logo

【一个都不能少】从一顶帽子开始听“第一书记”讲脱贫故事

【连网】(连云港日报全媒体记者李耀华 通讯员 惠康拯 王月 董中飞)窗外残雪点点,厂房内热火朝天。昨日,笔者在灌南县北陈集镇尹荡村村部,看到了冒着寒风忙碌的曹文军,作为省委派驻这里的“第一书记”,他一直在为尹荡村的脱贫奔波,虽然他的扶贫工作已进入倒计时。历经近两年精准帮扶,不仅村里第一座标准厂房如期投用并产生良好的经济效益,第二座标准厂房也如期建成,尹荡牌绿色农产品成功注册,其产品也随着电商平台走入苏南市场。

20170228163743154

▲村民在家门口的帽厂就业

“咱们今天就从帽子的故事开始吧,这可是无任何风险的订单式产品。”一身蓝灰色冲锋衣的曹文军精力充沛,“有后方企业江苏海企集团撑腰,村民在家门口就可以像城里一样拿工资,他们生产的帽子出口日韩和欧盟呢!”

“小小帽子做成了产业,我们边看边说吧。”村党总支书记孙克玉在一旁说。

村部小会议室就是展示区,靠近东墙的架子上摆了上百种不同式样的帽子。“你看,这里既有夏天的帽子,又有冬天的帽子,不同材质的帽子其制作都按标准来,跟大城市工厂的货一模一样,老外们一眼就看上了。”曹文军说,“这些帽子全部出自村民之手。”

说话间,大家已步入明亮的厂房。时值三九天,但厂房里却温暖如春。厂房一楼西侧,成匹的面料被切割成不同的形状。厂房东南角,有几名女工在整烫嘻哈风格的帽子。45岁的杜双芹正在缝制帽子后沿的连接带,虽然是新手,但她做得很认真。

“杜双芹以前在外地做建筑小工,劳动强度大,也顾不了家,现在在家门口上班,挣钱顾家两不误。”曹文军边介绍边来到了二楼,“目前,尹荡村有将近60名像杜双芹这样的工人,他们以前都在外地打工,现在陆续都回来了。你看,她叫杜加亚,以前在浙江湖州打工,现在在帽子厂打工,还成了综合组组长呢!”一旁的杜加亚稍显羞涩,微笑着点了点头。

二楼被成排的缝纫机分成几个功能区,每个区域都有女工在忙碌,看起来紧张有序。

谈起帽子的故事,曹文军有说不完的话。

2016年2月,曹文军成为尹荡村“第一书记”。当时,村里除了十几年来负债的村账,没有留下任何产业。经过调研和民主决策,村里决定在发展劳动密集型产业上做文章。曹文军协调各方资源,整合帮扶资金130万元,在村部旁建设一座上千平方米标准厂房。“村居用地规划不能逾越红线,厂房是建在抛填后的水塘上的。”曹文军说,“当时可费了不少事。不过,自去年6月投产后,这里已产生效益了。仅上个月就接到10万顶帽子订单,这些帽子全部出口欧盟,大家收入都不少呢!”

TIM截图20180112104407

▲尹荡村海企扶贫项目

厂房是租赁给灌南开元帽业的,由后方单位海企集团参股并提供常年生产订单,将其建设成为海企集团帽业出口生产基地之一。这不仅解决了全村50多名低收入贫困农户就业,而且厂房年租金10万元以上收入归村集体所有,用于发展村集体经济和实施民生工程,形成了“低收入农户月月拿工资,村集体年年有收益”帮扶机制。

曹文军虽然很快就要结束尹荡村的扶贫工作,但这个名副其实的“造血”扶贫项目却将持续发力。“现在,第二栋厂房已经建成,今年生产规模将扩大一倍,将带动更多的村民走上致富之路。”他说。

TIM截图20180112104312

▲设施生态农业增收

不仅如此,曹文军还和村委一班人瞄准生态农业,此前成立了高老庄谷物种植专业合作社,作为扶贫项目运营主体,村里流转上百亩土地进行生态稻米种植,喜获丰收,总产达到4万多公斤。村里还及时协调注册了“尹荡”生态大米商标,并调动各种关系和社会资源,利用海企销售网络平台帮助销售生态大米及农副产品,并让农产品的销售搭上了互联网的快车,以此引导和带动镇村低收入农户发展高效生态农业,促进贫困户稳定增收。  

相关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