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连网】(周莹 江荣)“这个礼拜是我在这里站得最后一班岗。”日前,在市第一人民医院儿童手足口病门诊室,古稀之年的儿内科老医生吴澄对笔者说,“下周,我就不来了”。说到这里,这个终生和孩子打交道的“微笑医生”,脸上的笑容有些僵硬。
上世纪60年代初,从徐州医学院首届临床医学专业毕业的吴澄,被分配到东海县当一名医生。很快,工作踏实的他就被调入到连云港市第一人民医院,并被刘一麟老院长看重,留在了小儿科,这一干就是一辈子。他曾经担任市第一人民医院儿内科主任,曾任江苏省中西医结合学会儿科专业委员、连云港市医学会儿科副主任委员,这么多“头衔”里,他最喜欢的称呼还是“吴医生”。吴澄说:“医生这个职业是看病救人的,最有价值感。”
儿童手足口病是春夏交替季节,儿童多发的疾病。因为其发病率高、传染性强、病情发展快,工作容不得一丝大意。因此,省卫生厅要求所有的三甲医院必须有手足口病门诊服务。退休返聘回来的吴老医生义不容辞进入市第一人民医院的手足口病诊室看诊。他说:“在这里,我可以帮助更多的小朋友。”
其实,这并不是吴医生第一次同儿童传染病打交道。1977年,连云港爆发儿童麻疹疫情。当时,医疗条件非常简陋,床位少,医生更少,每个月分配下来的抗生素非常有限。只有45张病床的儿科住了75个重症麻疹患儿,吴澄等3名医生夜班、白班、门诊连轴转。“那时候孩子特别多,因为病床紧张,两个孩子睡在一张病床上,还有一些患病儿童只能睡在地铺上。”那一年,吴澄和儿内科的其他两位医生度过了35个不眠不休的日子,门诊、病房几乎成了他们生活的全部。
采访的时候,两位家长带着一名婴儿走了进来。原来,这个孩子上午做了检查,下午结果才出来。家长带着他专门找到吴医生,想询问孩子情况。吴澄拿起诊断结果,仔细查看,并时不时地检查孩子的情况。在吴澄医生检查的时候,婴儿的父亲张先生告诉笔者,他们一家三代人都找吴澄医生看过病。原来,这位张先生的父亲、张先生和孩子连续三代都在吴澄医生这里看病。张先生告诉笔者,他出生的时候,被诊断为甲状腺缺少症,这种病就是俗称的呆小症。幸好吴澄医生及时对他进行治疗,让自己同所有的孩子一样健康长大。
在吴澄的办公室,有一套很特殊的笔记本,记录了他从医多年来,诊断过的病人情况和家庭住址。他告诉笔者,很多赣榆、东海、两灌的病童家长,不注意保存病例容易影响孩子连贯性治疗。因此在每次看病的时候,他习惯将孩子的情况和家庭住址、病情、治疗摘要都记下来。“下次,他们来看病的时候,只要翻一翻这套笔记本就知道孩子的情况了。”2000年,连云港成立新生儿筛查组前,正是这套笔记本为建组提供了前期资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