推动我市文化遗产系统性保护与统一监管的具体路径
(一)突出整体性保护与监管。一是在指导思想上,推动我市文化遗产从重点保护与监管向系统性保护、整体性监管转变,构建我市文明标识体系。二是以创建国家级历史文化名城为引导,编制系列专项和配套规划。三是加强文化生态保护区建设,积极将我市大运河、淮盐文化等纳入大运河国家文化保护公园建设中,推动徐福故里金山镇、板浦镜花缘小镇等特色小城镇建设的融合发展。
(二)注重协同性保护与监管。一是构建“管理、保护、利用、评价、督察”五位一体的协同保护与监管体制机制,统筹使用编制资源,合并文考所与非遗保护中心,建立统一的保护、督察机构和评价体系。二是积极借鉴国外协同保护成功经验,把全市部分非重点保护的古迹、遗址、民国民居等使用权有偿转给社会,吸引社会资金参与保护。
(三)促进生产性保护与监管。一是加快培养文化遗产专业复合型人才,推动生产性保护基地的进程;实施遗产品牌战略,如美猴王、徐福东渡、网游《黑神话:悟空》中的港城元素等,培育特色遗产品牌。二是确定一批我市文化遗产带动性项目,如东海水晶、汤沟酒等已发展成型的品牌,大力推广成功经验,带动其他文化遗产产业化,打造主导品牌。三是与旅游业相融合,以活动为载体,以节庆为依托,打造特色文化旅游品牌。
(四)完善数字化保护与监管。一是出台我市文化遗产政策制度、工作流程和内容指南,增加数字化专章;注重专业复合型信息化人才的培养与储备。二是分门别类,构建我市“文化遗产体系索引”,最大限度记录、还原、保存我市文化遗产的细节和特征,并进行类型划分。三是对将军崖岩画等不可移动文物采用数字建模,等比复刻实物模型;对非遗项目复原成可共享、可再生的数字形态。四是构建多媒体数字教学,使文化遗产融入市内各大中专院校乃至中小学校教育体系。
(五)坚持活态性保护与监管。一是注重原生态环境的保护与监管,如我市历史发展变迁中的4条老街要继续加强其周边传统风貌、空间环境等原生态环境的保护与监管。二是注重地域文化脉络的保护监管。连云港地区历史脉络连贯,地域文化特色鲜明。东夷文化、山海文化、西游文化、红色文化、陆桥文化等共同构成了我市独特的文化脉络。通过打造我市独有的文化艺术标识,确保这些珍贵的文化遗产得以延续。
(六)推动创新性保护与监管。一是创新文化遗产活化利用,文化遗产云共享,传承红色基因使革命文物活起来,形成专题文件,助推古民居、老街等活化利用。二是大力发展文创产业。深入发掘我市石像、石刻等文物内涵,打造文创产品优质载体。强化西游等文创IP利用。三是创新文化遗产景区全要素体验。推出特色夜游项目,打造夜间经济集聚示范区,打造“大圣故里”神奇之旅,使非遗旅游“景”上添花。
(本文系连云港市社科基金项目“学习贯彻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精神”研究专项“推动我市文化遗产系统性保护和统一监管的路径研究”〈项目编号:24LKTZ004〉研究成果摘要)
作者单位:连云港市艺术研究所
总值班: 曹银生 编辑: 梁红燕
来源: 连云港发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