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连网】(王文)这年头,“肥”跟“胖”是两个让人心跳加速、神经紧张的字眼,就连小朋友如Angela都常要问老爸“我胖吗”?夸张的人甚至自嘲连喝口水或吸口空气都会变胖,不过倒有一项研究说了:肥胖与家庭环境密不可分。也就是说,先别管你自己了,作为家长,你很有可能在培养一位小胖子。
前一阵子看了一档电视节目,主题是关于“小胖孩减肥难”:让参加体验的三对父子互换角色,让小朋友在活动中扮演“帮助儿子减肥的爸爸”,父亲则只需要表现为一个“贪吃犯懒的孩子”。这个节目应该是希望通过这样的体验活动,让小胖子们可以更加深刻理解爸爸妈妈身为家长的不容易,在以后的生活中可以更加积极主动配合父母的管教,尤其是在“减肥”这件事情上。
但笔者认为,事情没那么简单。不管大人还是孩子,单单知道一件事情应该怎么做,距离他真正能够做到,相差的不止十万八千里。生活中也是一样,如果我们稍加留意一些“小胖子”的家庭,通常都会发现一个比较有意思的现象——在这些家庭中,食物,通常不仅仅用来缓解孩子生理上的饥饿感,还负载着许多其他隐含的心理意义。
误区一:
喂得饱饱的才是爱
身边有小胖孩的家庭中,几乎都有一个特别会做饭的老人,比如姥姥或者奶奶,她们也是特别让爸爸妈妈头疼的“特别心疼孩子的老人”,她们总是成为整个家庭成员减肥的大障碍。
“宝宝,来吃一口吧!”“乖,张开嘴,你不吃就给奶奶吃了啊!”“别跑,再吃一口!”从餐桌到沙发,从阳台到卧室,一顿饭总要吃上一个小时。每天中午,这样追着喂饭的场景总会在轩轩家上演。轩轩今年2岁多一点,体重已近20公斤,跑起来总是气喘吁吁。左邻右舍看见他,总会捏一把轩轩肉嘟嘟的小脸,感叹一句“小胖墩”。这话听在轩轩奶奶的耳朵里,却成了夸奖的话,老人家总会回答“我每天都要变着花样做饭呢”。
像轩轩奶奶这样的老一辈经历过可怕的大饥荒,对于食物,他们的态度几乎虔诚得接近于膜拜。等到今天照顾孙辈时,就特别喜欢把孩子“喂得饱饱的”,似乎只有食物,才是他们可以给予小宝贝们最好的东西。许多年轻的父母也是这样,“食物就是爱”这样的观念,经常在家庭中发生际代遗传,在潜移默化中对下一代产生影响。在互换角色的这个节目中,每一次孩子吃东西,爸爸就在旁边满意地看着,孩子吃一口,爸爸就跟着点一下头;孩子咽一口,他就立刻微笑。
心理学专家认为,其实孩子从出生开始,就能很好地控制自己的食量。大人在孩子进餐时,不要强迫孩子吃。只要孩子能和大人一起按时、规律吃饭,吃多少由孩子自己决定。这餐吃少了,下一餐他自然会多吃一些。所以,不要过度使用食物来表达长辈心中对于孩子那深深的、浓浓的、黏黏的爱。
误区二
过度用美食诱惑孩子听话
悦悦是个人见人爱的小胖妞。在她小时候,谁见了悦悦,都要捏一把她那肥嘟嘟的小脸,拍拍她的小屁股。可是,随着年龄的增长,悦悦上小学了,家长开始为她的身材而担忧。在班级里,老是有男同学欺负她,揪她的小辫子,说她是个“胖丫”,悦悦为此回家没少哭过。悦悦的妈妈开始反思自己的教育方式,考虑可能是他们经常用美食来诱惑孩子听话,造成了她的胃口大开。
“比如,我叫她乖乖地画画,画好了带她出去吃好吃的。悦悦爸爸也是,孩子做什么事情得到了夸奖,总会带她出去大吃一顿。”悦悦妈妈说,而且悦悦的外婆和奶奶,都很擅长做饭,经常互相比赛着做好吃的给悦悦吃,有时候悦悦也许并不饿,但也习惯了嘴里吃东西。
像悦悦妈妈一样,很多家长都会过度使用美食,来诱惑孩子听自己的话,以便不必在生活中常常板起脸来,扮演那个不招人喜欢的、凶巴巴的“坏爸爸” 和“坏妈妈”。事实证明,美食代表诱惑,在小胖孩的家庭中比比皆是。在电视节目中,第二对互换角色的父子,在面对减肥这个话题时,孩子站在跑步机旁边,很投入地陪伴“儿子”锻炼,还时不时地替“儿子”加油鼓劲:“嗯,真好!跑完了,爸爸带你吃好吃的,想吃什么吃什么!加油啊!”可见,这个父亲经常会这样用“吃好吃的”鼓励孩子去做一些需要努力的事情。
误区三
食物代表“家庭特权”
“今天不把作业先做好,不许吃饭。”“考试成绩这么差,不许吃饭。”“不听话,就不带你去吃炸鸡了。”与温情的家庭氛围不同,小胖子洋洋的家里,父子每天的对话都是这么充满火药味。因为做不好事情就不许吃饭,不听话就吃不到好吃的,反而助长了洋洋偷吃东西、偷藏零食的坏习惯。结果,到洋洋10岁时,他硬生生从一个萌娃变成了胖子。
洋洋的父亲对此很苦恼,他强迫洋洋锻炼、节食,可减肥效果似乎并不好。他也许并不知道,自己把食物看成“家庭特权”的行为,触发了孩子的逆反心理,“不给我吃我偏要吃”。
在“小胖孩减肥难”节目中,第一对父子就像是洋洋父子俩的翻版。孩子得知自己和爸爸要互换角色,激动不已,嘴里反复咕哝着“看我今天怎么管你!”他果然对待自己的“儿子”毫不留情,跑步机、操场、打球……统统不许休息,大有一番报仇雪恨的味道。午饭的时候更可爱,“儿子”的筷子稍稍一碰鸡腿,就被他强硬地一把夺下,还甚有道理地批评说:“让你减肥知道吗?吃菜!爸爸是大人了,胖就胖点儿,你不行!”
对他们而言,似乎“吃东西”,或者说“具体谁吃什么东西”这件事,体现着一种秘而不宣的“家庭特权”——这对父子之间有很多动力十足的冲突和对抗,交织在一只只香脆可口的鸡腿之上。而且每次儿子成功“管教”了老爸之后,总会露出得意扬扬的笑容。
误区四
用零食来缓解心理压力
9岁的小强,不到1.4米的个子,体重却已超过60公斤。爸妈带他去医院检查,没有发现任何疾病。医生说,因为肥胖,孩子的心肺负担重,体力活动能力自然下降,应该控制体重。减肥成了小强的新任务。可对一个9岁的孩子,如何减肥而又不影响健康,着实让小强的爸妈苦恼不已。
孩子的肥胖,首先要考虑遗传或某些疾病。医生了解后发现,小强食量并不是特别大,但是喜欢吃零食,只要空闲时,他几乎都在吃东西。以前父母也试着通过减少小强的零食让他减肥,结果发现根本做不到。只要不满足他的零食需要,他就大吵大闹,什么都不做。虽然小强的爸妈下决心坚持,但耐不住爷爷奶奶心疼孙子,零食控制不住,体重自然也减不下来。
孩子的肥胖是过度摄食的行为导致的,而这种行为却因不良心理因素所致。不良心理因素不改变,不仅影响孩子现在的体重,其成人后的体重和心理健康都会受到巨大影响。原来,小强的父母就是独生子女,小强出生后就被父母以及祖辈照顾得无微不至,而且也被他们寄予厚望。小强的超重,其实是一种心理压力过大而焦虑的结果。一个孩子背负了太多大人的期望,没有时间和机会去发展自我意识,获得真正的自我满足感,故而内心充满了焦虑。但孩子并不能意识到焦虑,更无法正确地表达与缓解焦虑。而食物是人类满足心理需求最基本的部分,摄食过程就是一个减压、消除焦虑的过程。食物也让小强很容易获得满足感和自我控制感,因此小强在无意识中选择用食物来缓解内心的紧张焦虑感,最终导致了肥胖。
综上所述,要解决如今普遍的小胖孩问题,还真不是简单依靠广大父母们的意志努力就能搞的定。不妨听听心理医生的话吧——试一试,去寻找其他一些可以表达对于孩子的爱的方式!当大人已经连续加班,没能好好和孩子聊一聊时,周末带孩子一起去公园散散步,赏赏花,大概效果会比为他买一大包垃圾食品回家更要好。
如今在美国,肥胖几乎已经成为贫困阶层的统一名片。从家庭治疗的角度来理解,这正好说明越是贫困的家庭,父母用来爱孩子的方式越单一,越是找不到除了食物之外的方法来关爱自己的孩子。所以,挑战大人们自己早已习惯了的生活模式,而不是孩子们的饮食习惯,可能才是解决问题的关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