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刘昆
在媒体深度融合的背景下,地市级报业集团如何借助新媒体视频报道实现转型?连云港报业传媒集团通过主题深耕、技术赋能与形式创新,探索出一条可复制的创新路径,为地方媒体融合提供了参考。
一、重大主题报道:从单向传播到双向互动
连云港报业传媒集团以党的二十大会议精神宣传为契机,通过《社长总编专访县区一把手》系列报道,构建“政策解读———地方实践———公众反馈”的传播闭环。该系列采用多媒介联动策略(报、网、微、端),累计阅读量超60万人次,印证了“参与式传播”对地方政治传播的促进作用。值得注意的是,该系列通过设置“网友提问专区”,收集公众关注的热点问题,并在访谈中由县区负责人直接回应,使政策传播从单向灌输转向双向对话。
在乡村振兴主题中,集团推出《乡村振兴Vlog老乡你说话》系列短视频,以第一视角记录乡村变迁。Vlog的强互动性与真实性特征,使该系列在学习强国平台点击量突破30万次,有效实现了“故事化传播”与政策宣导的平衡。
二、城市形象传播:文化IP与场景化创新
2024年,连云港报业传媒集团策划《云台新景二十四》系列视频,将城市文化符号嵌入内容,形成“文化IP+旅游推广”协同效应。《遇“荐”好书》栏目邀请本地名人担任“荐书官”,以个人故事串联书籍与城市文化,打造“可阅读的城市名片”。
结合抖音网红“羊毛月”的连云港探访活动,连云港报业传媒集团推出《“盲盒”开出连云港!》,利用“网红经济”扩大传播半径。数据显示,该视频单日播放量达50万+,验证了“场景化营销”对地方形象传播的赋能价值。值得注意的是,集团并未简单复制网红流量模式,而是通过设计“城市盲盒挑战”互动环节,引导用户自主创作内容,形成二次传播裂变。
三、技术赋能:从工具应用到生态重构
5G与AI提升传播体验。在近几年的市两会报道中,连云港报业传媒集团引入5G直播、虚拟主持人等技术,实现实时互动与沉浸体验。2022年市两会直播总浏览量超过62万次,表明技术适配能够显著提升公众政治参与意愿。例如,虚拟主持人通过AI语音合成技术,以方言播报民生议题,拉近与本地用户的情感距离。
此外,连云港报业传媒集团通过成立新媒体视频部,用专业化团队保障内容质量,并构建“策采编发”一体化流程,推出《“质”同道和新丝路上的百宝箱》《链上看产业》《百秒飞瞰园博园》《我们的向“新”力》等高质量作品。其中,《“质”同道和新丝路上的百宝箱》通过新华社客户端全球传播,《百秒飞瞰园博园》被央视新闻客户端转载,凸显专业化团队对内容竞争力的强化作用。视频部的摄制团队采用“项目制”管理模式,每个项目组包含策划、摄像、后期等角色,确保内容从创意到落地的全流程把控。
四、创新成效:传播力与服务力双提升
截至2024年底,连云港报业传媒集团新媒体用户量突破300万,最高单篇阅读量3599.1万人次,印证了创新策略对媒体影响力的正向驱动。数据分析显示,采用视频形式的稿件平均互动率比传统报道高47%,表明形式创新可显著增强用户参与。新媒体视频报道成为政策宣导、城市推广的重要工具。在重大主题报道中,宣传党的政策方针,展示地方发展成就;在城市形象宣传中,提升城市知名度和美誉度,吸引投资和人才;在技术创新应用中,提高信息传播效率,为地方经济社会发展营造良好的舆论环境。
连云港报业传媒集团的实践表明,地市级媒体应该以用户需求为导向,通过主题深耕、形式创新与技术赋能实现突破。强化“技术———内容———场景”协同创新,同时加强跨区域合作共建内容池,培育复合型人才,并进一步探索AI、元宇宙等新技术应用,为可持续发展注入新动能。
作者单位:连云港报业传媒集团
总值班: 曹银生 编辑: 梁红燕
来源: 连云港发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