logo

《鬼吹灯》里描写的“归墟”跟连云港到底有多大关联? 少昊遗墟与“五神山”

3

1

2

【连网】(张晨晨)著名畅销小说《鬼吹灯》之《南海归墟》的大致情节是这样:为寻找传说中的“秦王照骨镜”,胡八一、王凯旋、Shirley杨等人,只身潜到传说中的“归墟”。

那么,归墟是什么?《列子·汤问》记载:“渤海之东,不知几亿万里﹐有大壑焉,名曰归墟。”而《山海经》也记载了这处“无底之谷”,并称其为东夷“少昊之国”。而它又被后世通称为“海眼”,更具体点叫“少昊之墟”。

若百度一下,会发现,现今的曲阜、宿迁、邳州等地均自称是“少昊遗墟”,当然,也有不少史料指出,“少昊遗墟”是我市海州。但从这部《鬼吹灯》的副标题可看出,作者觉得“它的位置在东海并不准确,实际很可能是南海海眼”。

今天,我们就来闲聊一下“归墟”。

“东海之外大壑,少昊之国”

要搞懂“归墟”的来历,首先要先搞明白,少昊是谁?

史料记载,少昊名挚,姓姬,字青阳,在古代神话中是西方天神。但初始是东夷部落的首领,以挚鸟为部落图腾,相传有风鸟氏、玄乌氏、青乌氏等24种。从这些传说可推测,东夷是由24个以鸟为图腾的氏族组成的大部落。那么他们有哪些外在象征?东汉文字学家许慎在《说文》中记载:“夷,东方之人也,从大从弓。”可看出,东夷人应该是普遍善于弯弓射箭,而恰巧,“射日神话”中的大神后羿,正是东夷有穷氏的首领。

自古有言:“东曰夷、西曰戎、南曰蛮、北曰狄”(日本和朝鲜当时也被归入东夷)。而众所周知,连云港位于大陆最东端,正是东夷部落的聚居地。史书记载:“夷有九种”,连云港按照地域划分,所属其中的“嵎夷”(又名郁夷),也就是今天山东东部日照到我市大部分地区。从考古发现和文献记载看,西河文化、北辛文化、大汶口文化和继之而来的龙山文化,应当是东夷诸多部落远古文化发展的重要阶段。

而“东夷首领”少昊的出生也颇具神话色彩。

6000多年前,少昊氏母家鸠鸟氏的女儿皇娥在桑墟之中的桑林里相戏,遇到了“启明星”的化身“白帝子”,由此成就了一段姻缘,结成了两个不同氏族的血缘联盟。东晋王嘉在《拾遗记》中有一段有关少昊氏族联姻的描绘:二人游漾忘归,对歌言情,戏于桑林之中。时有大星如虹,灿然夺目,飞下贯流穷桑之野。皇娥意感身动,孕而生少昊。

值得一提的是,金星就是启明星,而启明星就是太白金星,可说少昊的父亲就是太白金星。而在他诞生时,天空有五只凤凰,颜色各异;成年后,他成为本氏族的首领,后来又成为整个东夷部落的首领。少昊在位84年,被尊称为“祖先神帝”。

不过有意思的是,在《鬼吹灯》中,天下霸唱并未引用“少昊氏”典故,而是虚构了一个“恨天氏”。他在小说中这样写道:“周穆王筵神盂上记载了在南海的尽头,有一个被称为归墟之国的地方,现在比较通用的称呼是恨天之国,恨天氏掌握着龙火秘密,周天子派使者前去,希望能借龙火铸造天鼎……”而他更是借Shirley杨之口,想象这归墟恐怕是个矿洞。那里造成的诸岛塌陷,可能和在海底大规模的采矿行为有关。

当然,这些都是天下霸唱“胡掰”的,不足为信。

而可信的是,清《嘉庆海州直隶州志》曾记载过海州为“少昊之遗墟”。新中国成立后,苏北、鲁南地区多处大汶口文化和龙山文化遗址相继发现,考古界认为大汶口文化就是少昊文化。而随着我市30余处新石器时代遗址的发现,考古界推测,上古时期的羽山是东夷部落的起源地之一,在中云台山附近发现的藤花落遗址是当时东夷民族祭祀海神的地方。

崇拜“太阳神”的“少昊氏”

这个“少昊氏”可不简单,在司马迁的《史记》中被列为了上古五帝之一。这五个帝王包括少昊、颛顼、高辛(帝喾)、尧和舜。少昊在古代一直是以太阳神作为祭祀的神祇,那时的先民盛行过以日为崇拜,以鸟为图腾的原始宗教,我市的“将军崖岩画”和东磊太阳石证明了这点。而在《我的邻居是妖怪》中,我们已提及“羲和生十日”和“三足金乌”的神话传说,这些都与东夷部落的图腾崇拜有关,而这里有必要再补充讲解。

所谓“何处觅扶桑?佳木在东方”,古字的“東”字是一个象形字:日在木中。它说明东方升起的太阳与郁郁葱葱的原始森林联系在一起,而扶桑木就生长在东方的汤谷,那上面栖息了十只“三足金乌”。而之前我们论及“汤谷”所在的地方,包括有曲阜、日照等地,而另一种说法就是在我市云台山上的东磊———部分植物学家认为六七千年以前,郁洲山上枫香和紫藤混生的植被景观,有可能就是古代的扶桑。

一些人士考证认为,连云港地处暖温带阔叶———棕壤地带,以夏季林为主。在山的北坡多华北式植物,蒙古栎、辽东桧、桧柏等。而山的南坡多亚热带树种,枫香、乌桕等,世系繁衍,家族庞大。枫香木属金缕梅科,是一种落叶大乔木。此树最高可达40多米。《说文》、《尔雅》中又称此树为“枫摄”,而扶桑正是枫摄之音转。而直到今天,云台山上还可以看到原生的枫香林,成林十分高大。在苏马湾、柳河、南云台等原生林中,还可以看到这种“两两同根生”、“更相依倚”的自然植被。所以,他们认为,“扶桑”该是这两种林木的组合共生。

而根据这些地域特色和历史文献记载,不少当代文史专家也认为“少昊遗墟”就在我市。这其中就包括了我市一位著名的历史学者,他在《少昊稽索》、《“少皞之墟”辨》等文中,对《左传·定公四年》中:“少皞墟,曲阜也,在鲁城内”的记载提出了质疑,他提出,“根据史籍和地方志以及出土文物的初步辨析,以为‘少皞之墟’在古代海州,即今连云港市范围内的羽山———云台山地区,而并不在曲阜。”

他还引用《山海经·大荒经》中“东海之外大壑,少昊之国。”的记载,认为“羽山和云台山之间的‘海外’‘大壑’”即书中所指。他引用了《隆庆海州志·土贡》中的记载:“旧志上贡之物……曰翎毛四万一千一百九十根。”考证了“赣榆”的命名是由羽山的赐羽、贡羽而得。《禹贡》中记载:“羽山之谷,雉具五色,因以羽名,下有羽渊。”

徐福找的“蓬莱山”就在“归墟”

据我所知,陆地上的“海眼”很多,有成都海眼,日本海眼,而比较知名的是北京的北新桥海眼,那里还有个“锁龙井”,传说刘伯温、姚广孝把一只孽龙锁在了下面。但说到底,这些都算不得真正海眼,充其量是个泉眼,真正的海眼还是“归墟”(有说法称“百慕大三角”可能也跟“归墟”有关)———根据神话说法,世界宇宙间各条河流,甚至连天上银河,最后都汇集到“归墟”里。但归墟里的神奇之水,并不因此而有所增减。

而在这片神奇的水域,著名的“五神山”就居于其间。《列子·汤问》有载:“其中(归墟)有五山焉:一曰岱舆,二曰员峤,三曰方壶,四曰瀛洲,五曰蓬莱。”我国著名神话学家袁珂据此曾生动描写道:(这五座山)每座山的高和周围都是三万里,山和山的距离通常是七万里,山顶平坦的地方也有九千里。山上面有黄金打造的宫殿、白玉筑成的栏杆,是神仙们住家的地方。那上面所有飞禽走兽都是素白颜色。到处生长着珍珠和美玉的树,结的果子就是美玉和珍珠,味道很不错,吃了可以长生不死。

而正因为上面盛产这种“长生不老药”,才引得各代王侯将相纷纷出海寻找这几座山,其中最著名的要数“徐福东渡”了———他要为秦始皇寻找的,正是“五神山”之一“蓬莱仙岛”。值得一说的,作者天下霸唱也在《南海归墟》中虚构了一个诡异传说,那成为秦始皇交代“徐福东渡”的动机所在,更成为文中贯穿始终的“秦王照骨镜”的由来。

虽然是虚构,但很猎奇,兹录如下:

一次,秦始皇南巡,遇海中浮出一具高大威武的男尸,其尸肉坚似铁,穿着上古之王者衣冠,长须飘动。秦始皇以为这古尸是海中仙人遗蜕,应当供奉起来,以求仙人赐不死药,但其他人则持相反看法,认为这乃妖物所化。最终,他们发动刑徒凿山做藏,埋住尸体,并用秦王照骨镜压尸,直到千年后山体崩塌,古镜重见天日……

而实际上,在《南海归墟》中,多处都能看出天下霸唱对东夷文化的研究之深入,比如小说中,当胡八一他们在“归墟”中碰到所谓“蚌鬽”的无骨女尸时,联想到了一个叫做“徐偃王”的东夷人,史料记载他就是“有筋无骨”。而历史上也确有其人,并且来历不凡———《后汉书·东夷传》记载:他生活在周穆王时期,封地有五百里,向他朝贡的有36个国家;而且曾联合九夷攻打西周。至于他为什么“有筋无骨”,至今是个谜。

哦,忘了说,“徐偃王”当年的封地,就在离我们不远的宿迁泗洪。

郯城大地震或毁掉了“三神山”

话说回来,当初的“五神山”总飘忽不定,颇与《阿凡达》中的“悬浮山”有些类似。而先民们对此很是厌烦,于是向天帝投诉。天帝唯恐宇宙东部的神山流移到“西极”,使神山居民流离失所,就派北海之神禹强,驱使十五头巨鳌分为五组,分别用头顶住山基,稳住了五座神山———它们受命六万年轮换一次,这就是“巨鳌负山”的神话。

而说到禹强,我们已在《我的邻居是妖怪》中对其“父亲”禺虢有所记述,而它的人面鸟身,也表明了与东夷少昊的渊源。此外,历史上有不少史料和文史专家认为,女娲补天时,所采取的“断鳌足以立四极,杀黑龙以济冀州”等措施中,也是用了这些巨鳌的足,无怪乎后世盛传在我市出生的孙悟空,是“女娲灵石”孕育,因为当年女娲的“补天范围”或也包括我们这里呢。

话说回来,正当这五座神山被巨鳌稳住,先民们安居之际,“龙伯之国”的巨人种族却蠢蠢而动,开始入侵归墟———他们举足几步就跨到了神山边,放下钓钩,一下子钓走了六只神鳌,致使“岱舆”、“员峤”失去了羁绊,各自飘流到北极,沉入汪洋大海。数以亿万计的远古居民被迫流亡到其他地方(有一说流亡到美洲)。值得一提的是,有人还大胆猜测,在北极沉没的这两座山,就是神秘古国亚特兰蒂斯,即“大西洲”。

而当时,天帝十分震怒,他把龙伯国驱放到凶险危困的地方,并大大缩短了巨神们庞大的躯体,一代比一代矮;但此后,巨神的躯干还有数丈之高。有意思的是,在位于我市灌云县著名的“大伊山石棺墓葬”里,曾发现几具上古时代的遗骸,据附近村民说,“挖出来的遗骨很高,很长,但腐烂了。”而现场的确有几具女性遗骸,身高大约都在1.7米,接近1.8米———这在上古时代实在算是“巨人”了。这不得不叫人浮想联翩:这个石棺墓是否与《山海经》的里“大人国”或“龙伯国”有关呢?

话说回来,对于归墟中这“三神山”的具体位置,自古以来争议颇多;而其中有一种说法认为,这三神山,与今天分作南云台、中云台、北云台三部分的云台山所处位置较为吻合。事实上,有据可考的是,在清代早期,云台山还分三块,“漂浮”于东海,到了清康熙七年(1668年),中国历史上发生了旷古未有的特大地震———郯城地震,这场8.5级的特大地震,使得黄河改道,猛烈泛滥;千年古城下邳被毁灭性淹没,而云台山下的海岸线也由此向北推移了14公里,最终在1855年前后,三座“神山”跟陆地连在一起。

最后,再说个趣闻,曾有人在网上发帖称《鬼吹灯》的真实作者,是我市东海县一位退休老教师王阅枚,意在质疑天下霸唱在“抄袭”。这事一度闹得沸沸扬扬,以致逼迫天下霸唱公开澄清,最终认定,这只不过个谣言罢了。

(我市文史工作者 徐洪绕 刘阳 亦对本文有所贡献)

相关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