logo

【治国理政新实践·江苏篇】竹苑守望志愿服务:一老帮一老,距离不超一楼道

【连网】昨天上午8点多,青竹苑小区16幢前已经热闹开了:小区里的休闲椅上,都三三两两坐着居民,地方不够,居民们索性自己从家里搬了凳子,围坐在单元门前择菜、聊天,时不时,还有邻家的孩子凑上来喊一声“爷爷”“奶奶”。“整个小区,白天就要数这16幢最热闹了。”

一堆居民里,朱桂英和沈玉琴相对而坐,两个老姐妹的感情,周围的老人都知道。

   和子女同住一小区,但关键时候帮忙还是找“老邻舍”方便

“那次心脏病发作,幸亏有她,不然后果不堪设想。”今年79岁的沈玉琴,算是个半独居老人,老伴4年前走了,儿子虽住一个小区,但还隔了几幢,前年的一次心脏病复发,幸好有她的老阿姐朱桂英。

“凌晨一两点的时候吧,突然醒了,感觉整个人就不对了。”那个当下,沈玉琴慌了,压根没顾上打电话,而是跑下楼,喊隔壁乙单元的朱桂英“救命”。

“那时候睡着的,隐隐约约听到有人喊我名字,到窗口一看,不得了了。”第一时间,朱桂英冲出了家门,入秋的天气已有些转凉,她赤着脚从房间跑到了门口,查看沈玉琴的状况,又指挥着老伴给沈玉琴的儿子打电话,果断的处理下,沈玉琴很快被送进了医院。

沈玉琴说,自己有两个儿子一个女儿,都很孝顺,但她还是喜欢和这些“老邻舍”在一起。2014年,她和比小她10岁的朱桂英正式结成“对子”,一老帮一老。“其实,没有结对之前,她也一直帮衬我的,她对我们这一片都很热心。”

朱桂英是一个行事很利落的老人,有时候,还会带着沈玉琴一起参加社区的活动。刚刚过去的端午节,社区搞包粽子活动,姐妹俩一起参加了;和社区收垃圾的外乡人闲聊,得知对方爱吃粽子,但又不会裹,姐妹俩又自己去买了5公斤米还有其他一些材料,裹好了送给人家,没收一分钱。

所以,尽管如今晚上已经住进儿子家,白天还是会回到自己所住的16幢,和她的“老姊妹”一起,两人感觉总有说不完的话。

一老帮一老,距离不超一楼道

“这也是我们当初打造‘竹苑守望’志愿服务的初衷。”青竹苑社区党总支书记张建勋介绍,青竹苑目前有居民6000多人,多以拆迁安置户为主,而社区的老龄化程度也较高,超过了15%。

和许多商品房小区不同,这是一个安置小区,尽管每户人家拆迁后分得多套房产,子女与父母住一个小区,但分开住又形成常态,“青竹苑的地理位置也比较特殊,目前的3个区域,是一个狭长型地带,每个区域间隔还有一定距离。”所以,小区里的老人,还是会面临生活不便、照料不够、精神空虚等问题。“老年人,患各种慢性病的概率也高,万一碰上发病或者有个不适,志愿者就派上了用场。”

张建勋说,“竹苑守望”不仅仅是结对,还尽量把结对的距离,缩小在一个楼道里,即使不能楼上楼下,也不超过一个单元。

68岁的张国妹,是一名双目失明的独居老人。在家操持各种家务,难不倒她,但因为看不见,老人出门很少,顶多也就是扶着楼梯把手,到一楼单元门口的凳子上坐坐。自从和楼下的邻居孙菊妹结对后,老人的出行范围大了许多。“会带着她一起到菜场啊,或者周边超市转转。”前不久,区里组织残疾人体检,这一直也是张国妹的心愿,当她还在担心怎么去的时候,孙菊妹早已打算好,再叫上一个邻居,送张国妹一起去。

目前,小区正式结对的老人有35对。“下半年,我们还打算引入社会组织,参与到我们的志愿服务中,目前已经有3个社会组织和我们对接,我们也希望,能给老人提供更多的志愿服务,让他们的晚年生活更加丰富。”张建勋说。

相关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