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专题>> 专题2016>> 治国理政进行时>> 治国理政新实践·江苏篇
【连网】(记者 杨锐冰 实习生 曹雨 通讯员 龙步青 宋芹)“他独自一人,从吉林省松原市千里迢迢来看我,让我既惊讶又感动!”昨天下午,见到只比自己小6岁的学生、81岁老人贾海珊出现在自己家中,现代新乡贤、全国道德模范方敬用了“惊动”二字形容自己的感受。
30年前,他们在一场讲学中结缘。昨天,是两人17年来的首次见面,也是相识后的第四次见面。“这些年来,方敬老师来到家中看过我两次,又给予我的学生很多指导。”感念师恩,贾海珊一直想来连云港看望老师,“特别是前不久在《新闻联播》上看到习近平总书记和方敬亲切握手的画面,我当时就下了决心,有生之年,一定要来拜谒恩师!”
时隔17年 耄耋师生再相会
辗转1600多公里,从吉林省松原市出发,乘火车到长春转车,再乘动车到徐州东站下车,转徐州站,乘汽车来到连云港,81岁的老人贾海珊独身一人,用时一天半,千里迢迢来连云港看望恩师方敬。
昨天下午3点,天正下着雨,当他辗转来到方敬位于赣榆区的家中时,老人情绪十分激动,“恩师啊!终于见到你了!”
“这次来,不仅仅代表我个人,也代表松原人,您的事迹在我们当地广为流传!”贾海珊边说,边从随行的包中拿出洁白的哈达,“这条圣洁的哈达,代表内蒙古最高的礼仪,祝您健康长寿!”
▲81岁的贾海珊在方敬家里给恩师献哈达。
哈达的外包装上,写有“内蒙古最高礼仪哈达献给方敬先生:荣获全国第六届道德模范称号志庆”字样,落款有三个名字,分别是宁布、贾永光和贾海珊。
宁布,是“吉林好人”榜入选者,吉林省前郭尔罗斯蒙古族自治县关心下一代工作委员会顾问;贾永光,是一名公益志愿者;贾海珊,是吉林省西部区蒙古文学学会理事、松原诗社顾问、内蒙古大兴安岭林区退休干部。
“这次我还带来了宁布亲手雕刻的一只葫芦,上面刻有‘善行无疆,德耀中华———敬献全国道德模范方敬’。”贾海珊说,这些礼物代表了当地百姓满满的心意。
为了这次时隔17年的见面,贾海珊还带来了一本他亲手制作的画册,里面记载着和方敬老师有关的资料。“在我们松原当地,‘近学身边秀(好人)、远学方教授’已经成为一种风尚。”贾海珊说,“我和方老也有好些年没联系了,这次见到他,就是想和他说说心里话。”
看到比自己仅仅小6岁的学生远道而来,方敬既惊讶又感动,“替我谢谢他们!”
因讲学结缘 30年前首次见面
见到思念已久的恩师,贾海珊打开了话匣子。“我老家在吉林省松原市前郭县,后来去内蒙古呼伦贝尔市满归镇当了一个职专的校长,因此,我才得以和方老结缘。”回忆起30年前的初见,那情景在贾海珊脑海中仿若昨日。
1988年,成人教育研讨会在呼伦贝尔市海拉尔区召开,方敬以上海成人教育学院院长、成人教育专家身份参加会议,当时的贾海珊以职工中等专业学校的校长身份参加会议。“这是我们的第一次见面。”贾海珊说,“研讨会持续半个月,我时常听方老讲学,受益匪浅,对他十分景仰,就邀请他去满归镇为我的学生们讲课。”
“我对他的印象也很深刻,那么多来听我讲课的学生中,就属他年纪最大。”方敬笑着说,当时贾海珊已有50多岁,在一堆年轻的学生中十分显眼。
“当时就觉得,这人这么大岁数了,还这么用心。”
方敬欣赏贾海珊孜孜不倦的求学精神,贾海珊折服于方敬在教学、书法上的造诣,互相欣赏的二人就这么结下了不解之缘。
▲贾海珊送上自己制作的有关方敬教授当年在内蒙古教学的画册。
“会议结束后,方老送了我两个条幅,‘春晓松涛’‘孺子牛’,我回去就把它挂在了校长室,常有人来看方教授的墨宝。”贾海珊说,“我一直谨记着方老赠我的这七字箴言,时刻鞭策、检验自己是否真正以‘孺子牛’的精神进行教学。”
这是两人之间的第一次见面,彼此都留下了深刻而又美好的印象。
两次内蒙行 鞠躬尽瘁为学生
“从那以后,方老到家中看过我两次,一次是在1992年,一次是在2001年。”虽然年龄大了,耳朵有点背,但谈到和恩师几次见面的场景,贾海珊记忆犹新。
1992年,方敬应贾海珊邀请,前去满归镇为贾海珊的学生们讲学。“当时林业管理局教育处为方老安排好了宾馆,方老却选择搬到我家暂住。”贾海珊说,方敬选择他家而非条件较好的宾馆,让他对方敬多了几分敬佩。
▲“吉林好人”榜入选者宁布为方敬教授雕刻的葫芦。
“学生们没听过大学老师讲课,都很好奇,方老来讲学的时候,都争抢位置要听课。”贾海珊说,本来方老计划一周后就回,却因发现了三名在书法上有极大潜力的可塑之才而延迟了十天。
这三名学生———高志宏、孟广辰、杜建设,现今都已成为有名的书法家,其中杜建设身有残疾,方敬就晚上到他家中上课。
“他每天都安排得特别满,除了讲学还是讲学,我们俩也只有等他晚上九点回来才得以叙话。”提起方敬教学的精神,贾海珊敬佩之情溢于言表。满归镇的夏日,牛虻到处都是,短袖短裤不能穿,早晚温差又极大,方敬没有丝毫抱怨,心里只有学生。
半个月后,方敬启程回家,临别前说,他还会再来满归镇。
“方老回去后,我们一直保持着书信往来。2001年4月的时候,方老给我来信,说要再来满归镇。”贾海珊说,“7月份,我们终于相见了。”那一次,方敬不是一个人来的———赣榆区文化站的宋悦和宋炎搀扶着老人下了飞机。
是年方敬已经70岁,因腿部骨折拄上了拐棍,没有两人的陪同,方敬根本无法成行。“为了讲学,他真的是鞠躬尽瘁!”贾海珊感叹。
“人之相遇在心,我在满归镇做了我所能做到的全部,能尽力的地方我都尽力了。”提起在满归镇的两次讲学,方敬并没有半分夸耀之意。现在的方敬,可谓是“桃李满天下”。
千里拜恩师 感受全国道德模范的力量
今年,是两位八旬老人相识30周年。昨天,是他们第四次见面。30年来,从最初的书信到电话,贾海珊一直在和方敬老师保持着联系,谈人生,谈理想。贾海珊说,促使这次不远千里来看望恩师,缘于不久前在电视上再次看到了方老。
2017年,方敬荣膺全国道德模范,期间受到了习近平总书记的接待并亲切握手。《新闻联播》上播出的这一幕,让包括贾海珊在内的吉林省松原市前郭尔罗斯蒙古族自治县的百姓们激动不已。
在征得家人同意后,1月15日早上6点多,贾海珊独自一人坐上火车,只为了看望自己的恩师、全国道德模范——方敬。
▲师生两人在开心地叙旧。
“17年没见,但是彼此的情况我们都知道。见到面了,心里高兴!”贾海珊说,“薪火相传,希望方老的教学理念能够永远传承下去。”
在方敬眼中,自己这位30年前的学生老了,“17年不见,不仅老了很多,耳朵也背了。但我们的情谊永不变。”
“贾老不远千里来到赣榆看望方老,代表了松原人民对全国道德模范方敬的敬仰之情,这就是全国道德模范的力量!”见证这感人一幕的赣榆区委宣传部部长许思文表示。
今天一早,贾海珊就要返程,“我们都是八旬老人了,我照顾不了方老,还要给他添麻烦,所以要早点回去,见一面就满足了……他是我们永远的道德楷模,蒙古族人民永远铭记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