logo

“四个聚焦”促进城乡融合发展

□刘增涛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在现代化进程中,如何处理好工农关系、城乡关系,在一定程度上决定着现代化的成败。”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对完善城乡融合发展体制机制作出重要战略部署。今年2月,中央一号文件再次强调要坚持城乡融合发展。省委和市委一号文件则进一步要求要健全城乡融合发展体系。在中国式现代化进程中,城乡融合发展已成为破解发展不平衡不充分问题的必然选择。近年来,我市城乡融合发展取得了明显成效,但同时还存在着诸多亟须解决的问题和短板,主要表现在县域经济总体偏弱、乡村建设力度有待增强、乡村人才外流相对较多、乡村产业结构优化还需加强、产业富民效果仍显不足等。因此,进一步推进我市城乡融合发展,还需要在思路上再创新、措施上再发力。


一是聚焦县域发展,促进城乡经济融合。首先,要将县域作为统筹农村商业发展的重要切入点。充分发挥市场主体作用,支持改造提升县城商业设施,促进县乡村商业网络连锁化。支持有条件的重点乡镇建设更高层次的购物、娱乐、休闲等业态融合的商贸中心,发挥其辐射作用,彰显县域在产业布局、创业就业、生活消费等方面的区域便利性和城市集聚性,为进一步促进我市城乡融合发展筑牢根基。其次,要明确县域经济主导产业。各县区要从实际出发选定主导产业,建立产业链供应链对接平台,主动补链强链扩链,推进产业集聚发展,打造具有地方特色的城乡产业集群。要在既有优势基础上培育新增长点,在现有市场格局中开拓新赛道,为促进我市城乡融合发展打造新格局。第三,要强化县域带动功能。促进我市城乡融合发展需要接纳城市先进技术和资本,需要以城市文明改善提升乡土民俗,需要分享县域各类外部性福利,以增强县域对农业转移人口的吸引力和承载力,推动城乡人才、土地、资本等要素双向流动,加快形成工农互促、城乡互补、深度融合、共同繁荣的新型工农城乡关系。


二是聚焦规划编制,促进城乡空间融合。首先,要从规划的科学性来看,加快做好城乡全域规划,坚持生态空间、生活空间和生产空间的有机混合,通过规划的科学性来保证城乡建设的有序性。要对土地利用、产业发展、居民点布局、人居环境整治等因素通盘考虑,体现规划的前瞻性、合理性和统筹性。其次,要从规划的实用性来看,在充分尊重农民意愿、科学把握城乡差异性和发展规律性的基础上,按照集聚提升、融入城镇、特色保护、搬迁撤并的思路,合理明确促进城乡融合发展的空间载体。第三,要从规划的权威性来看,按照先规划后建设,甚至是无规划不建设的原则开展工作。积极构建“镇村布局规划+村庄规划”的城乡规划体系,注重从城镇化发展、国土空间格局优化等宏观视野谋划城乡发展布局。在县域层面通过编制镇村布局规划,明确自然村庄分类布局,确保村庄发展方向“不跑偏”;在村庄层面强调因地制宜编制实用性村庄规划,明确村庄用地布局、建设安排和风貌管控等要求,确保村庄规划建设“不走样”。


三是聚焦三大体系,促进城乡产业融合。首先,要以链式发展构筑产业体系。围绕农产品的“产、加、销、游”等环节,延长产业链、打造供应链、提升价值链。着力从特色种植业、特色养殖业、特色加工业、特色旅游业和生产生活服务业等方面入手,瞄准“一村一品、一镇一业、一县一特”模式,发展区域支柱产业。构建“6+N”农业全产业链发展体系,推动优质粮食、绿色蔬菜、特色林果、规模畜禽等百亿级特色产业集群发展。其次,要以智技发展锻强生产体系。实施农机化“两大行动”,推进省级农业生产全程全面机械化示范县全覆盖建设。围绕智慧产业的发展需要,构建特色产业社会化服务体系。加快数字农业发展,打造全过程数字化应用场景,做优建强全国农业农村信息化示范基地。推进重要农产品全产业链大数据中心建设,推动传统农业生产向数字农业、智慧农业加快转变。第三,要以联结发展做优经营体系。健全新型农业经营主体与小农户的利益联结机制,培育农业龙头企业、家庭农场、合作社等新型经营主体领头雁,建强做优农业产业化联合体等联农带农载体。经营主体通过订单生产、托养托管、产品代销、吸纳就业、股份合作等方式,让广大农民融入产业链条,更多分享全产业链带来的增值收益。


四是聚焦乡村建设,促进城乡基建融合。首先,要加大乡村公共基础设施建设力度。推动“四好农村路”示范创建提质扩面,加强村庄路网与交通主骨架高效衔接,大幅提高城乡之间的交通通达能力。实施燃气进村入户工程、农村物流通达工程、光网乡村建设工程。持续推进农村饮水、广播电视、电网改造、污水治理等提档升级,健全公共基础设施运营管护长效机制。要向乡村延伸布局5G、大数据、人工智能、新能源等新基建,既满足智慧化农业、智能化农村、智技化农民的使用需求,又契合促进我市城乡融合发展的需要。其次,要切实改善农村公共服务。积极推动公共服务设施配套建设,促进城乡共享均等化政务服务。推进义务教育优质均衡发展,扩大优质教育资源辐射面。加快提升基层医疗卫生服务能力,组织二三级公立医院优质医疗资源下沉基层,强化村卫生室处置能力。以数字技术赋能乡村公共服务,推动“互联网+政务服务”向乡村延伸覆盖。第三,要加大补齐农村生态环境短板。大力推进畜禽粪污资源化利用。深入开展农药化肥减量行动。加强农膜污染治理,推进秸秆综合利用,稳步推进农用地土壤污染管控和修复利用。把农村生活污水治理作为农村生态文明建设的重点任务,加快建立符合我市农村特点、可复制可推广的农村生活污水治理模式。


(本文系连云港市社科基金项目“学习贯彻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精神”研究专项“连云港促进城乡融合发展实践与探索研究”〈项目编号:24LKTZ007〉研究成果摘要)


作者单位:市社会科学院


总值班: 曹银生     编辑: 梁红燕     

来源: 连云港发布

相关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