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专题>> 专题2016>> 治国理政进行时>> 治国理政新实践·江苏篇
【连网】(记者 庄婷婷 通讯员 路辉 逄孝云)山海相拥的连云港,与江南小桥流水相比,海洋、丘陵、平原农业禀赋独特,物产丰富,现代农业迅速崛起。近年来,连云港市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将连云港———霍尔果斯串联起的新亚欧陆海联运通道打造为‘一带一路’合作倡议的标杆和示范项目”的重要指示,各个行业都抢抓机遇主动融入“一带一路”。农业发展方面,连云港市充分利用国际国内两个市场、两种资源,以建设“一带一路”连云港农业国际合作示范区为抓手,培育优势特色产业,强化龙头带动,提升科技水平,全市开放型农业呈现蓬勃发展的良好态势。
(东海县双店百合花)
十八大以来,连云港市农业部门按照市委、市政府总体部署,以实施农业现代化工程为抓手,以促进农民增收为核心,以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为主线,突出工作重点,转变发展方式,创新体制机制,开创了农业生产连年丰收、农村发展方式加快转变、农民生活显著改善的新局面。
粮食生产提能增效
“今年粮食长势都很好,一亩地正常能收到千把斤,趁现在的好天气,我们把粮食全部往库里送,卖完了就把钱打到自己卡里面。”今年夏粮收购时,粮食收购经纪人石士芹望着满地金黄的麦穗,高兴地说。
(夏粮收割)
连云港市区位优势独特,地处暖温带与亚热带过渡地带,常年平均气温14摄氏度,常年无霜期为220天,是历史上著名的鱼米之乡,也是国家重要的粮棉油生产基地。近年来,全市上下紧紧围绕“藏粮于地、藏粮于技”战略,粮食总产连续5年超70亿斤,灌云县、灌南县建成“亩产吨粮县”。2017年,全市夏粮种植面积363.5万亩,其中小麦360万亩,夏粮亩产404公斤,总产146.85万吨。灌南县小麦高产创建示范片单产673.2公斤,位居全省第一位。
高效农业加快发展
近年来,连云港积极推进农业结构战略性调整,走出高效、产品安全、资源节约、环境友好的现代农业发展道路。
在灌云县杨集镇小乔圩村的高效设施农业西瓜大棚里,一棵棵西瓜长势喜人。“今年西瓜行情不错,估计能多赚点,摘掉贫困户的帽子啦。”龚成用一边精心侍弄着西瓜,一边笑呵呵地说。
(工厂化育秧)
在连续多年粮食丰收稳产的基础上,连云港市培育发展了东海鲜切花、赣榆海淡水产、灌南食用菌、灌云芦蒿、连云港云雾茶、紫菜等一批农业特色产业。目前,全市“三品”认证农产品总数达1600多个;全市高效设施农业面积110多万亩,占全市耕地面积的比重达19.6%;全国“一村一品”示范村镇8个,主要指标都在全省位居前列。
新兴业态异军突起
结合国家首批农业对外开放合作试验区建设,连云港市将用信息化带动农业现代化发展。
在位于海州智慧物流产业园内的连云港易耕农业服务有限公司内,占地4121平方米的净菜+冷链中心已经建好,正在调试机器。中心拥有净菜加工生产线5条,冷库库容600吨/日。“我们将依托互联网+基地+工厂+物流+实体店(自提点)模式,努力打造港城知名电商平台和一站式农产品精品加工与智慧冷链配送中心。”易耕农业董事长金安荣说。
(苏北最大紫苏加工基地)
同样,在板浦镇尤庄村,由大学生村官王修虎创立的连云港市匠人手工艺品合作社搭上了互联网+的快车,将当地传统的柳编工艺品推上电商平台,和阿里巴巴合作,拓宽了销售渠道,也吸纳了大批低收入贫困户加入柳编制作。
连云港市重点实施“互联网+”现代农业四大行动计划,大力建设农产品电商示范村和农业物联网应用示范点,力争到2020年农业电商交易额突破60亿元。信息进村入户全市推进实施,启动建设1432个“益农社”村级信息服务站,推进11个涉农电商产业园建设,农业大数据平台投入使用。
(东海出口订单草莓)
今年,为推动全市优质农产品销售,市农委“连天下”微商城已进入试运行阶段,预计年内销售达100万元以上。赣榆区引进、利用云田商城O2O农村电商平台,整合本地资源,构建“农海特产品+休闲娱乐+互联网运营”休闲农业生态圈的赣榆模式。东海县建设“猪联网”运营1年以来,每天生猪交易量达1000头。
此外,连云港市积极组织创建省级农业特色小镇、省级主题创意农园和全国休闲农业与乡村旅游星级企业,获批全国农村创业创新园区(基地)7家,数量居全省第4位。成功举办首届农村创业创新项目创意大赛,并推荐5个项目参加全省大赛。石梁河葡萄文旅、黑林蓝莓、新安蘑菇、南岗循环农业等8个特色小镇列入省农业特色小镇培育名单,小芦山、新民村入选全省首批特色田园乡村试点。
产业化进程明显加速
走进东海县石梁河镇帕蒂亚葡萄庄园,令人眼前一亮,和传统的葡萄种植不一样,这里的大棚内一亩地仅种8棵葡萄树,葡萄树下还种着各色鲜花。大棚外是欧式风情的大片草坪,除此之外还生产葡萄酒,俨然将旅游和现代农业巧妙结合起来,成为农村一二三产业融合的示范,带动周边农民增收致富。
(马陵山生猪屠宰)
近年来,连云港市重点培育出了一批辐射带动能力强、利益联结机制好的大型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集群,提高企业对产业的支撑能力。农业产业化水平逐步提高,全市建成1个全国农产品加工示范基地、4个省级农产品加工集聚区、6个市级农产品加工集聚区。全市有国家级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2家、省级48家、市级180家。去年,全市省级以上农业龙头企业实现销售收入约250亿元,规模以上农产品加工企业产值达1150亿元。
2017年是连云港农业招商引资年,目前全市已启动重点农产品加工项目23个,其中总投资超10亿元4个、超5亿元8个,赣榆的海福特、东海的如意情等一批标志性农产品加工项目建成或即将建成投产。
开放型农业全省领先
今年,“一带一路”连云港农业国际合作示范区列入市委十个国家级重大改革事项之一。经过多个环节的激烈角逐,成功获批国家首批农业对外开放合作试验区,成为江浙沪地区唯一一家入选国家首批农业对外开放合作试验区试点城市。
“我们将把农业对外开放合作试验区创建作为实施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推进农业转型升级的主要抓手,结合自身特色,重点打造国际投资新规则对接平台、农业对外合作政策集成试验平台、农业对外合作服务平台、农业引资引智引技支撑平台等四大平台,推动农业对外开放合作水平实现新提升。”市农委主任王靖表示。
此外,连云港市拥有国家级出口农产品质量安全示范区4个,省级示范区5个、示范基地19个,数量在全省居第一;全市农产品年出口额超5亿美元,总量位居全省前列。
(黄桃罐头出口加工)
连云港市还充分发挥“一带一路”交汇点的优势,进一步加强农业区域合作,海淡水产品、水果罐头、保鲜蔬菜、食用菌等一批拳头产品出口量居全国前列。目前,全市外商投资农业企业达到96家,农业利用外资总额17.06亿美元。益海粮油、罗盖特、北欧农庄、中澳肉牛、西诺花卉等一批外资企业迅速崛起。走出去实现突破,全市共有农业对外投资项目5个,总投资额5055万美元。在亚欧大陆桥沿线省市建设果蔬、食用菌基地21.6万亩,产品经连云港市龙头企业加工出口到日韩、欧美等地,促进了“一带一路”沿线国家和地区的交流与合作。
生态农业发展速度加快
生态农业是运用现代科学技术成果和现代管理手段,以及传统农业的有效经验建立起来的能获得较高的经济效益、生态效益和社会效益的现代化高效农业。近年来,连云港市大力推进农业现代化,走出一条绿色、高效的发展之路。
(灌南县新春园艺红掌培育)
每年产生的大量畜禽粪污,是造成农业面源污染的重要原因,据统计,每年畜禽养殖业排放物化学需氧量占农业源排放总量的96%。但是,如果能够有效处置、合理利用,畜禽粪污就会变成宝贵的资源,为畜牧业转型和种植业升级带来契机。今年,连云港市全面完成禁养区畜禽养殖场关闭搬迁工作,共关闭搬迁养殖场607家,完成率达100%,成为全省第4家完成该项工作的设区市。
市农委相关负责人表示,今年连云港市将深化畜禽养殖污染治理,全面启动畜禽养殖布局调整,坚决关停禁养区养殖场,取缔脏乱差小散养殖场,整治提升现有规模养殖场,通过畜牧业转型升级推动农业可持续发展,提速生态环境优化进度。
同时,连云港市积极开展农业污染减排工作,通过标准化养殖场项目、沼气治理工程项目,提升畜禽粪便综合利用能力。累计建成沼气治理工程项目579个,东海、灌云两县入选全国畜禽粪污资源化利用重点县;东海县获批全国第一批畜牧业绿色发展示范县。
“以前不知道秸秆有这么多的用途,这次培训可大开眼界了。”海州区宁海街道魏湾村村民李元参加秸秆综合利用远程站点指导课后,不禁发出感叹。而在浦南镇,则是另一番景象,不少村民将秸秆成捆成垛的拢回家,用于打草帘、做草绳、编草编。下滩村村民王玉花介绍:“去年一亩地增收了500元,制作的草帘销往山东寿光,最近一段时间有得忙活了。”
连云港市加强秸秆综合利用,实行全年卫星遥感监测,对卫星遥感检测到的火点不论是否为焚烧秸秆造成一律不准核销,使禁烧工作战线拉长,监管更全面。近三年来秸秆综合利用率始终保持在95%以上。稻麦等主要作物专业化植保专业化统防统治覆盖率60%,高效低毒低残留农药使用面积占比达79%。水肥一体化面积达16万亩;实施测土配方施肥土地面积达150万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