logo

后云台山疑有“藏军洞” 抗战国军遗骸或藏其中

【连网】(张晨晨  史燕青 杨浩 徐茂荣)电影《集结号》讲述了一位老兵执着寻找阵亡烈士的故事,但直到解放多年后,才在一次工程活动中找到他们的遗骸。而在我市,或也有这么一群“失踪的烈士”,他们就“藏”在我市的云台山中———根据宿城街道两位老党员的回忆,后云台大龙顶附近有一处天然岩洞,那里很可能还存有30具左右的无名国军尸骸。

近日,应两位老人进山寻洞的请求,笔者与宿城街道三位工作人员,陪同他们,驱车赶往海拔400米以上的大龙顶,寻找这处传说中被遗忘的“藏军洞”。

宿城街道建国前唯一老党员回忆

“我亲眼见过这个藏军洞”

“因为跟鬼子打仗的地方海拔都比较高,绝少有人上去。解放后的1951年52年,我曾进山去挖中药,在乌龙沟附近发现一处壕沟,里面堆了有不下千具国军尸体,已腐烂殆尽,很是骇人!”时年86岁高龄的石佃标说。他是建国前入党的唯一老党员,在当地人心里,德高望重,是宿城的“活历史”。

而值得一提的是,年逾古稀的宿城小学原校长、原街道关工委主任阎正玉也证实见过这些恐怖的“死人沟”,以至于上世纪50年代,宿城流传着一首《十送郎》的小调子,“送郎送到乌龙沟,看到死人头都发愁。”石佃标说,“这些调子也就我们这个年岁的老人知道了,宿城的后辈们都不知道。”而距离乌龙沟不远处,就是大龙顶。

据石佃标回忆:“当年,曾锡珪第八军有一个排的将士正在大龙顶附近一处天然岩洞里歇息,却被我乡一个姓颜的汉奸出卖,全被日军某支队给‘一锅端’了,用机枪扫射,死在洞里;随后,这个洞还被封了。”石佃标回忆。曾锡珪是谁?这里就涉及当年的抗战背景———1938年5月,日海军第四舰队率部2000余人、21艘舰艇,从青岛出发,打算在连云港登陆。当时负责防御日军侵袭的,正是由国民党陆军上将黄杰的税警团改编的第八游击总队曾锡珪部,这位爱国将领还在后云台万寿山上留下不少抗战石刻。

而阎正玉也言之凿凿:解放初那几年,正是我在海州师范上中学的时候,那片山地是我必经之地,所以,也见过这处洞穴。“因为山势较高,到现在,这块山地尚未开发,人迹罕至;尸体应该还堆在洞里。”他们兴奋地说,“那个姓颜的汉奸亲口供述了此事。解放后,他就被枪毙了,这些都有据可查。”石佃标说,“我跟老阎老早就计划上山去找这处洞穴了。因为年岁已高,未能成行。你们这次能带我们去找找吗?”石佃标言辞恳切,阎正玉也表达了进山找洞的意愿,“有生之年找到他们,是我们的一个夙愿。”

400米海拔上寻找山洞堪比“大海捞针”

根据卫星地图的显示,大龙顶位于后云台山中心地带,同时也是整个云台山海拔较高的地带。而乌龙沟位于其正西,中间被后云台山隧道南北纵向隔断,根据比例尺测算,两个地点的直线距离有八百米左右。之后,应两位老人的要求,笔者与宿城街道三位相关政府人员陪同他们一起驱车前往大龙顶,去寻找这处隐秘的“藏军洞”。

“大龙顶那一带是北大林,是一片未开发地带,不对外开放。”据随行的宿城街道工作人员介绍。而目前已知的,大龙顶上有一处抗日工事遗址,混凝土结构的碉堡一处,高两米,直径约5米,战壕1500米;除此之外,目前并未有新的遗址发现。“我记得,那洞穴附近是一处叫耿家大楼的墙框子;而洞穴外部堆了一些石块,高约一米二,宽两米左右,但里面很大,我们当时都没敢进洞,只是隔着石头缝,隐隐看到一些白骨和枪弹装备等。”石佃标说,这个墙框子跟这个洞有点距离,但找到它,基本就能找到这个洞了,“那算一个地标”。

环着逆势而上的盘山公路七绕八拐,经行一个小时左右,穿过一处林场大门,笔者一行人来到了大龙顶附近,此时进山的道路已经到头,唯有下车步行。放眼望去,这里云雾缭绕,四周除了鸟类蛙类的鸣叫,十分静谧。“五六十年没来过这里了,除了感觉植物多了以外,变化并不算多大。”石佃标感慨道。

但在此地辗转一个多小时左右,因为雾气浓重,植被茂盛,山势复杂,遗憾并未发现此处洞穴。两位老人十分沮丧,呆呆站在路上,一脸茫然和失落。“青山有幸埋忠骨,但能找到他们该多好。”阎正玉说。

“他们这群殉国者,本该有个安葬地”

在下车寻找过程中,石佃标和阎正玉不时地异口同声:“应该就是这地方。”当石老来到一处水潭时,他眼前一亮,“这水潭还在,但为什么比印象中要小了呢。”之后,他不顾年事已高,踩着被雾气笼罩的湿黏野路,拨开葱郁茂盛的植被,寻着自己的记忆,又左弯右拐,大约十分钟后,来到另一处水潭附近,水潭旁边是一处配电房。“我印象中,这块地没这处水潭啊!”工作人员随即解释道,这都是建国后才建的。

“你看,那应该就是大龙顶!”石佃标突然仰头面向南边,指着距离笔者处近一百米高的山峰,较为兴奋地说道。“你看那有块石头像龙头,所以,得名大龙顶。我们正在它的北面。”果不其然,笔者循着望去,看到植被掩映间,恰有一块岩石,神似龙头,而我们面前则是那个后建设的水潭。“这里曾经都是国军与日军厮杀的战场啊!”

石佃标恳切地说道:“如果我没记错,那处洞穴应该在那山腰附近了。”他皱着眉头,指着大龙顶,又在空气中画了个圈,标注范围。“在它的西边那个地带。”但他忽然面露失落,“这地方现在植物长得这么茂盛,放眼看去,什么山势、野路,都看不清楚了啊!”他深深地叹口气,面露沮丧:“这次恐怕不好找了啊!找不到心里真难受!”

阎正玉也说:“上世纪五十年代,我们看到的乌龙沟尸体,因为暴露在空气中,早就腐烂殆尽了。但这处山洞因为较为封闭,那些尸骨应该有所保存。”但他也叹了口气,“或许到了冬季,等这些植被都凋谢完了,山体秃出来,就好找了。70多年前,他们为国殉葬,到现在尸骨无人收殓,实在可怜啊!我们理应找到他们,给他们一个烈士名分和安葬之地。”

从山上返回后,笔者跟宿城街道相关工作人员再次考证,他们均表示此前并不知晓“藏军洞”的传说,大龙顶那片山地也基本未进行过开发。“我们后续或根据两位老爷子的记述,进山搜寻这个洞穴。”工作人员说。

笔者将继续跟进此事。

图为石佃标为记者比划“藏军洞”的大致位置。 

图为石佃标(后)与阎正玉(前)在大龙顶附近寻找“藏军洞”。(张晨晨 摄)

图为石佃标面向山体,一脸失落。(张晨晨 摄)

图为卫星地图上大龙顶和乌龙沟具体方位。

相关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