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连网】
左起周华绂、周华凯、周华瑞
国庆十周年亲属聚会合影,中间抱小孩者为陆淑珍
今天是周恩来总理诞辰120周年纪念日,扬州的周恩来亲属们早早聚在一起怀念“七叔”。
85岁的周华瑞、82岁的周华凯和79岁的周华绂,分别是周总理的嫡堂侄儿、侄女。与“七叔”为数不多的见面,是他们人生永远无法忘却的幸福时刻。昨天,记者在周华瑞家中采访了兄妹三人,并为他们在周总理出访归来的照片前合影留念。这张黑白照片已经挂了40年,总理始终在他们心中。
临别赠言“努力学习”
难忘北京天安门吊唁的场景
“周家是个大家庭,我的父亲周恩夔大排行四,周恩来大排行七,我们都叫他为七叔。”周华瑞告诉记者。
“1953年,当时我是淮北盐场人民教师,利用暑假前往北京省亲。那时,我祖父周嵩尧在政务院文史研究馆为馆员,哥哥周华章在北京饭店工作,侄儿国镇在北京上中学。在北京期间,我和华章、国镇一起见到了七叔七婶,他们仔细地问了我的工作和学习情况。离京回江苏的前一天下午,接到了七婶邓颖超的电话。她在电话中说,你七叔工作比较忙,要我打个电话给你,就不送你了,希望你回工作岗位后,努力学习,顺问你母亲和其他弟兄姊妹好。”周华瑞告诉记者,七叔七婶临走专门打电话为他送行,临别赠言“努力学习”激励了他一生,不管在什么情况下,都没有忘记。经过努力,1955年,他加入了中国共产党,后调回扬州市工作。不管工作多忙,始终不忘记努力学习,先后被评为中国红十字会模范志愿工作者、江苏省关心下一代先进工作者和扬州市市级机关优秀共产党员。
“1976年1月8日,七叔逝世。我的母亲陆淑珍带着扬州的子孙代表一起赶赴北京。1月12日中午,七婶用她的车把我们一起接到西花厅,在京的和外地赶来的亲属都集中在那里。60多人随后改乘大客车,来到天安门广场。”周华瑞告诉记者,整个广场人山人海,人们都静静地等候在那儿。他们到了广场后,下车列队前往吊唁大厅。“吊唁大厅里放满了花圈,我们臂戴黑纱,胸佩白花,我的小孩周刘兵哭得特别伤心,摄像机对他摄了好长时间。”
保存40多年亲笔信
鼓励家人“人生赖奋斗而存”
周华绂是周嵩尧唯一的孙女,被视为掌上明珠。他到北京文史馆工作时,就和周总理讲,要将她带在身边。由于其年龄尚小,总理婉拒了。1960年7月,周华绂和七嫂刘宝兰等一起到了北京,七叔七婶会见了他们。79岁的周华绂至今清晰地记得58年前西花厅的那个夏日:
七叔问我:“你是不是六伯父经常提到的那个孙女啊?”
我答:“对,对!”
七叔说:“每个亲属来,我都要给他上一堂政治课。首先问一下,你家庭出身是什么?”
我答:“破落地主。”
七叔问:“为什么要加‘破落’两个字?地主就是地主,出身不由己,道路可选择嘛!”
接着,又关心我上学的情况。问道:“你们在学校劳动课干些什么啊?”
我说:“种菜、种慈姑、干农活。”
七叔问:“慈姑怎么种啊?”
我答:“将苗子摘下来,插到土里。”
七叔说:“噢!原来慈姑是这样种的。”
后来,又谈到我未来工作志愿。我说:“打算做个教师。”
七婶当时举起双手说:“我双手赞成,做老师好!”
七叔、七婶对我的关心和教育,我牢牢记在心中,并成为我奋斗的动力。
“我的祖父、父亲和母亲受七叔的影响也是很大的。”周华绂说,1946年,父母前往南京梅园新村见到了七叔。返扬州时,七叔写了一封信,内容主要是“人生赖奋斗而存”。“劝导我父母走生产之途。这封信由我母亲负责保管,七叔逝世后不久,我们把它捐赠给了国家档案馆。”
国庆十周年亲属聚会
母亲巧答周总理三个问题
82岁的周华凯虽然未亲见七叔,母亲陆淑珍却常对他讲起国庆十周年西花厅聚会的往事。他回忆说:
聚会刚开始时,周恩来首先向陶华提了三个问题,都是与老百姓生活密切相关的。第一个问题是粮食究竟够吃不够吃?第二个问题是猪肉为什么紧张?第三个问题是鸡蛋为什么这么少?陶华摇摇头,未能作答。
周恩来见陶华答不出,就转过身来问我母亲:“老嫂子,你说说看呢?”
我母亲不紧不忙地答道:“一、现在的粮食是计划粮,计划粮就要计划着吃,不按计划吃,当然就不够吃了;二、至于猪肉为什么紧张,由于过去农民家家户户养猪,自己吃不了,卖给城市人吃。现在国家集体养猪,除了城里的人要肉吃,农民也向国家要肉吃,所以猪肉就紧张了。三、过去农民都是把攒下来的鸡蛋拿到城里来,换食盐、火柴等日常生活用品。现在农民的生活好了,鸡蛋留着自己吃了,大部分鸡蛋不进城了。”周恩来听着,不时满意地点点头。
饭后,周恩来高兴地提议说:“难得这么多人聚会,拍照留个纪念吧。”随即安排大家就位,他指着我母亲说:“老嫂子,你站在中间(中间抱小孩者);我站在这边(右边);小超,你就站在那一边(左边)。”
摄影师的快门一按,留下了这张珍贵的照片。
扬州发布记者 姜涛
编辑 于彬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