logo

赣榆盐仓城村有段胡连长的抗日故事

【连网】(记者 李国瑞 通讯员 鲍林)  “老家的故事有很多,今年是抗日战争胜利70周年,自己退居二线了,总想着写点文字,纪念一下。”说这番话的人,名叫董淑华,他家住在赣榆区海头镇盐仓城村。

抗日战争时期,他奶奶曾给八路军做过饭。董淑华小的时候,奶奶还常给他讲八路军打鬼子的故事。其中,有一个抗日英雄胡连长的故事。

胡连长的名字,无人知晓。他为了严明军纪,亲自用大刀处死了手下的一个司务长。1943年11月22日,他在攻打大官庄据点时牺牲了。4天后的26日,符竹庭将军在黑林乡(今黑林镇)马旦头村遇难。

胡连长牺牲后,一直埋在盐仓城村村后的老坟地里。

上个世纪八十年代,他的陵墓被政府迁移到了抗日山烈士陵园中,这位先烈,终于回到了老首长符竹庭将军和在那场战争中牺牲的战友们身边……

村后头老坟地里

“躺”着一名八路军连长

董淑华说,小时候,村后胡家祖坟地里有一座抗日烈士陵墓,墓前有块一人多高的墓碑,上书“革命烈士 永垂不朽”八个大字。“记得从上学时起,每年的清明节,学校都要组织学生扛着自制的花圈,去给烈士献花扫墓。每次扫墓,老师都带着我们举起右拳宣誓:‘成千上万的先烈,为着人民的利益,在我们的前头英勇地牺牲了,让我们高举起他们的旗帜,踏着他们的血迹前进吧!’”

然后,老师便请村里参加过抗美援朝的胡秀年老人,给孩子们讲烈士的故事。从那时起,董淑华知道有一名烈士长眠在这里,却不知道他叫什么名字。只知道他姓胡,是八路军的一个连长,人们都叫他胡连长,是参加攻打大官庄日本鬼子的战斗时牺牲的。

每次扫墓回到学校,老师都叫学生写一篇清明节扫墓的作文。也就是从那时候起,在董淑华幼小的心灵中,深深地印下了今天的幸福生活来之不易,是成千上万的先烈用生命换来的,胸前的红领巾,是用革命先辈的鲜血染成的这段话。

奶奶给八路军做过饭

她也知道这个胡连长

董淑华奶奶年轻的时候,常在村西的庙里给和尚做饭,学会了一手做小米饭的本事。几十斤小米下锅,上百人吃饭,做熟的米饭既不糊锅也不夹生。八路军来到村里打鬼子,她就给八路军做饭。每年清明节给烈士扫墓后回到家,董淑华都叫奶奶给他讲述八路军打鬼子的故事。

小学五年级,在一个清明节给烈士扫完墓放学回到家的时候,董淑华问奶奶:“你知道村后死的那个胡连长吗?奶奶说:“知道。他死的那天早晨,就是吃我做的饭哩!”

奶奶回忆,那天,八路军去大官庄跟鬼子“开火”(打仗),每人一碗小米地瓜饭,一勺子豆腐。几十号人,都是二十岁上下的小年轻,一边端着饭碗一边淌眼泪。都是父母生的,吃了这顿饭还不知能不能活着回来?怎么不哭啊!早晨走的时候几十号人,晌午回来只剩十多个了,而且还都浑身是血。姓胡的连长就是那天死的。他们去“开火”的时候,枪子(子弹)少得可怜,每人只发了三颗,装枪子的袋子里,装的全是庄稼秸秆。

受伤病号缺医少药

有战士伤口化脓烂了

奶奶说,八路军刚进村子的时候,身上都是“破衣达挂”(赣榆方言,形容衣服破烂不堪),没一件像样的衣服;晚上打地铺睡下,没有不咳嗽喘的。那些受伤的病号缺医少药,疼得哭爹喊娘睡不着。有的伤口化脓都烂了,臭味熏人得很。晚上只好给他们找点艾蒿,烧点开水加点盐给洗洗消炎……

“唉,想想他们受的那个罪,吃的是高粱煎饼,吃到嘴里,嚼碎了也难咽。平常吃的菜,都是咸菜疙瘩,能吃上点辣椒就算是好的了。高粱没有了,就得吃喂牛的黑豆,吃了黑豆不消化,肚子胀得难受。只有和鬼子开火的时候,才能吃上一顿好饭,也就是小米地瓜饭和豆腐。吃了这顿饭之后还不知是死是活……”

奶奶又说,也就是这个胡连长,在村子后头的小沟里亲手用大刀处死了他手下的一名司务长,据说那司务长贪了队伍中买粮食的几块大洋。

司务长贪污钱财

胡连长挥刀处死手下

“那天,村里人都去看的,为了省个枪子好打鬼子,胡连长是用大刀砍的。想想那名司务长被砍也不冤,八路军缺吃少穿的,也只有和鬼子‘开火’的时候,才能吃上一碗小米地瓜饭和豆腐。那几块大洋得买多少小米和豆腐啊!这可是他们上‘火线’去杀鬼子的‘生死钱’。在砍死了司务长的几天后,胡连长也在大官庄和鬼子‘开火’时牺牲了,抬回来埋在村后头的老坟地里。也没人知道他家在哪里,家里还有什么人……”奶奶说。

“奶奶故去已有四十年了。”董淑华的思绪又回到了现在。

他说,今年是抗日战争胜利七十周年。任凭时光流逝,可奶奶讲的胡连长和八路军的抗日故事却深深地印在了脑海里。“我们后辈从奶奶的只言片语中,了解到抗日战争的残酷和八路军的艰苦卓绝和英勇无畏,并不像现在有些抗战神剧中所描绘的那样。”

胡连长移葬抗日山 终于回到老首长身边

董淑华说,历史需要铭记,“生活在和平年代的我们,不能忘记那些为我们今天的幸福生活抛头颅洒热血的先烈们。”

董淑华对胡连长有一种特殊的情怀。“想寻找他是哪支部队的,心情越发急切。”不过,功夫不负有心人,通过多种渠道查找,终于有了结果。

“1943年11月19日,八路军115师军区主力老六团、二十三团以及海赣独立营等部队在司令员陈士榘、政委符竹庭的统一指挥下,一举攻克赣榆县城。赣榆县城解放后,我军民一面破拆城墙碉堡,一面扩大战果,向县城周围据点进攻。至22日午后,海头、兴庄、芦沟子、李巷子、海脐子、桥南头、大官庄等13个伪据点被我军全部攻克”。董淑华说。

“也就是说,埋葬在我们村的烈士胡连长是1943年11月22日攻打大官庄据点时牺牲的。4天后的26日,符竹庭将军在黑林乡(今黑林镇)马旦头村遇难。”

可以告慰的是,上个世纪八十年代,胡连长的陵墓已被政府迁移到了抗日山烈士陵园中,这位先烈,终于回到了老首长符竹庭将军和在那场战争中牺牲的战友们身边。

相关链接———赣榆战役

1943年11月,日伪集结重兵对我鲁中沂蒙山区进行残酷的大“扫荡”。八路军山东军区决定利用“翻边战术”,打到敌人后方去,先发制人,发动赣榆战役,打乱敌人的进攻部署,粉碎敌人向我根据地大“扫荡”的阴谋。

战役由八路军滨海军区负责实施,军区司令员陈士榘、政委符竹庭亲临前线指挥。由于是敌后城市攻坚战,山东军区司令员罗荣桓特批3发“九二”步兵钢炮弹,以加强攻城火力。攻城任务由滨海军区主力6团、23团承担,海赣独立营负责打援,海陵独立团派部队袭击日伪盘踞的沙河镇,以攻为守,防止沙河之敌增援。同时,滨海军区作战部门根据实际情况,制定了内线工作与外线工作相配合的作战方案,并报山东军区批准。

11月19日晚9时许,我内线关系、伪71旅141团副官刘连城带领我部工兵郝凤双、任发明诓开城门。符竹庭政委带领突击排和主力部队紧随其后,迅速突入城内,歼灭了文峰塔、伪警察局和城东南炮楼内的守敌。伪旅长李亚藩率残敌固守待援。20日拂晓,从青口赶来增援的日伪军在五里墅一线被我军击退,李亚藩待援无望率部投降。

赣榆战役全歼伪36师71旅和伪保安队、盐警队共2000余人,自伪旅长李亚藩以下无一漏网,并缴获了大量的军用物资。随后,军区部队乘胜扩大战果,攻克海头、兴庄等13个据点。

相关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