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超
2025年3月5日,习近平总书记在十四届全国人大三次会议参加江苏代表团审议时强调:“要深化城乡精神文明建设,优化文化产品和服务供给,以文化赋能经济社会发展。”文化,作为一个国家、一个民族的灵魂,在经济社会发展的进程中始终扮演着不可或缺的角色。它是历史的沉淀,是智慧的结晶,更是推动经济社会前行的强大动力。在新时代,深入探讨文化如何赋能经济社会发展,不仅具有深刻的理论意义,更有着紧迫的现实价值。
文化产业成为经济增长新引擎。随着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人们对文化产品和服务的需求日益旺盛,文化产业迎来了黄金发展期。从影视、音乐、动漫到创意设计、数字文化等领域,文化产业的边界不断拓展,规模持续扩大。以电影产业为例,近年来我国电影市场蓬勃发展,票房屡创新高。一部部制作精良、内涵丰富的电影作品,不仅满足了观众的精神文化需求,还带动了相关产业链的发展,如电影衍生品开发、影视基地旅游等。同时,文化产业的创新发展也为经济增长提供了新的动力。数字技术的广泛应用,催生了网络文学、网络游戏、网络直播等新兴文化业态。这些新业态以其独特的商业模式和强大的市场活力,成为经济增长的新亮点。例如,一些知名网络游戏公司,通过不断创新游戏玩法和内容,吸引了大量用户,创造了巨额的经济效益,还带动了游戏开发、运营、直播等相关产业的就业。特别值得一提的是,2025年春节档电影《哪吒之魔童闹海》,凭借其强大的IP基础、精良的制作水准、深刻的情感共鸣以及精准的市场定位,一路高歌猛进、捷报频传,不仅有效拉动了电影消费,而且为中国电影市场注入了新的活力。
文化元素提升产品附加值。在现代经济中,产品的竞争已不仅仅局限于质量和价格,文化元素的融入已成为提升产品附加值的关键。文化赋予产品独特的品牌内涵和个性魅力,使其在市场中脱颖而出。许多国际知名品牌,如可口可乐、苹果、华为、海尔等,它们成功的背后都蕴含着深厚的文化底蕴。可口可乐将美国的消费文化和快乐理念融入品牌,通过广告、赞助等营销活动,让可口可乐成为全球消费者喜爱的饮料品牌。苹果则以简洁、创新的设计理念和追求极致的品牌文化,引领了全球智能手机市场的潮流。同样,在我国,越来越多的企业开始重视文化元素在产品中的应用。一些传统制造业企业,通过挖掘传统文化资源,将传统工艺、图案、符号等融入产品设计,使产品兼具实用性和文化艺术性,提高了产品的附加值。例如,景德镇陶瓷企业将中国传统的青花瓷元素运用到现代家居用品的设计中,产品一经推出就受到市场的热烈追捧,价格也比普通陶瓷产品高出数倍。
文化促进社会凝聚力提升。文化是连接社会成员的精神纽带,具有强大的凝聚作用。共同的文化认同和价值观念能够使人们产生强烈的归属感和向心力,促进社会的和谐稳定。在中华民族漫长的历史发展过程中,儒家文化倡导的“仁爱”“礼义”“忠信”等价值观,成为维系社会秩序、促进民族团结的重要精神力量。这些价值观深入人心,使中华民族在历经风雨沧桑后依然保持着强大的凝聚力和生命力。在现代社会,文化活动也是增强社会凝聚力的重要途径。各类文化节庆、民俗活动、社区文化活动等,为人们提供了交流互动的平台,让人们在共同参与文化活动的过程中,增进彼此的了解和信任,促进社会关系的和谐融洽。例如,每年春节期间,全国各地都会举办丰富多彩的民俗活动,如舞龙舞狮、庙会、花灯展等;每年的端午节都要包粽子、赛龙舟、挂艾草等,这些活动不仅传承了中华民族的传统文化,还让人们在欢乐祥和的氛围中感受到浓浓的乡情和亲情,增强了社会的凝聚力。
文化助力社会文明程度提高。文化对人的思想观念和行为方式有着深远的影响,是提升社会文明程度的重要力量。优秀的文化作品能够启迪人的智慧,陶冶人的情操,引导人们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从文学名著到影视作品,从艺术展览到文化讲座,每一种文化形式都在潜移默化人们的精神世界。例如,一些反映社会正能量、弘扬传统美德的影视作品,通过生动的故事和鲜活的人物形象,传递了积极向上的价值观念,激发了观众的道德情感和社会责任感。同时,文化教育也是提高社会文明程度的重要手段。通过开展文化教育活动,普及文化知识,提高公民的文化素养和道德水平。学校教育中,将文化教育融入各个学科,培养学生的文化认同感和审美能力;社会教育中,通过举办各类文化培训、公益讲座等活动,为广大群众提供学习文化的机会,促进全民文化素质的提升。一个文化素质高、文明程度高的社会,必然会更加和谐、稳定、繁荣。
当前,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已进入关键时期。习近平总书记的重要讲话精神是做好文化工作的根本遵循,我们要在深刻领悟的基础上,真正做到内化、深化和转化,在文化更好地赋能经济社会发展上做文章、担使命、展作为。
首先要加强文化保护与传承。文化保护与传承是文化赋能经济社会发展的基础。只有保护好、传承好优秀传统文化,才能为文化创新和发展提供源源不断的动力。要加大对文化遗产的保护力度,加强对文物古迹、历史建筑、非物质文化遗产等的保护修缮和合理利用。例如,一些古老的历史文化街区,通过保护性开发,既保留了原有的历史风貌和文化特色,又引入了现代商业元素,成为集文化旅游、休闲购物于一体的城市新名片。同时,要重视文化传承人才的培养,鼓励年轻人学习和传承传统文化技艺。通过开展文化传承培训、设立文化传承基地等方式,为文化传承人才提供良好的发展环境和平台。此外,还可以利用现代科技手段,如数字化技术、虚拟现实技术等,对文化遗产进行数字化保护和展示,让更多的人了解和认识优秀传统文化。
其次要推动文化创新与融合发展。文化创新是文化发展的灵魂,也是文化赋能经济社会发展的关键。要鼓励文化创新,支持文化企业和文化工作者开展文化创意活动,推出更多具有时代特色、富有创意的文化产品和服务。同时,要推动文化与其他产业的融合发展,拓展文化产业的发展空间。文化与旅游的融合是当前的热点领域,通过将文化元素融入旅游产品和线路设计中,打造具有文化内涵的旅游目的地,能够吸引更多的游客,促进旅游业的转型升级。例如,一些历史文化名镇、名街,通过挖掘当地的历史文化资源,开发出了一系列文化旅游项目,如古街夜游、古镇民俗体验游等,既丰富了旅游产品的内容,又提升了旅游的文化品位。此外,文化与科技的融合也为文化发展带来了新的机遇。人工智能、大数据、云计算等现代科技的应用,为文化文艺创作、传播和消费带来了新的方式和体验。例如,一些文化企业利用人工智能技术开发出了智能写作、智能绘画等工具,提高了文化文艺创作的效率和质量;一些文化传播平台利用大数据分析用户的兴趣爱好和消费习惯,实现了精准推送,提高了文化产品的传播效果。
第三,要注重完善文化政策与保障体系。文化政策是文化发展的重要保障,完善的文化政策和保障体系能够为文化赋能经济社会发展创造良好的环境。要加大对文化产业的扶持力度,制定出台一系列优惠政策,如财政补贴、税收减免、金融支持等,鼓励文化企业发展壮大。同时,要加强对文化市场的监管,规范文化市场秩序,保护知识产权,为文化产业的健康发展营造公平竞争的市场环境。此外,还要加强文化基础设施建设,完善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加大对图书馆、博物馆、文化馆、剧院等文化场馆的建设和投入,提高公共文化服务的质量和水平。通过开展丰富多彩的公共文化活动,满足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精神文化需求,让文化发展的成果惠及全体人民。
文化作为一种软实力,在经济社会发展中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它为经济发展注入新活力,推动社会进步与和谐发展。在新时代,我们要充分认识文化的价值和作用,通过加强文化保护与传承、推动文化创新与融合发展、完善文化政策与保障体系等路径,不断释放文化的潜能,让文化更好地赋能经济社会发展,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提供强大的精神动力和文化支撑。
作者单位:连云港市委宣传部
总值班: 曹银生 编辑: 梁红燕
来源: 连云港发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