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赵影
2025年中央一号文件发布,文件锚定推进乡村全面振兴、建设农业强国目标,完整准确全面贯彻新发展理念。省委十四届七次全会也强调要以高质量发展为主线,推动城乡融合发展,提升乡村宜居宜业水平。实现乡村振兴需要不断创新治理方法坚持解放思想,坚持稳中求进工作总基调,坚持农业农村优先发展,坚持城乡融合发展,坚持守正创新。
一、坚持耕地保护原则前提下开创特色产业之新
党的二十大报告提出,全面推进乡村振兴,坚持农业农村优先发展,加快建设农业强国,扎实推动乡村产业、人才、文化、生态、组织振兴,全方位夯实粮食安全根基,牢牢守住十八亿亩耕地红线,确保中国人的饭碗牢牢端在自己手中。尊重市场经济规律和产业发展规律,把产业振兴作为“三农”工作的重中之重,把绿色生态作为当地最大财富、最大优势,做强龙头、做大基地,坚持绿色引领、科技赋能、三产融合,完善利益联结机制,拓展脱贫攻坚成果,本着打造一个品牌、带动一个产业、造福一方百姓的目标,积极发展文旅康养等产业。要立足资源禀赋,发展壮大特色富农产业,坚持绿色兴农、质量兴农、品牌强农,因地制宜、因势利导,持续深化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推进农产品精深加工,加快农业产业链、价值链、供应链“三链同构”。要在守住生态保护红线的基础上,立足优势特色资源,增强内生发展动力,创新农业经营方式,拓宽增收致富渠道,助力农村脱贫劳动力和富余劳动力实现稳定收入,持续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充分发挥区位优势、生态优势及文化优势,逐步形成“农文旅结合、以文兴产、以农促旅、以旅兴农”的产业格局,通过扩大产业规模、培育新型经营主体、提升绿色化水平、搭建专业化平台等方式,做大做强乡村文化创意优势特色产业。
二、坚持共同富裕前提下鼓励头雁效应之新
共同富裕是乡村振兴的最终目标,其核心是缩小城乡差距、提升农民收入水平。在乡村振兴过程中,要通过发展县域富民产业、完善联农带农机制等措施,让农民更多分享产业增值收益。不断壮大农村集体经济是推动乡村治理效能提升的重要基础。农村遍地是资源,培育壮大村集体经济,要善于寻找并激活处于沉睡状态的要素资源。充分利用村集体自然资源,将资源优势转化为经济优势,壮大农村集体经济。此外,通过实施乡村产业振兴带头人培育“头雁”项目,培养高素质农民和新型农业经营主体,能够带动更多农民参与产业发展。大海航行靠舵手,群雁高飞头雁领。“头雁效应”在乡村振兴和共同富裕中发挥着引领作用,这些“头雁”不仅具备先进的技术和管理经验,还能通过示范引领,激发乡村内生动力,推动乡村全面振兴。要对乡村产业振兴带头人开展定制化、体验式、孵化型培育,提高带头人的综合素质,助力他们成长成才,要将带头人的素质能力培育与政策配套支持统筹起来,切实解决他们在发展过程中的困难与问题,要发挥带头人的辐射带动和示范引领作用,营造联农带农、兴农富农的良好氛围。
三、坚持物质文明优先前提下建设精神文明之新
精神文明建设是乡村振兴的灵魂,旨在提升农民的精神风貌和社会文明程度。一方面,要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通过新时代文明实践中心、融媒体中心等平台,开展群众性精神文明创建活动。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引领,创新机制、创新方法,深入挖掘优秀传统文化中蕴含的思想观念、人文精神、道德规范,培育文明乡风、良好家风、淳朴民风,持续推进农村移风易俗,丰富乡村文化生活,提高乡村社会文明程度。推动乡村振兴与文明城市创建同频共振,“塑形”和“铸魂”齐声发力,移风易俗助推乡风文明遍地开花;组织开展文明家庭、最美庭院等评选活动;开展美丽乡村建设,推动乡村旅游发展,实现村美民富,体现发展之美,绽放文明之花。另一方面,要深入挖掘和传承优秀传统文化,保护农耕文化遗产,推动乡村文化繁荣发展。此外,还需加强移风易俗,培育文明乡风、良好家风、淳朴民风,形成文明新风尚。坚定不移贯彻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的新发展理念,广泛普及科学知识,把精神文明建设贯穿乡村振兴各方面。
四、坚持振兴乡村文化前提开创城乡文化融合之新
实现乡村振兴,文化振兴是重要一环。要在文化传承方面开新局。立足全面推进乡村振兴的社会实践,创新乡村文化创意设计,加强乡村思想文化建设,注重新时代乡村文化培育,强化乡村农民道德建设,创建良好文化环境,加大文明乡村建设力度,促进乡村文化传承发展。城乡融合发展是乡村振兴必然趋势,也是中国式现代化的必然要求。县域兼具城市性与农村性,既是乡村振兴的主战场,也是城市体系末梢节点的承载地,是城乡融合发展的重要切入点。不论是城市文化还是乡村文化,都是建设现代文明进程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必须充分认识到城市和乡村文化的独特优势和深厚价值,增强居民对城乡文化的归属感和自豪感。同时城市和乡村要开放包容地互相吸收精华之处,鼓励城乡居民积极参加文化创新活动,以积极的姿态促进城乡文化的进一步融合和发展。城乡文化不仅是中华传统文化的传承载体,也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重要源泉,必须平等地对待城乡文化发展,鼓励双方互相学习和借鉴,促进城乡文化资源共享,实现二者的良性互动。
作者为东海县委党校讲师
总值班: 曹银生 编辑: 梁红燕
来源: 连云港发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