logo

【治国理政新实践.江苏篇】南通以“文化强市”战略让城市软实力持续增强

【连网】文化引领凝聚改革发展正能量

2016年2月14日,南通88岁“磨刀老人”吴锦泉当选央视“2015感动中国人物”,成为颁奖晚会上年龄最大的获奖者。

除了吴锦泉之外,还有“中国好人”宋瑛、全国优秀人民警察顾瑛、火海救人的周江疆、“修车老人”胡汉生……自1986年以来,我市先后有600多位市民成为市文明新风典型,89人登上“中国好人”榜,20人被评为全国全省道德模范……群星闪耀江海大地,享誉全国的“精神文明南通现象”不断发扬光大。

普通人的美德善行形成“滚雪球效应”,多年来,南通大力推进精神文明建设工作,各行业大力弘扬文明新风:江海志愿者从成立之初的34人壮大到近70万人;送信沿途帮扶孤寡老人的“爱心邮路”从一条发展到600多条;支教群体从当初的33名教师发展到1000多名教师;以长江引航员姚泽炎等为代表的全国劳动模范达到106人。

广大干部群众因公民道德建设而凝心聚力、上下一心,树立起赶超的信心、迸发出争先的豪情。

全国文明城市是反映我国城市整体文明水平的综合性荣誉称号,是含金量最高的“金字招牌”。

去年我市蝉联“全国文明城市”,继2008年、2011年之后,第三次跻身光荣榜,我市代表在京受到习近平总书记的接见。

以文化铸魂聚心,用文化引领发展,用最新理论武装头脑,谱写中国梦“南通篇章”的新实践。

近年来,我市贯彻落实中央和省关于文化建设的一系列重大决策部署,以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加强思想文化建设,引领前进方向、凝聚奋斗力量、激发创造活力。

3000多场宣讲报告,10万多人次听讲,十八大以来,市委组建宣讲团,我市开展各类专题教育学习研讨会,在江海大地掀起了一轮又一轮理论学习热潮。以“江海大讲坛”为引领,近年来,全市建成各类讲坛学堂84个,形成一批宣讲“品牌”。

2015年8月29日,全市推动文化建设迈上新台阶工作会议提出文化建设“三强两高一前列”目标,强调要“传承和弘扬南通特色文化,努力彰显江海文化特色魅力”,为建设“强富美高”新南通、开创“两个率先”新局面提供强大精神动力和文化支撑。

文化事业彰显地方发展软实力

2016年2月12日,南通少儿图书馆举办了2015年度读者借阅排行榜暨“阅读之星”颁奖活动,来自新华侨幼儿园的王静娴小朋友获得第一名,她在2015年度全年阅读了379本图书。

南通图书馆新馆于去年10月正式开放,市少儿图书馆也同期对外开馆运行。据统计,截至去年12月31日,南通市图书馆(少儿图书馆)办证62443张,接待读者50余万人次,借书168840人次。

以打造城市“15分钟文化圈”和农村“十里文化圈”为目标,近年来,我市新一轮文化基础设施建设蒸蒸日上。市图书馆新馆、凤凰书城、范曾艺术馆、中华慈善博物馆、城市绿谷、文艺之家等一批市区文化基础设施项目先后建成投入使用或加快推进中。县(市)区重点文化设施项目纷纷上马,其中如皋市文化广场项目、启东市图书馆、通州文博中心等项目已建成并对外开放;另有一批项目正在建设中或即将动工。

一手抓基础文化设施建设不放松,一手在提升公共文化服务效能上狠下功夫。

近年来,市委市政府以保障群众基础文化权益为着力点,以文化服务为核心,努力构建覆盖城乡、实用高效的现代公共文化服务体系。据统计,“十二五”以来,全市财政文化支出50亿元,文化体育和娱乐业固定资产投入达145.13亿元。市、县(市)区、乡镇(街道)、村(社区)四级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基本建成。

目前,全市建有博物馆(纪念馆)2家、文化馆9家、图书馆10家,乡镇(街道)文化站97家,村级活动室1903家。万人拥有公共文化设施面积1210平方米,比“十一五”期末翻了一番。

在服务效能进一步提升的同时,公共文化服务品牌效应不断显现。以市公共文化服务展示月活动为龙头,“濠滨夏夜”“文化江海行”等群众文化活动品牌持续做强做精,并向基层和农村延伸,基层群众文化生活不断丰富。2015年,全市开展各类文化活动14287场,参与人数达472.4325万人次。其中,全市送戏2444场、送电影20226场、送书334773册、送展览625场、送培训113938人次。

历史文化名城对外展示新内涵。依托非遗项目的挖掘和传承保护,近年来,我市建成了非遗工坊等传承基地,通过对外展示交流加快“走出去”步伐,文化对外形象进一步提升。

在江海文化地域特色初步形成的同时,我市努力推动精品生产和文化人才队伍建设,文化艺术创作出新出彩,80多件作品获全国奖,120多件获省级奖,一批艺术家和文艺作品先后获得了“山花奖”“群星奖”等文艺最高奖项。2009年以来,我市33部作品获省“五个一工程”奖,2部作品摘取全国“五个一工程”大奖。汇集众多南通籍美术名家的“江海艺境”系列展览,在更为广阔的舞台上对外展示了南通作为国家历史文化名城的内涵和形象。

文化产业启动经济发展新引擎

截至2月底,由南通艺术剧院与苏州水墨同里文化产业有限公司共同合作打造的大型室内水乡情景演出《水墨同里?新珍珠塔传奇》,已在吴江同里演出500场,观看人数达9万人。

近年来,南通艺术剧院创作演出了《少年阿丹》《青春放飞》《月到中秋》《大青屋》《天堂的风铃》《母亲的守望》《周江疆》《又见桃花雨》等一批优秀话剧作品和《贞娘恨》《抓阄养父》《女儿湖》《董小宛与冒辟疆》等一批优秀越剧作品,荣获国家级、省级多个奖项。

随着人们精神需求的日益增长,提供精神产品和服务的文化产业成为新的经济增长极。2014年,我市实现文化产业增加值262.73亿元,占GDP比重为4.65%,年均增速达40%,全市文化产业认定单位达8074家。

文化产业是一个极大的产业集群和产业宝库,政策是文化产业发展的坚强后盾和助推器。

在去年文化产业政策调研等推动下,市财政从今年起每年统筹安排专项资金不少于5000万元,统筹扶持文化产业发展。

发展文化产业的重要载体是园区、基地,要做大做强文化产业发展的主体,要像抓经济项目、抓开发区发展一样抓文化产业集聚区建设。“十二五”以来,狼山文化产业集聚区和大生众创街区、通州区南通家纺设计产业集聚区、如皋文化创意产业园等重大文产项目有序推进,一批布局合理、特色鲜明、带动力和辐射力强的文化产业集聚区已初具规模。

目前,全市已形成两个国家级文化产业示范基地,5个省级文化产业示范园区(基地),37个市级文化产业示范园区(基地)组成的文化产业园区(基地)群。1895文创园和海安523文化产业园作为“国家文化产业示范基地”,发挥了重点园区、项目的示范引领作用。

项目既是拉动投资的有效载体,也是激活内生动力的重要抓手,所有目标的落脚点都在项目上。

我市每年推出约100个文化产业项目,今年的98个项目共完成投资47.98亿元。其中家纺业优势突出,版权保护有力地推动了家纺文化创意产业的发展,使实力雄厚的企业乐于聘用专业人员进行原创型研发。我市两大家纺市场--通州川姜镇志浩市场和海门三星镇叠石桥家纺市场,被世界知识产权组织作为世界首个家纺领域的版权保护调研项目。

为贯彻落实全市推动文化建设迈上新台阶工作会议精神,去年10月27日,市委宣传部会同市发改委、市文广新局等部门,共同排出了20个宣传思想文化重点工作项目、28个文化事业重点项目和39个文化产业重点项目。我市将进一步推动文化建设项目化、具体化、标准化,并与即将制定出台的文化"十三五"规划相结合,不断健全督查推进机制,把项目落实到责任主体,推动我市文化建设迈上新台阶。

南通网记者周权顾遐

相关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