图为1943年11月20日,赣榆守敌伪和平建国军第71旅2000余人列队投降。
【连网】 (策划:徐勤飞 郝忠军 撰稿:张晨晨) 英国著名记者李德哈特曾经说过:若你想要和平,便应了解战争。这种人类解决纠纷的最高手段,将每一个个体都会卷入其中,让他们沉沦、痛苦、疯狂、反抗;而在中国,最让人刻骨铭心的战争,无异于抗日战争。
全国四万万同胞因此同仇敌忾,歃血立旗,用啸叫的子弹,用朴拙的大刀,驱除倭寇,复立中华;在满目疮痍的神州大地上,留下了可歌可泣的英雄事迹;这其中就包括在滨海军区上,那一幕幕动人的画面.......
甲子山反顽战役
时间:1942年8月———12月
意义:滨海地区的抗日斗争形势得到根本好转,巩固扩大了根据地,并为这一地区的全部光复创造了条件。
甲子山在莒(县)日(照)公路以南,东扼滨海,北依五莲山,西据鲁中,南临滨海平原,战略地位非常重要。“早在1940年夏,我在甲子山已建立了抗日政权。到了1941年春,国民党发动的第二次反共高潮中,国民党五十七军一一一师副师长孙焕彩与顽匪朱信斋,纠集一起强占了我甲子山区。”市革命纪念馆副馆长王滨讲解道。
1942年7月,刘少奇来山东视察时指示:要占领具有战略地位的山区,以改变对顽固派斗争的不利局面。根据这一指示,中共山东分局和山东军区,相继发动了三次甲子山反顽战役。“第一次是在1942年8月。国民党一一一师师长常恩多,在苏鲁战区总指挥部政务处处长郭维城的协助下,于8月3日宣布起义。8月8日率部转移至王家坊。顽固分子孙焕彩,乘机重整一一一师残部,勾结土顽李延修、朱信斋,威胁到起义部队的安全。为了给顽军以严惩,支援起义部队,我军于8月15日打响了第一次甲子山战役。
图为抗日山烈士陵园内的彭雄、田守尧等烈士墓。
经五天的战斗,19日,甲子山被全部攻占。
第二次是在1942年10月。我滨海地区军民正紧张准备反“扫荡”之际,孙焕彩、李延修、朱信斋等,乘机再次进犯甲子山。我驻守部队当即奋起反击。此时,由于日寇重兵“扫荡”我滨海地区,形势日趋紧张,为避免两面作战,我军主动撤出甲子山,开赴海陵执行反“扫荡”任务。甲子山又一次被顽匪占据。
“孙焕彩等重占甲子山后,不断偷袭我根据地边沿村镇,摧毁抗日政府,捕杀工作人员,抢劫群众粮食财务,为非作歹。”王滨说,为了铲除我滨海抗日根据地的心腹之患,中共山东分局和山东军区在“反扫荡”结束后,决心集中优势兵力发动第三次甲子山反顽战役。
这次战役由山东军区司令员兼政委罗荣桓统一指挥。此时正值梁兴初率领的八路军一一五师教导五旅(原新四军独立旅)从淮海区返回山东,罗政委甚为高兴,点名调教导五旅参加甲子山战役。罗荣桓到驻地热情看望了刚刚归建的指战员,他说,夺回甲子山,对支援新一一一师,巩固和扩大滨海根据地,具有重大意义。他用手指着甲子山方向说:你们要把孙焕彩这个钉子拔掉,在那里安家!梁兴初代表全旅指战员向老首长表达了完成此次任务的决心。
除了教导五旅,参战部队还有教二旅六团、山东纵队第二旅、新一一一师、军分区独立团、抗大一分校等,共计10000余人。组成了左中右和迂回四路纵队。右路纵队由教五旅、一一五师特务营、抗大一分校二大队组成,梁兴初担任指挥。
图为甲子山战役总指挥罗荣桓与指挥员们研究战术。
经过充分准备,于12月17日晚8点发起攻击。
115师代师长陈光到前线指挥这次战斗。经过察看地形和侦察,他决定用中心开花的战术。以教五旅从东面绕过朱芦和刘家东山攻占孙焕彩师部驻地石场,以教导二旅第六团,山东军区第二旅第五团和第六团从西面攻占址坊;以第111师迂回占领甲子山制高点。乘夜暗各路隐蔽进入攻击阵地,待第111师占领甲子山后打信号弹,各路一齐攻击,一举占领石场后,再乘乱歼灭孙焕彩部。
战斗一打响,教五旅十三团像一把锋利的尖刀直插敌人的心脏。孙焕彩大惊,一面赶紧收缩兵力,控制要点;一面拼凑了1300余人,亲自指挥反扑。十三团顽强与敌搏斗,反复冲杀了5次,毙伤顽敌300余人,我也伤有百余人。此时,因其他各路进展不大,敌我处于对峙状态。罗荣桓根据战场情况,决定把敌人围困起来,实施工程作业,逼敌就范。于是,各路部队停止了强攻,控制要点,封锁敌人,组织人员夜以继日地实施工程作业,把交通壕和掩体延伸到敌人鼻子底下,步步紧逼敌人。
孙焕彩的几千人,被迫龟缩在甲子山西南麓南北十余里,东西不到五里的狭长地带。我军一面出动小部队不断袭扰敌人,一面加强政治宣传攻势。顽军在久困之下,内缺粮草,外无援军,士气颓废,军心浮动。孙焕彩为了逃脱困境,孤注一掷,于12月30日晚率部突围。我军立即前堵后截,歼其大部,少数逃往莒(县)日(照)公里以北。
“第三次甲子山战役,历经14天,毙伤顽军1000余人,俘虏1100余人,缴获步枪485枝,手枪18枝,轻重机枪22挺,迫击炮3门,战马34匹和一批军用物资。”王滨说,甲子山战役的胜利,使滨海地区的抗日斗争形势得到根本好转,巩固扩大了根据地,并为这一地区的全部光复创造了条件。
郯城战役
时间:1943年1月
意义:郯城成为我军在山东敌后打下的首个县城,振奋了军民士气,巩固了根据地建设。
“郯城居临沂至新安镇之间,是鲁南入苏北的交通要冲。日军侵占郯城后,加筑了城墙,并开挖外壕、修筑碉堡等,易守难攻。”东海县老党史专家单振道介绍道。1943年1月19日,八路军一一五师教导二旅在罗荣桓、陈光指挥下,发起郯城战役,攻克郯城,粉碎了日军的“堡垒封锁”。
1942年冬,日伪军对滨海地区进行大规模“扫荡”后,打通了临(沂)、郯(城)、新(安镇)公路,在沿线重要村镇筑碉堡,设据点,企图切断滨海与鲁南、华中根据地的联系。临沂、郯城之敌,则集中2000余兵力,乘机完成由重沟到郯城的“堡垒封锁”。这时,处于敌后的郯城,仅有一个日军小队和一部分伪军守城。八路军一一五师政委罗荣桓及时抓住这一有利时机,决定攻克日军在鲁南推行“治安强化”的重要堡垒———郯城。
陈光曾对记者谈到发动郯城战役的经过:日军占领醋大庄,大肆杀人放火,火光照红了半个天空,黑烟弥漫了半个临沭县。我亲自到沭河沿岸慰问难民,在难民的哭声中,下了打郯城的决心。“当时,他组织几千民兵配合一部分主力,围攻醋大庄,而指挥大部分主力悄悄地奔袭郯城。”单振道说,之所以先攻打醋大庄,就是调虎离山之计,意在牵制和迷惑敌人,吸引住日军。
与此同时,我军还组织群众对临郯公路进行了破毁,断敌交通。
1943年1月18日夜,八路军一一五师教导二旅在代师长陈光、旅长曾国华、政委符竹庭的指挥下,一夜急行军40多公里,隐蔽挺进到郯城东面的马陵山区(现抗日山)。19日深夜,攻城部队直扑郯城。“六团迅速占领城南关,炸开了第一层城门。不料里面仍有一层门挡住了攻城部队的进路,攻城部队受阻。两天两夜过去了,战斗进展迟缓,马头镇增援之敌出动,守城之敌施放毒气弹。”单振道说。
在紧急关头,曾国华、符竹庭决定集中轻重火力,从南门和东门的大炮楼之间实行重点突破。各团的轻重机枪和迫击炮集中射击,掩护六团八连在外壕上架起木桥,接着竖梯登城。4名登城战士被打下来,第5名战士张桂林机智地先向城内连投了几颗手榴弹,乘着浓烟飞身登城,其他突击队员紧跟着登上城头。与此同时,四团三营突破北门,向纵深发展。天亮以后,马头和附近各据点的日伪军赶紧增援,被我打援的六八四团阻止在城外。城内我军的工兵,连续用炸药轰塌敌人的大炮楼,将一小队日军全部歼灭,活捉了7个日本鬼子,守城的伪军和伪组织人员纷纷投降,战斗胜利结束,我军只伤亡3个人。
此时,残敌被压迫到城中心的县府院内,顽抗待援。21日,固守县府院内的200多名伪军和伪政府人员在我强攻下投降。此时,只剩1座被日军盘踞的炮楼尚未攻下。工兵在竹竿上绑上炸药,送上敌人碉堡,堡内大部日军毙命,余者7人就擒。至上午10时,攻城战斗胜利结束。八路军又乘胜连克了马头、红花埠、大圩沟等18处日伪据点。“蚕食”临沭地区的日军被迫全部撤退。
《战士报》的记者白刃曾在前方写了一篇《郯城战役访问记》,回到师部,送给刚从鲁中回来的罗荣桓政委审阅。罗政委看完文章,谈了很久,主要是从战略战术上进行分析。罗政委说,仗打得很漂亮,以小部分主力配合众多民兵包围醋大庄,造成声势迷惑敌人,用大部分主力急行军,从18里外奔袭郯城,迅速攻进城里歼灭敌人,指战员英勇果敢,创造了在敌人后方攻城的范例。但是从整个敌后战争的形势看,目前仍是敌强我弱,攻打城市时间早了一些,打下来也站不住,过早暴露了自己的力量,敌人会进行报复“扫荡”。
不管怎样,攻克郯城是我军在山东敌后打下的第一个县城。
至此,郯城战役取得辉煌战果———毙伤日伪军l03人,俘日军7人、伪军419人,缴获机枪2挺、掷弹筒2个、长短枪579支、汽车4辆及其他一大批军用物资。战斗中,教导二旅和地方武装共伤亡91人。郯城战役首创八路军在山东敌后运用“敌进我进”的“翻边战术”攻占城池的范例。
25日,《大众日报》为此发表了《庆祝我军新年大捷》的社论。延安新华社也为此发了消息,对此次作战的胜利给予了这样的评价:“我115师驻滨海、沂蒙各部连日袭击日寇,并一举攻克郯城,予敌‘蚕食’以重大打击,实为1943年伟大胜利之第一击。”
赣榆战役
时间:1943年11月
意义:歼灭敌伪,消除滨海区南面之威胁,巩固和扩大了根据地建设。
走进赣马高级中学校园内,就可以找到赣榆战役纪念碑;在书声琅琅中,谁会想到,72年前,这里还曾是一片硝烟弥漫、焦土横生的惨烈战场呢?
“当时,敌人狂吠的三日轮回扫荡在鲁中清河已开始了,为了在敌人尚未向我出击之前先打破其一角,以错乱其扫荡计划,以保证滨海抗日根据地,保卫全滨海区人民,同时也为了拯救在敌长期统治、压榨下的人民;我们便发动了这一战役。”滨海军区司令员陈士榘在接受《大众日报》记者辛纯采访时解释了赣榆战役的基本动因。
当时,伪军第71旅内部第141团团长黄胜春与第142团团长张星三之间矛盾尖锐,且政治倾向各异。八路军掌握情况后,决定利用这一矛盾,争取倾向共产党的黄胜春在攻城时保持中立,按兵不动。同时,陈士榘和政委符竹庭研究确定了两个攻城方案:第一方案,由内线刘连城带3名工兵和2名侦察兵诓开城门,智取赣榆城;第二方案,如诓城未果,则由3名工兵用炸药爆破,进行强攻。
这次作战任务,由军区第6团、第23团以及海赣独立营等部队执行。
作战计划规定:第6团负责突破县城东北门,歼灭东北门至西大街以北的敌人;第23团负责消灭东西大街以南包括南关与西关的敌人,该团第3营部署在青口与赣榆城之间的五里墅一带负责打援。海赣独立营负责破坏青口通往赣榆的公路,并配合第23团第3营打援以及协同区中队相机攻克朱堵、殷庄、小庄子等伪据点;另指定海陵独立团派部队袭击沙河敌据点,以攻为守,防止沙河敌人出来捣乱。值得一提的是,因这次作战是攻坚战,山东军区司令员罗荣桓特批三发“九二”步兵钢炮弹,必要时加强攻城火力。
11月19日夜,趁着寂静的夜幕,在地下工作人员徐忠信的配合下,2名突击队员迅速将守城门的伪军哨兵缴械,并发出占领城门的信号,由山东军区著名战斗英雄何万祥连长率领的突击队员猛虎般突入城内,并迅速占领东街和城北门。随后,主攻部队六团一营、三营和二十三团一营相继突入,分头按计划向伪旅部、一四二团和伪保安总队驻地猛攻。
战斗中,有着爱国心并多次受到我敌工干部宣传教育的伪一四一团团长黄胜春,根据事先约定,按兵不动,一旁观战。晚11时半,我军完全占领城墙并将敌人包围在城中心的几座碉堡里。20日拂晓,青口日伪军200余人赶来增援,被我阻援部队击退。下午,敌复增援,又被我击退。我城内进攻部队闻讯更为振奋,连续拔掉数个据点,将敌大部逼退于伪旅部盘踞的中心大炮楼。
总攻前,陈士榘司令员和符竹庭政委组织展开政治攻势,两次写了劝降信,派人送给躲在中心炮楼里的李亚藩,勒令他缴械投降。李亚藩企图诈降待援,我军识破敌人阴谋,遂发起总攻。轻重机枪、掷弹筒、钢炮集中火力向敌急袭。我老六团神炮手、炮连连长李玉璋架起九二钢炮,第一发炮弹不偏不倚打入碉堡二层的瞭望孔,第二发炮弹击中碉堡半腰,最后一发炮弹炸中围墙后院的李公馆。“与此同时,我军发动干部战士趁机喊话,展开政治攻势,瓦解敌人军心,李亚藩终于崩溃了。下午3时,伪旅长李亚藩、伪团长张星三及全旅官兵缴械投降,赣榆城宣告解放。”葛华讲道。
为了奖励赣榆战斗中的英雄,当时,除了集体照相,留作永久纪念以外,军区司令部政治部还宴请战斗英雄会餐,军区司令员陈士榘等人,亲临陪席,当时山东军区肖华,适由远途而来,也欢欣地参加了盛会。“当突击队长何万祥,带领战斗英雄们来到会场时,肖华、陈士榘等,都亲自和他握手。”葛华讲道,陈士榘司令还拿出当年春季郯城战役的英雄照片给大家看,那个照片上也有何万祥。
在会上,陈士榘勉励大家:只要我们英勇果敢,不怕牺牲,则我们的牺牲越小,而取得的完满胜利。我们应记住这个经验,继续发扬英勇果敢的精神。罗荣桓司令代表二军分区全体指战员,向英雄们致敬,说:“由于你们的英雄行动,攻克了赣榆,兴奋了二军分区的全体军民,他们将向你们学习,并跟着你们前进。”
赣榆战役是在没有重武器的情况下,仅以亡3人伤37人的极小代价,采取政治攻势与军事打击相结合的方式,智取的。这次战斗歼灭日伪军2000余人,缴获了大量军用物资,粉碎了日伪军的“扫荡”,保卫了抗日根据地,并被撰文于次日《延安日报》头版头条发表。“赣榆战役作为典型战例,先后载入《中国人民解放军战史》、《中国大百科全书·军事卷》、《第二次世界大战大事纪要》等史籍,获得了极高的评价。”葛华讲道。
小沙东海战
时间:1943年3月
意义:与日军的一次遭遇战,牺牲惨重,但打出了我军的气势和精神。
在抗日山烈士陵园里,有一座巨大的烈士公墓,里面安葬着小沙东海战中牺牲的彭雄等16位烈士遗体。墓前那肃穆的长碑上,正面居中纵题“小沙东海战烈士冢”;两边分别是陈毅的题词“浩气长存”、陈士榘题词“英灵千秋”;长碑背面刻有《纪念小沙东海战烈士文》,“1943年3月,华中苏北区新四军三师干部队赴延安途中,在赣榆县芦阳区小沙村东海面上,与敌遭遇,进行了一场气壮山河的海上血战。”曾研究过小沙东海战的老党史专家时明安讲道。
“当时,新四军三师干部队由师参谋长彭雄、八旅旅长田守尧、旅政治部主任张池明、旅供给部部长伍瑞卿,等51名干部组成,彭雄任队长,田守尧任副队长,张池明任支部书记。”时明安说,该干部队原拟分两路从陆地、海上分别越过封锁线去延安,后因陆路敌封锁太严,遂决定一起从海路走,利用夜色掩护,绕过连云港敌人的封锁线,到滨海区赣榆县柘汪口登陆转道赴延安。
“3月16日,干部队化装成商人,乘一艘载重八千石的大船,从盐阜区的黄河口出发。因半夜歇风,17日拂晓,船到小沙东海面与敌汽艇遭遇。我干部队首长和警卫员用仅有的盒子枪、手榴弹同武装到牙齿的敌人展开激烈战斗。”时明安说,由于船上大多是新四军的干部,随身携带的多为短枪,火力有限,在日军机枪的扫射下,几个水手和干部倒下了。在激战中彭雄胸部3处负伤,伤势严重,但他仍下达命令:“哪怕剩下最后一个人也要和敌人决战到底!”
战斗处于胶着状况,木船的船面被敌人的火力严密地封锁着,不时有人伤亡。敌一艇遭我痛击败逃后,又续增三艘,在我武器射程以外,以连珠似的机枪向我扫射。敌数次强攻,均被我击退。激战由清晨持续到傍晚,敌我伤亡各数十人,敌始终未得进我船一步。这期间,为以防万一,田守尧旅长下令将所带文件全部撕毁扔进大海。
到下午3点,海面起风,木船拉起桅杆,破浪前进。这时,敌人又增派汽艇追来。彭雄决定,全体人员下船上岸,战士们在海水中向岸边跋涉。日军向海滩扫射,彭雄、田守尧倒在了海水中,留下了一条条鲜红血痕......傍晚,我芦阳、兴海两区的区中队听到枪声赶到海边接应,驻王村的滨海警备团二营也赶来支援。残敌技穷败退,我干部队被赣榆军民接应登陆,进入滨海抗日根据地。
此次战斗中,我军共有28人牺牲,其中,彭雄、田守尧等五位,都是长征两万五千里,身经百战的老干部。“尤其彭雄,十五岁就在井冈山加入红军,长征中曾是抢渡金沙江的英雄;抗战后,转战华北、华中,六年如一日,在汾离公路、东进征途、泰西、湖西、贵西北、盐阜区屡立战功,是党准备深造的对象之一,竟不幸牺牲,是我党我军一大损失。”时明安不无感慨。
新四军三师干部队登陆后,伍瑞卿等伤员由当地军民护送至滨海军区后方医院医治。未负伤的干部,由滨海军区负责护送去延安。值得一提的是,凡是到过市革命纪念馆参观的市民,或许都会记得橱窗里展出的那副古老的门板,那就是当年任赣榆小沙抗日村村长王发实的儿子王其凤捐献的革命文物。“这副门板就是当年抬小沙东海战伤员用的,时任小沙抗日村村长的王发实当年带领村民用22副门板运送在战斗中受伤的伤员前往医院救治。”市革命纪念馆工作人员周永红如是说。
“小沙东海战中殉难的烈士遗体,当时由芦阳区中队和当地干群分别护送到白石头村,石桥家庙,择地临时安葬在新宅东南角和石桥西北角山坡上;后又迁葬马鞍山(今抗日山)。”时明安说,而16位新四军战士一起安葬在公墓旁,海战中牺牲的船上工作人员安葬在马鞍山东南方的墓地里。此后,中共滨海区党委和滨海军区还为光荣殉国的烈士们举行了隆重的追悼大会,沉痛哀悼他们的壮烈牺牲。而对于彭雄、田守尧等同志的牺牲,新四军三师师长黄克诚悲痛万分,专门题写了挽词:“彭雄、田守尧两同志均为我军优秀的高级指挥官,对党忠诚,作战坚决勇敢,战争与工作经验均极丰富。此次海上遇敌,奋勇指挥作战的精神,永垂青史,作为后死者之模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