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世纪60年代的雷锋车)
【连网】 (记者 黄威 通讯员 周承君 李绪斌)一辆雷锋车,承载了一座城向上向善的精神追求。几代雷锋车手,谱写了一曲曲新时代的雷锋之歌。从1963年开始,5代雷锋车手500多人,生生不息、代代相传,用他们的精神,感染了无数人。在半个多世纪的坚守与传承中,变的是人、是车、是服务的方式,而不变的是“宁愿自己千般苦,不让旅客一时难”的诺言。
雷锋车与旅客的情缘 三天三夜也说不完
王艾霞,第二代雷锋车手,虽然已经退休十几年,但提起雷锋车,依然激情澎湃。
“我是上世纪70年代的雷锋车手,那个时候拉的是吱呀作响的平板车,从老火车站到老汽车站,虽然只有500多米,但是拉着满满一车的行李,尤其是中间要经过一道桥,上坡下坡还是蛮吃力的。”王艾霞说,那个时候不仅帮旅客拉行李,因为通讯和交通不便,还经常送一些老弱病残的旅客回家。“一个老太太带着年幼的孩子,拎着大包小包的行李来看女儿,那时候没有电话,也没有出租车,下车后急得团团转,你说遇上这种情况我们能不送吗?”
(平板车时代的雷锋车手)
王艾霞印象最深的是春运。那个时候,火车站的车不多,平时2趟,春运时候4趟,最后一班车夜里11点多才到站,雷锋车到火车站把需要转车的旅客接到汽车站,很多人要等第二天的车,周边也没有旅社,晚上就留宿在汽车站。“我们需要把这些旅客的吃住安排好,我经常给这些旅客打洗脚水呢!我们那时候真的是披星戴月服务旅客,从来也没觉得苦。”王艾霞说着说着笑了起来。
李慧,第五代雷锋车手,是一位80后。说起2002年第一次跟着师父骑着脚踏三轮车去火车站广场接旅客,她说,那时候很不好意思,就怕人指指点点,到后来习惯之后就变得很坦然———为旅客服务有什么丢人的?十几年下来,帮助过的旅客数不胜数,她觉得作为一名雷锋车手,越来越光荣。
(三轮车时代的雷锋车手)
“有一次,我拉了一个海员,刚到车站,突然发现他面色苍白、汗如雨下、站立不稳,赶紧打了120,我们陪着一起去了医院,医生一检查,说是心脏病突发,幸好送医及时,经过抢救脱离了危险。我们在医院陪护,一直到他的家属从外地赶来。过了几个月,这位旅客特地到车站给我们送来了锦旗。”
“还有一次,一个患有老年痴呆的浙江老人,坐错了车来到连云港,我们发现后把老人照顾好,经过多方打听联系上了老人的亲属,最后我们给老人买了票将她平安送上了回家的班车。家属到车站接到老人后,特地给我们打来电话报平安、表达感激之情。”
原新浦汽车总站宣传科科长周承君是最熟悉“雷锋车”组的人之一。他报道和整理的“雷锋车”材料超过100万字。“雷锋车手们做过的好事、和旅客的情缘,真的是三天三夜也讲不完。”周承君说。
曾担任连云港日报社摄影部主任的李绪斌是“雷锋车”的忠实见证者和记录者。他追踪报道“雷锋车”几十年,用几千张照片记录下了雷锋车手服务百姓的感人瞬间。“退休之后,我还经常来车站拍雷锋车,每一次来都感觉很亲切,每一次来都能从雷锋车手身上感受到爱心、善心。我是共和国的同龄人,如果身体允许,我会一直坚持拍雷锋车。”李绪斌说。
人变了,车变了,服务方式变了,不变的是初心和诺言
“宁愿自己千般苦,不让旅客一时难”,这一句诺言,从1963年雷锋车诞生之初,就牢牢刻在了雷锋车手们的心中。50多年过去了,人变了、车变了、服务方式变了,这一句诺言却一直没有变。
王平,作为连云港市交控集团新浦汽车总站现任站长,他说当雷锋车薪火相传到他们这一代车站人手中时,走过55年风雨的雷锋车,也迎来了高质发展的新时代。随着时代的进步,雷锋车手们所使用的车辆在不断地变化,尤其是改革开放之后,变化尤其大。最早的雷锋车是木制的平板车,后来变成脚踏三轮车,有一段时间还用过三轮摩托车,现在是电动的旅游观光车,雷锋车手一开始只要有力气就行,现在必须要取得相应的驾驶证,旅客们乘坐起来更加舒适安全。雷锋车手也在不断地更新换代,第一代、第二代的雷锋车手们已经退休,如今已经传承到第五代,是一些80后、90后的年轻人在挑大梁。旅客也在发生变化,原来都是大包小包的行李,现在行李越来越少。雷锋车的服务方式也发生了深刻的变化,内涵和外延都得到了提升,拓展到了车站服务的方方面面,以最大限度满足旅客需求为导向,车站的服务设施在不断升级,自助售票、亲情母婴室、人脸识别,旅客的出行越来越舒适便捷。
(电动车时代的雷锋车)
新建的连云港火车站开通在即,雷锋车如何适应新的形势,王平也有自己的思考。他说,目前计划在火车站出站口设立雷锋车服务站,为旅客提供交通咨询、旅游指引、休息、汽车租赁等方面的服务,强化服务主动性,提升服务能力。
“不管内部环境和外部环境如何变化,‘宁愿自己千般苦,不让旅客一时难’这一句诺言,我们会永远坚守。”王平说。
雷锋车雕像在城市中心 雷锋车精神在市民内心
在连云港繁华的市中心,雷锋车的雕塑特别引人注目,这座雕塑的费用全部来自社会各界自发捐款。
1997年,连云港市委、市政府发出向“雷锋车”组学习的号召。一位市民写信给市有关部门,呼吁要把“雷锋车”组的形象作为城市雕塑。2008年6月,占地800平方米、高12.6米的“雷锋车”城市雕塑在华联广场落成。“雷锋车”已经成为连云港市的城市名片。
雷锋车雕像竖立在城市中心,雷锋车精神早已融入了市民内心。
50多年来,雷锋车免费运送了几十万旅客,行程可绕地球4圈。因为这一份坚守,“雷锋车”被中国雷锋精神研究会授予“中国第一雷锋车”称号,“雷锋车”组先后被授予“全国学雷锋先进示范岗”“全国巾帼文明岗”“全国青年文明号”。目前,“雷锋车”组已经获得了省级以上荣誉120多个,成为精神文明建设进程中一面高扬的鲜艳旗帜。
在连云港这座城市,雷锋车精神在各行各业、社会各界都得到了传承和发扬。“与雷锋车同行”志愿服务活动,已经成为连云港传承雷锋车精神的重要载体,旨在加快推进学雷锋志愿服务活动项目化、常态化、制度化建设。每年都有几十万的志愿者,走进社区、乡村、企业、街头,开展各种类型的志愿服务活动,建立了一个又一个“与雷锋车同行志愿服务站”和“学雷锋活动示范点”。
(新一代雷锋车手)
在雷锋车精神的感召下,连云港人争做雷锋、争当好人,向雷锋车看齐,已经成为这座城市的精神标杆。
作为新时代全国学雷锋活动的“共享品牌”,雷锋车精神早已走向了全国。雷锋团、抚顺“雷锋纪念馆”、雷锋家乡湖南望城等,都与“雷锋车”组保持着密切的联系。在连云港“雷锋车”组的示范带动下,目前全国各地的“雷锋车”已增至5000多辆,全国各地越来越多的群众志愿成为各行各业的“雷锋车手”,主动参与到无私奉献的志愿服务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