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连网】□ 邵沛源 李绘 曹波 侯月华
人才是产业发展的核心资源,人才兴则产业兴,人才强则产业强。区域魅力与日俱增的海州,面向产业发展,找准需求、完善政策、搭建载体,不断提升人才发展的良好生态环境,激发人才创新创业活力,实现人才与产业同频共振、融合发展。
创新工作机制“揽才”
“我们将紧扣人才培养和成果转化两条线,与当地园区的建设发展相互渗透,通过项目渗透、人才渗透,寻求共赢机制。”近日,南京工业大学国家大学科技园管理办公室、技术转移中心主任阮锦强在考察海州工业园区的基本建设情况及特色产业科技创新情况后表示肯定。这已是近一个月来南京工业大学与海州区的多次互访活动。目前,双方已达成初步合作意向,拟在检验检测、产品追溯、土壤改良等方面进行合作。
今年来,海州区立足“高质发展、后发先至”和“三区两城”建设,高度重视与高校院所的合作,促成企业与高校合作项目30余项,新建校企联盟20余家,校地合作在提升区域科技创新能力,转化优秀科技成果等方面发挥重要作用。
这是海州区拓宽引才渠道的一个缩影。今年来,该区通过以赛引才、以才引才、合作引才等形式,先后举办了海州区首届创新创业大赛、“农业科技发展论坛”、“科技副总进企业”等高层次人才海州对接活动,吸引高层次人才创新创业,鼓励优秀创新创业人才和团队等带技术、带成果、带项目到海州创业。截至目前,已累计引进硕士以上高层次人才142人,争取市级以上人才项目资助资金达322.5万元;组织企业参加在浙江、山东等地举办的精英人才对接峰会、合作恳谈会、高层次人才招聘会等活动,累计引进急需紧缺人才150余人。
搭建孵化平台“育才”
日前,“创赢海州”创新创业孵化器项目正式启动。该项目在孵化基地建设工作领导小组的指导下开展运营管理工作,实绩明显的优秀人才,还被选拔进入园区重点岗位,促进科技型企业成果转化,加速高新技术产业化。
位于海州开发区昊海大厦的孵化基地为首个区级政府主导型创新创业孵化平台,一期建筑面积约3000平方米,功能设施和配套服务齐全,有专门的运营机构,为人才创新创业搭建了优质的平台。
今年来,海州区不断整合现有资源,打造一批具有自身特色的创新创业平台。建有浦南镇大维度农业主题开放式众创空间、海州街道古城众创中心、新东街道创梦孵化园等9家市级以上众创空间,孵化总面积达2.6万平方米,服务创新创业人员700余人,入驻团队和企业100余家,为各类人才创新创业提供了优质的发展空间。
值得一提的是,为从根本上解决农村发展后备人才缺乏、源动力不足问题,海州区从2016年起,跟踪培养农村创业能人,重点打造“双高双带”型创业能人帮扶团队。今年,还开展大学生回本村任职工作,加大对本土人才回乡任职、创新创业的扶持力度,助推乡土人才创新创业。在今年的回本村任职大学生创业实训活动中,已有34名大学生在村创业。项目主要集中在种植、养殖、加工、电商等行业,或以家庭农场、合作社等形式进行规模养殖,发展特色农业;或通过“线上+线下”销售模式扩大销路,念好致富真经。截至目前,有的豆丹养殖项目预计利润40万元,有的电商销售实现月收入1万余元,有的项目已经带动20余人就业。
此外,海州区还建成了首个“院士工作站”———徐红星院士工作站。通过工作站进一步将国内外高校顶尖的技术引进海州,推动区内企业转型升级,同时也提升了海州的品牌效应,集聚国内外更多的高层次人才汇聚海州,形成推进海州发展的“人才智库”。
优质创业环境“留才”
日前,在海州区人才创业融资对接洽谈会上,有合作需求的13家科技型企业、34名回本村任职大学生创业人才与17家金融及创投机构负责人济济一堂,畅谈合作事宜。经过现场路演、产品推介、咨询答疑、对接洽谈等多个环节,现场达成合作意向16项,意向融资金额达1300万元。这是该区优化创新创业环境的一个侧面。
近年来,海州区以创新体制机制改革、优化创新创业环境、促进创新资源和金融资源有效对接为目标,不断搭建平台,先后推出了“微贷宝”“人才贷”“苏科贷”等专项创业贷款,先后为各类创业人才争取金融扶持6亿元,极大地解决创业人才融资难问题,助推人才创业更好更快发展。
人才的去留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发展空间、文化认同、人居环境等外部因素,优质的发展环境对人才流向起着重要的作用。海州区在人才环境打造方面,立足以人为本,想人才之所想,急人才之所急,注重发挥政府主导作用,在人才政策制定方面,更加突出“实用性”和“导向性”,制定了区内首个系统性、综合性的“人才新政”———《海州区激发人才创新创业活力的实施意见》,主要聚焦人才发展关注的引进政策、创业扶持、干事创业平台建设、保障机制、使用激励等5个方面,激发人才创新创业活力。同时,还建立人才荣誉制度,制定《海州区专利资助及奖励办法(试行)》《关于进一步扶持工业经济发展的实施意见》等具有自身特点的人才政策,在企业招工、住房、就学、就医等方面对为企业作出特殊贡献的专业技术人才给予激励政策,以促进海州产业和产品创新发展,形成了立体化的人才政策体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