logo

【新时代 新作为 新篇章】水域水质环境改善 4.5斤“娃娃鱼”现身连云港善后河

【连网】 (记者 梁洪胜 通讯员 时明生)3月18日10时,连云港灌云县同兴镇济永村村民孙同友在善后河济永村段附近捕虾时,意外捉到一条4.5斤重、50厘米长的“怪鱼”,立刻报了警,民警和野生动物保护专家闻讯赶来一看,这不是“娃娃鱼”吗? 

TIM截图20190319104041

一网下去捉了条“怪鱼”

孙同友今年63岁,就住在善后河边,家里有个一亩多的小水塘,平时他和妻子会在善后河里投几张小网,捕点小龙虾放进自家的小水塘里养殖。

3月18日10时,孙同友与妻子来到了河边查看投放了一夜的小网有什么“收获”,没想到竟捉住了一条大鱼。这条大鱼拼命跳跃,网子被扯得乱晃,孙同友赶紧收网上岸。他刚把网子打开,一条“怪鱼”猛得蹦了出来。

TIM截图20190319104026

“哎哟,这是个啥?”孙同友吃了一惊,再仔细一看,这条“怪鱼”头部扁平,嘴呈半圆形,尾似鲶鱼,浑身暗褐色但很光滑,长了4只胖乎乎的脚,前脚4个趾头,后脚是5个趾头。

孙同友找来工具粗略测量了一下,发现这真是个大家伙,它长约50厘米,重约4.5斤。

“这个家伙太有劲了,不停翻腾,我只好把它放进了准备盛龙虾的塑料水箱。”

怪鱼竟发出“婴儿啼”

当天,记者赶到了善后河济永村段,现场已经围了不少人。

孙同友告诉记者:“我和媳妇都不认识这条怪鱼,就喊来村民辨认,但还是没人认出来这是个啥。”

由于“怪鱼”在箱子里不停翻动,孙同友便把放它的水箱置于偏僻处。突然,水箱里传来一阵声音,把所有人都惊住了。

“像不像孩子哭?”村民的一句话提醒了大家,可当人们围上去看时,“怪鱼”或许是受到惊扰,又“住嘴”了。

“这是不是电视上说的‘娃娃鱼’啊!”被村民一启发,孙同友说出了自己的想法,

他立即打电话给女儿。女儿闻讯回到家中上网查图片比对,初步确定是“娃娃鱼”。

“这还了得?这可是国家保护动物,赶紧报警。”孙同友说。

TIM截图20190319104057

民警和野生动物保护专家很快赶到了现场。专家现场辨认后确定,孙同友捕到的确实是“娃娃鱼”(又称大鲵)。专家立刻向上级管理部门汇报,决定就地选择合适水域将其放生。

当天,孙同友和民警小心翼翼地将这只“娃娃鱼”放生在平静的善后河中。

专家:大鲵出现说明水域水质好

当天下午,记者联系了连云港市野生动物保护专家王先生。据他介绍,大鲵是世界上珍贵的两栖动物,主要分布在我国的长江流域及黄河、珠江中下游的支流中。大鲵喜欢生长在深潭、山间溪流、水质优良僻静的河边等区域,其对生存环境要求非常苛刻,它们只可能在良好的生态环境生存,野外种群数量很少,是国家二级保护动物。

TIM截图20190319103959

(大鲵被放归善后河)

“我们后来了解过,附近并无人工养殖大鲵的场所,外人放生的可能性也不大,所以孙同友发现的这条大鲵究竟来自何处较难判断。不过挑剔的大鲵能在这里现身,说明善后河相关水域水质优良,所以就进放生是正确的选择。”王先生说。

相关资料显示,野生大鲵从幼苗到性成熟需要6年或更久。一般来说,大鲵在9月下旬产卵,孵化期45天左右,因秋季温差大,所以孵化率低。所以6年熟的大鲵一次能产1000~2000颗卵,但最后的孵化率却只有30%。

相关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