logo

【治国理政新实践·江苏篇】苏州建成10家省级以上高新区

【连网】近日,省政府批复同意在我市相城区筹建江苏省相城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实行现行的省级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政策。自1994年经国务院批准设立苏州工业园区以来,我市形成了“4+6”的高新园区格局,即苏州工业园区、苏州高新区、昆山高新区、常熟高新区4家国家级高新区,张家港高新区、太仓高新区、汾湖高新区、吴江高新区、吴中高新区和相城高新区6家省级高新区。当前,苏州各高新区原始创新能力不断增强,创新资源与要素广泛集聚,已经成为我市产业科技创新、区域引领创新的主阵地,成为推进转型升级、建设创新型城市和苏南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的重要力量。

我市国家级高新区占全省四分之一

国家高新区以1988年中关村成为第一家国家高新区为标志,目前全国建成国家高新区146+1家(1为苏州工业园区,下同),我省拥有国家高新区15+1家,苏州现建成4家国家级高新区,占到全省的四分之一。

数据显示,2015年,我市国家级高新园区完成地区生产总值4151亿元、规模以上工业产值9058亿元、高新技术产业产值5515亿元,高新技术产业产值占规模以上工业产值比重达58.5%,高出全市15个百分点,全社会研发投入占GDP比重达3.3%,万人发明专利拥有量50件,科技进步贡献率达到61.5%。

市科技局高新技术发展及产业化处处长廖希明介绍,我市的高新区是打造苏南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核心区的主阵地,4家国家级高新区全部纳入苏南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9+1”整体框架中,以这4家高新园区为轴心,辐射33个分园,形成了181.14平方公里的苏南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空间布局规划。

同时,我市的高新园区成为创新型产业集群高端发展的先行区。比如,苏州工业园区实施生物医药、纳米技术应用、云计算等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计划,2015年这三大新兴产业分别实现产值380亿元、280亿元和280亿元,分别增长27%、37%和40%;苏州高新区形成了新一代信息技术、轨道交通、新能源、医疗器械、地理信息等五大特色新兴产业,其中医疗器械产业获批全国医疗器械创新型产业集群试点。

我市四成高新技术企业分布在各高新区

数据显示,截至目前,我市各级高新区累计拥有国家创新型试点企业5家、高新技术企业1427家,占全市高新技术企业总数的41%,高新技术企业数占规模以上工业企业数比重达59.3%,省民营科技企业超5000家,上市公司136家,享受研发费加计扣除企业数1439家,累计享受科技政策减免所得税超110亿元。

廖希明介绍,经过多年发展,我市各高新区已成为科技企业自主创新跨越提升的集聚区。目前,我市各高新区本土大中型工业企业研发机构基本实现全覆盖,建有研发机构的大中型工业企业有619家,累计拥有省级工程技术研发中心近200家、公共技术服务平台与重点实验室近180家。此外,科技交流合作不断拓展,与中科院、清华大学、北京大学等的合作全面开启。

与此同时,我市的各级高新区还成为“双创”策源地。苏州工业园区金鸡湖创业长廊、苏州高新区苏州创客峰汇、昆山高新区昆山两岸青年创业园、常熟高新区科创大厦众创空间集聚区等众创集聚区发展势头强劲,建有省级以上孵化器(创业园)超30家,各类科技创业载体面积576.8万平方米。4家国家高新区从业人员168.76万人、研发人员12.99万人、列入省级以上人才计划人才556人。通过加快推动科技服务平台横向拓展、向下延伸,实现国家级高新区一站式科技创新服务中心全覆盖,去年科技服务业实现总收入近100亿元。

各高新区对标找差还需“强健筋骨”

市科技局相关负责人表示,近年来,我市各高新区经济社会发展保持良好发展态势,渐渐步入深度调整期、平稳增长期和转型加速期,但存在的困难和问题也日趋明显。

比如,争先进位的后劲不强。虽然我市集聚了全省四分之一的国家高新区,但从科技部2015年最新高新区综合排名看,我市进入第一梯队(前10位)的只有苏州工业园区,排名第9,苏州高新区排名第21位,其他高新区的排名则更靠后(昆山高新区排名第51位)。同时,我市的高新区产业结构也面临战略性调整,科技创新驱动能力也有待进一步提升。

对此,该负责人表示,下一步推进我市高新区创新发展的主要内容包括:强化对标找差,争创争先进位新优势;强化协同推进,加快推进苏南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核心区建设;强化资源整合,积极打造具有全球影响力的产业科技创新高地;强化创新引领,全力打造自主创新新引擎;强化改革创新,不断优化创新创业环境。

按照《2016年苏州市打造苏南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核心区工作要点》,今年我市将加大高新园区建设推进力度,包括加快建设独墅湖科教创新区、苏州科技城、阳澄湖科技园、常熟国家大学科技园等创新核心区;加快汾湖高新区以升促建工作,力争年内升级为国家级高新区;加快吴江高新区、太仓高新区建设创新核心区,推动新建省级高新区编制完善相关发展规划,支持常熟虞山高新园积极申报筹建省级高新区等。同时,提高知识产权创造能力,深入推进苏州工业园区、苏州高新区、昆山市经济技术开发区国家知识产权示范园区建设,并强化高新园区创新绩效考核导向。

相关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