logo

【新春走基层】东海百合香润大江南北 美丽产业让农民更有奔头

【连网】 (通讯员 张开虎 宋彦伟)“想都不敢想,俺家两个大棚已卖了7万多块,还供不应求。”近日,在东海县双店镇百合生产基地内,花卉科技示范户、北沟村花农李兵舰正和前来一起打短工的3名村民在温室内采摘含苞待放的百合,“一扎10枝,每枝2个花苞可卖到40多块,4个花苞60多块,今年行情确实好。”

TIM截图20180302160233

(大棚里含苞待放的百合)

行走在温暖如春的温室内,一株株绿意葱翠的百合挺直了“腰杆”,枝头的一个个花苞“摇头晃脑”,煞是喜人。“俺的另外5个温室百合不用10天又可陆续采摘了,看这架势,今年稳赚不赔。”忙碌一阵的李兵舰站了起来,直了直腰,笑呵呵地说。

上个世纪九十年代末,东海县依托境内有利的气候、土壤条件,大力进行产业结构调整,通过“政府推动、个体投资、政策扶持、稳定发展”的思路,引导农户发展以百合为代表的鲜切花种植产业。“由于农户种植技术的参差不齐,再加上我们销售网络的不健全,鲜切花产业也面临过困境。”谈起几年前农民纷纷弃花种粮,东海县农委主任马广良说,“唯有补齐短板,才能让这一美丽产业做成富民产业,有奔头的产业。”

为此,该县围绕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积极整合各类近千万元项目资金,对鲜切花产业基地内的水、电、路、沟渠等进行了配套建设,与金融机构进行沟通,每年争取多达600多万元贷款,帮助花农破解发展鲜切花种植的资金“瓶颈”。组织花农积极参加国内各种花卉博览会,推介东海发展花卉产业的优惠政策,并每两年举办一次花卉博览会,帮助花农开拓视野,了解和掌握了花卉产业发展的新趋势。

该县的花农大部分都是由粮农、菜农转变而来,技术水平较为低下。“我们指导花农安装使用‘农技耘’APP,建立‘东海花卉微信群’,花农在生产上遇到了任何问题和困难,都可随时在群里进行咨询。定期邀请实践经验丰富的花卉专家,在群里举办空中大讲堂。”率先在江苏省成立的首家花卉研究推广站站长华小平说,“除此之外,在花卉种植的乡镇、村都配有专门的技术人员,实行县、乡、村三级联动技术培训网络。”一系列的扶持“红包”,让双店镇从2000年仅有的40栋鲜花大棚、占地不足40亩,到现在规模连片种植花卉面积达了1.6万亩。

TIM截图20180302160047

(花农在包扎鲜花)

走进位于花卉种植基地内的西诺种业有限公司,一栋栋连体标准化温室呈“一”字型排列。该公司从荷兰引进高档百合新品种,利用占地15亩智能温室进行工厂化繁育推广,先后引进百合新品种100多个,使东海成为全国“品种最多、品种最优、品种最全”的百合花种植基地。

迈过“分水岭”的东海花卉产业,犹如雨后春笋。2015年,“双店镇百合花”获批“国家地理标志产品保护”,有了“国字”号品牌撑腰,东海百合成了“皇帝女儿不愁嫁”,俏销大江南北。在上海市场,该县生产的百合非常畅销,占到市场60%的份额。全县已建成标准鲜切花日光温室10000多栋,面积达3万余亩,成为江苏省面积最大的鲜切花生产基地,年产各类鲜切花5亿多支,产值近10亿元,一枝鲜花带动了全县2000多户农民增收致富。

“这里的百合质量可谓上乘,很有‘市场缘’,销得快。”在花农张飞的温室内,前来收购花卉的“花老板”朱东成说,“等了一上午,才拿到500扎百合,货比较缺。”张飞今年种植了10栋温室百合,一次性投资60多万元,短短120天时间,一茬百合下来不仅收回了购棚投资,还有盈利,实现了“一亩温室顶上百亩粮收成”的“美丽神话”。谈起收入,还嫌“吃不饱”的张飞说,“还想再承包几栋。”

相关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