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连网】
万吨顶管机“出洞”。 来源:苏州日报
□苏报融媒记者 肖辛
地下管线被称为城市“生命线”,如果管理不善,将对城市安全构成巨大的威胁。综合管廊便是科学理清城市“脉络”的公共隧道。
2015年4月,苏州成为全国首批10个地下综合管廊试点城市之一,试点建设期为三年。截至目前,被纳入试点建设范围的桑田岛、城北路、澄阳路、太湖新城启动区和太湖新城二期综合管廊五个项目已基本完成廊体建设,建设总里程约34公里。各种管线也已进入入廊阶段,目前,桑田岛、太湖新城启动区和城北路管廊内已有给水、电力、电信、热力等管线“安家落户”。
昨天,记者受邀走进神秘的“地下城”,听建设者、管理者细述城市“大动脉”的守护经。
来源:江苏卫视
破解建设难题
苏州管廊创“国内第一顶”
在地下深处,记者跟随施工人员从一个宽9.7米、高近5米的隧道口进入,这就是刚刚完成廊体施工的城北路地下综合管廊,将从金政街地下绵延8公里至江宇路。按照该管廊1∶1实体模型设置,全面完成管线入廊后,管廊中将能看到“别有洞天”的景象:电力、通信、给水、污水、有线电视、天然气、热力、军用、预留中水等9类管线将按照不同功能,在四个舱室内“安家落户”。容纳这些管线后,“隧道”内仍相当“宽敞”,小可通人,大可通车。“今后一旦哪条线路故障或有新管线需要敷设,不再需要对马路开膛破肚,只要工作人员直接入内操作就行。同时,有了管廊的保护,管线设施将免受野蛮施工的破坏和长年累月的侵蚀,延长了管线使用寿命,也降低了事故率。”苏州市地下管线管理所管理科副科长徐健介绍。
城北路管廊因为涉及到经过轨道交通、河道等复杂地段,此前施工难度很大。为了保证工程建设顺利进行,建设方反复开展专题研究,并组织专家论证施工方案,最终以明挖与顶管等多种方式相结合开展施工,值得一提的是,在元和塘段采用了长距离、大截面顶管施工技术,5.5米×9.1米的断面尺寸、233.6米的顶进长度,创造了国内现有同类型长距离大截面的矩形顶管之最。
记者从苏州市市容市政管理局了解到,试点工作开展期间,为了更好地推进地下综合管廊建设,苏州市成立了由市长担任组长的地下综合管廊工作领导小组,小组成员分别为市各部委办局、各区政府、各管线单位主要负责人,全市地下综合管廊建设、运营和监管工作,在领导小组的统一领导下统筹开展。所有项目实施过程中遇到的困难,被逐一列入相关部门研讨重点,共同分析技术方案,研究解决之策,有序推进目标计划的落实。
智慧管养模式
为试点管廊配颗智能“心脏”
每一个试点建设的综合管廊项目,都有一颗确保其安全运行的“心脏”。于2016年建成的苏州工业园区桑田岛综合管廊在五个试点项目中最早完工投用。在桑田岛综合管廊监控中心的综合管理平台上,每天有4名维护人员24小时密切关注着廊体和“生命管线”的运行状况。
苏州工业园区市政服务集团有限公司管廊维护人员介绍,综合管廊内设有监控系统、机电系统、消防系统等。其中,监控系统主要功能是视频监控、防入侵、应急通话调度和环境监测;消防系统可实现火灾自动报警、消防联动控制和气溶胶灭火等。机电系统则负责配电、照明、通风、排水。“大屏上闪动的彩色图标,分别显示着管廊内各种相关设施的实时运行情况。”维护人员介绍道。
而在管理平台的光线测温预警系统中,管廊内各个不同区域的温度都受到严格监控,如果温度超标,相应模块便从绿色变为红色,并发出警报,以便维护人员第一时间发现异常、消除隐患。
在管线维护人员定期入廊巡查,及时为管线查找问题、完成修复的同时,管廊维护单位一旦在日常监控过程中发现管线存在明显异常问题,也将启动联动机制,第一时间联系告知。
据了解,按照集中管理、统一运维的要求,苏州开展试点建设的各个管廊项目,均配建了监控中心,构建信息化、智能化运营管理平台,在传感层实现各类设备的物联互通、智慧传感,在数据层实现各类信息的高速传输、储存共享,实现管廊运营统一管理、管线运营实时监控。使各专业管线单位既能按照专业分工负责专业维护,又能服从统一调度管理。
制定“苏州规范”
有序推进综合管廊市区全覆盖
地下综合管廊在一些西方发达国家,已有近200年的建设历史,但在我国的大部分城市,仍然是个新鲜词。作为国务院启动的一项重大民生工程,在苏州,城市地下综合管廊从规划、建设、运营到维护,都以更为完善的制度建设来保障。
2017年4月苏州市政府公布了《苏州市地下管线管理办法》,该《办法》于6月1日起正式施行。《办法》对综合管廊的规划、建设、运营、管线入廊、有偿使用等方面都进行了规范。例如:在建设方面,规定了新建、扩建、改建城市道路时,应当根据专项规划同步建设综合管廊;要求已建设综合管廊的区域,除根据相关标准和技术规范无法纳入综合管廊或与外部用户连接的管线外,该区域内所有的地下管线应当按照专项规划要求进入综合管廊。在管理方面,明确本市设立综合管廊安全保护区,在保护区内从事八类可能危害综合管廊安全的行为,应当事先告知市政设施主管部门,并签订保护协议,落实保护措施等。
在管线入廊方面,我市通过调研借鉴国内其他城市的经验,同时结合苏州实际,制定了《苏州市城市地下综合管廊收费标准(试行)》,该《收费标准》已于今年10月1日试行。今后,管线入廊将按照有偿使用的模式缴纳入廊费和维护费,以更好地保证综合管廊的可持续和长效发展。
为确保管线应入尽入,充分发挥管廊综合效应,主管部门还制定了《苏州市综合管廊运营维护监管办法》和《关于加强苏州市区地下管线入廊建设管理的实施意见》,进一步保证了综合管廊安全、有序、高效运行。
地下综合管廊虽然埋于地下“看不见”,但其对民生的改善实实在在“摸得着”。不但能保障城市安全、完善城市功能、美化城市景观,而且能从提高供给质量出发,矫正长期以来城市规划建设中地上地下“轻重不均衡”,市政管线建设“各自为政、次序紊乱”等问题,使城市生命管线更好地适应城市发展需求的变化。
目前,我市高新区纵二路、吴江区软件园以及太湖新城天鹅荡路、济之街、竹山路的综合管廊也顺利投入建设。到2030年,我市市区规划建设约193公里综合管廊,届时,综合管廊将覆盖整个市区,成系统、成规模地服务于城市发展,助城市环境面貌迈上新台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