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专题>> 专题2016>> 治国理政进行时>> 治国理政新实践·江苏篇
【连网】 发现与选择
—— 常州科教城的创新逻辑
常州科教城是苏南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建设的一个缩影,在推进以科技创新为核心的全面创新上迈出了坚实步伐,在加快培育新动能、研发新技术、壮大新业态上取得了突破进展,连续三年被《创业邦》评选为中国最佳创业园区第二名。经济发展步入新常态后,常州科教城在创新驱动实践中,沿着科学发现与市场选择的路径,趟出了一条富有鲜明特色的区域创新发展路子。媒体采访了常州市委常委、科教城党工委书记徐光辉同志。
问:科教城是时代的产物,作为科教城的领航人,您对时代性的认识是什么?
徐光辉:当今时代,人类文明进步在加速,突出表现为在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催生下,新事物层出不穷,旧事物迭代纷呈。把握时代的脉搏,锁准发展的坐标,是我们面临的重要命题。大伙儿挂在嘴边上的一句话:不能失去一个时代。对时代性的认识人们各有侧重,科教城作出属于自己的定义,一是新常态,一是创时代。作为新生事物的科教城,其命在于拥抱新常态与创时代。
问:步入新常态,科教城是作何谋划的?
徐光辉:“落后源于观念,落伍始于态度”,科教城首要的任务是贯彻好习近平总书记系列重要讲话精神,以“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理念指导实践;其次,深刻认识和把握新常态的特征和内涵,顺应大趋势,下好先手棋,研究制定出“管用又考量”的策略;再次,大力弘扬科技长征精神,勇于实践不停滞,负重奋进不懈怠,连续三年开展了“内涵发展突破年”“内涵发展开拓年”“内涵发展奋进年”活动,一步一个脚印,积小成为大成。工作中,正确处理好速度转挡、动能转换、经济转型的关系,扭住资源配置方式和动能系统生成这个“牛鼻子”推进全面改革,紧扣产学研用协同创新这把“利器”推进全面创新,大力发展新技术、新业态、新模式,加快构建起全要素的大众创新创业生态系统。
问:诺贝尔经济学奖获得者费尔普斯先生三年前曾到科教城作过“大繁荣”的演讲,著名经济学家熊彼特也提出过“创新是创造性破坏”的理论,您是怎么认识创新的?科教城又是如何率先走进创时代的?
徐光辉:习近平总书记在全国“科技三会”上提出了中国特色自主创新道路的指导思想和总体布局,这是引领我们前进的根本遵循。从园区实践看,狭义地讲,创新是“否定性”创造,由知识提取新的经济和社会价值的商业过程;广义地讲,创新是“大众科学、大众创业、大众活力、大众繁荣”的社会进程。
理论指导创新实践。自2013年开始,创办“科教学堂”——定期邀请著名专家和学者传播新知识,每年“5·18”开展新技术推介和展洽,在科技界增进产业意识,在企业界增进科技认知,厚植起“双创”文化。在中国梦的时代主题下,发起“同心同行”邀约——“让园区每一位学生都有人生出彩的机会,让园区成为各类人才离梦想实现最近的地方”,把目光投向“85后”,集聚一大批有梦想、有情怀的科技创业者和创新挑战者。针对国际化高端人才的短板,广纳全球具有行业背景的技术和管理人才。园区现有各类科技人才近4万名,其中“国家千人计划”58名,省“双创”人才66名。经过3年时间的努力,实现了由资源禀赋劣势向要素禀赋优势的跨越。
问:当前经济下行压力加大,科教城前五个月营收增长近60%,是如何做到的?
徐光辉:这与园区在产业的科学选择和发展定位息息相关。“技术”选择充分考量可行性和先进性,“产业”选择充分考量关联性和延展性,确定了园区发展的“三化”定位:即智能化,主要涵盖智能技术研发、智能产品集成和智能硬件发展,推进智能制造、网络制造和协同制造,并创造条件向人工智能时代迈进;服务化,主要基于科技创新与“互联网+”的商业模式创新,大力发展科技服务经济和网络服务经济,重构服务制造的新型产业链和价值链;产业化,主要立足于常州制造业比较优势,把新兴产业的孵化与育成作为工作切入点和着力点,形成区内外产业协同创新的整体合力。
互联网时代,要巧抓痛点,抢抓风口。制造业转型,智能化是痛点;制造业升级,服务化是风口,智能化+服务化总要落到产业化。莫再轻易摘取低垂的果子,我们选择了一条艰辛之路,却是可持续发展之路。扎实推进“三化”协同创新,组织实施三年期“333工程”和“358计划”,围绕智能、设计、信息三大主导产业,分别建设1个高端公共研发平台,引育10个领航科技型公司,孵化100个创新型公司;以单位面积产出密度为标尺,按3万/平方米、5万/平方米、8万/平方米年度产出,实施分类指导和考核激励。现在,以上目标已经基本达到,园区科技型公司近2000家。用3年时间,顺利完成了由形态建设向内涵发展转变的任务,从根本上实现了机制转换与动能转换,为常州由“制造向智造”转型升级提供了有力支撑。
问:科教城正日益从“创新之核”释放出产业创新能量,涌现出纳恩博公司这样的“独角兽”,可否就产业化再深入谈一谈?
徐光辉:科教城起于教育,兴于研发,也必成于产业。产业化水平并不是由某个产业总量来反映的,而是产业内具有代表性公司来定义的。在产业化的落脚点上,智能化以智能、设计、信息三大重点力求突破;服务化以智能化+互联网为主攻方向,充分运用云计算、大数据、物联网等技术,重塑制造业生产过程和价值构成,今年获批国家级科技服务业区域试点;产业化以“高科技+新产业”企业集群为重点,一手抓领航企业和领军团队,一手抓链上企业和初创团队,不断增强产业核心竞争力和园区综合竞争力。天正工业由归国博士创立,两年时间通过技术集成、兼并重组、远程诊断和平台运作等,快速成长为华东地区最大的中低功率激光加工一体化解决方案供应商。纳恩博公司入驻园区后,实现了“从0到1”嬗变,成功引入小米、英特尔公司战略投资,荣登“2015年福布斯中国成长最快科技公司”榜首。佰腾科技在全国率先开发并上线“专利巴巴”,业已成为国内知识产权一体化在线运营商的龙头企业。
问:刚才您点到了园区竞争力问题,这带有普遍性意义,科教城竞争力是如何构建的?
徐光辉:按照迈克尔·波特“竞争战略”原理,科教城在实践中归纳出竞争模型的“四元结构”:公司、平台、载体、生态。
做强公司。坚持企业创新主体地位,通过整合科技、人才、金融、产业政策资源,针对企业初创期、成长期、加速期特点,进行分类指导、综合施策。突出新兴公司引育,以贴近用户、家庭、市场为考量,重点优选外企高管创业项目、高校成熟孵化项目、上市公司转型项目;突出领航公司优育,重在市场力量与政府力量同向发力。
做高平台。公共研发平台高端化,借鉴德国弗劳恩霍夫研究院经验,对研发机构实行主体重构、机制重塑和资源重组,先后创成江苏中科院智能科学技术应用研究院和省智能装备产业技术创新中心。企业运营平台高新化,支持有条件的企业通过“互联网+”实行跨界融合,积极发展平台型经济,如佰腾科技、智雅在线等公司;支持新兴公司承接政府部门社会化功能,积极发展平台型服务,如大学仕、鑫软图等公司。生态服务平台高效化,设立市区联动行政服务中心,实行权力清单和责任清单“双单”管理;创成省创投集聚发展示范区,有效运作常创母基金和产业互联网发展基金,推行“创投+孵化”和“苏科贷”等新型投融资方式,园区各类风险投资基金规模超80亿元。
做大载体。深入推进国家级两化深度融合试验区发展,积极探索“载体+基金”运作模式,大力深化股权投资、创业服务、资产入股等运营方式,给力轻资产、高科技、高成长、高效益公司快速发展,不断增厚园区全要素生产率。以中德创新园区为窗口,积极参与在全球范围内配置创新资源,努力打造德资中小企业集聚与孵化基地。
接下来,关于做优生态我将重点谈一谈。总之,在科教城的竞争模型中,公司是基干,平台是核心,载体是支撑,生态是保障。竞争力强不强,关键看系统的协同强度与集成高度。一是建立起产学研用协同创新体系,二是建立起创新创业全要素生态体系;同时,园区的6所大学每年毕业2万多名大学生,源源不断为增进动态竞争力注入持久动力和旺盛活力。
问:前不久中央电视台《经济半小时》就科教城创新创业生态作了专题报道,您能就此阐述一下吗?
徐光辉:工业时代的竞争力体现在公司,创新时代的竞争力体现在生态。“生态”源于生物学,其衍生含义大致指在一定空间范围内,所有生物因子和非生物因子,通过能量交换和物质循环过程,形成彼此关联、相互依存的有机整体。从2013年起,我们用生态理念来统合园区人们的观念与认知。科教城生态系统是以人人参与、人人尽力、人人享有为中心,同时又让大家成为主体与客体协调发展的自觉践行者,通过调动和激发来自于大众最广泛最持久最深沉的积极性主动性创造性,汇众智,集众力,一起来解决园区高科技有没有、产业化能不能的问题。
按照普遍性与特殊性相结合的原理,既鼓励有理想的年轻人,特别是具有一技之长的大学生进入载体和平台,营造大众创业、万众创新的生动局面;又支持有才能和敏锐性的创业家,通过专业化公共服务,发展高科技新兴公司。按照“木桶理论”的原理,积极引进和深化科技金融、市场营销、人力资源、知识产权以及公共管理、创业辅导等要素与服务,为创业者提供必要的条件和支撑。近年来,围绕生态系统能力构建,凝炼出“双十步”系统工作法,遵循技术路径创造产品和服务,遵循商业路径创造公司和平台。同时,创立了“三杯茶”品牌活动,定期组织开展金融“天使下午茶”、营销“安琪下午茶”、服务“半月下午茶”,加强人才、公司、平台同资本、市场、政府的有效对接、撮合、联姻,既为创新创业不断注入新动能和新资源,也有力增进创新创业公共治理能力,让生态系统葆有创新力和竞争力。
问:“十三五”科教城发展的愿景是什么?
徐光辉:步入新常态,唯一不变的就是变,贵于发现;走进创时代,一切皆有可能,精于选择。我们将全面贯彻习近平总书记在江苏提出的“四个对接、两个有利于”重要指示,遵循科学规律、遵照市场规则、遵守契约规定,按照“发现与选择”的创新逻辑,聚集资源、聚合力量、聚焦产业、聚成品牌,在深入推进科技创新、协同创新、系统创新的同时,着力与产业创新深度对接,真正把创新落到产业上,积极探索以人才与技术为基础、以制度与创新为驱动的“两基两驱”新型生态发展之路。到2020年,力争实现“12345”奋斗目标,即园区在校大学生达到10万名,新增授权专利2000件,营业收入达到300亿元,入驻企业和机构突破4000家,培育挂牌上市公司突破50家。立足新常态,面向创时代,聚焦“发现与选择”创新逻辑,奋力“两基两驱”新型经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