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连网】□ 王文 张开虎 张素雅 文/图
一把镊子,一支焊枪,一根根金丝在工艺美术大师陈令勇的手中上下翻飞、辗转腾挪,逐渐从一个个局部的小部件,组合成一只美丽的金凤凰。昨日,在连云港东海水晶文化创意产业园东海御承阁花丝镶嵌有限公司厂区内,陈令勇正在专注地使用花丝镶嵌手艺创作作品。
“东海水晶资源独特,适宜丰富产品种类。”创作间隙中,陈令勇接受笔者采访,张口就夸:“这里环境优美,园区服务周到,适合创业。再说,能回到家乡发展也是我多年来的梦想。”
甘于枯燥和辛苦
北上学习宫廷技艺
花丝镶嵌又称细金工艺,起源于春秋战国时期,就是将金、银、铜拉成丝,运用各种技法制成首饰、器物等装饰品,是“燕京八绝”之一。这门手工艺传承久远,在古代主要用于皇家饰品的制作,新中国成立后逐渐走进寻常百姓家,2018年被列入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1993年,17岁的陈令勇从东海远赴北京东方艺珍花丝镶嵌厂打工。刚一上班,师傅就给他一把锉子、一根铜棍,让他在铜棍上锉出圆形、正方形、多边形等图案,一锉就是3个月。日复一日的单调工作,让年轻的小伙儿初时感到十分枯燥,不过他还是努力安下心,随着图案锉得越来越齐整,性子也越磨越稳了。随后是学焊接、镶嵌等活计,常常一不小心就被又尖又细的镶嵌工具伤到手,扎得手指头都是小窟窿眼儿。
“这是个高大上的手工活,如果心静不下来,是学不好的。”跟着陈令勇学习、从事花丝镶嵌已7年之久的张逸军说,“学焊接时,铜丝只有牙签粗细,要焊在巴掌大的铜板上,而且焊一根不难,难得是每一根都要紧挨着但又不能‘糊’在一起。”陈令勇就在这枯燥的工作中咬牙坚持了3年,才从学徒变成学艺。“来学艺的人不少,但是最终能呆下来的却不到十分之一。”
学习花丝镶嵌不仅枯燥,而且过程也很辛苦。镶嵌用的工具又尖又细,这样才能捉住纤细的金钩,但也伴随着危险。有一次,陈令勇将一枚小钻石镶嵌到戒指上时,手上用力猛了点,工具一打滑直接插进了指甲根部,鲜血直流。至今,他手指上还留着一块疤。
但这没吓住陈令勇,他不怕苦,怕的是没机会学习。“我们这种工厂分工很明确,各司其职,可能花丝工就只拉丝,镶嵌工就干一辈子镶嵌,但我是厂里最不安分的那个。”陈令勇不仅想学习花丝和镶嵌的技艺,他还想知道不同金属有哪些不同的特性,宝石由哪些元素组成,怎么调整黄金和其他金属的比例来制作彩金,他把自己扔进了一个知识大染缸,什么都想涉猎什么都想学。除了跑北京图书馆去看书,他一有机会就去看老师傅干活,白天看、晚上练,遇到难题再去找老师傅请教。
历经26年钻研
称冠“北京大工匠”
就这样,日复一日,年复一年。历经26年的磨练和钻研,陈令勇一直专注于花丝镶嵌工艺的学习钻研之中,结合现代美学和贵重金属材料,设计并制作出了大批金银首饰优秀作品,让宫廷工艺获得新的生命,其创作的“金牡丹套件”“18K金福寿如意”“花丝手包”等,分别获得2015北京(国际)工艺美术博览会金奖、2016年“金凤凰”创新设计优秀奖、2016年工美杯金奖。
在工厂里,陈令勇成为技术总监;在北京,他成为工艺美术大师。但他依然愿意在工作台前琢磨怎么才能做出更精美的花丝镶嵌首饰和工艺品。他认为,只有不断地练习才能让技艺保持较高水准。就拿钻石镶嵌来说,以前都是用胶粘,但用胶粘会影响钻石的透光,陈令勇就苦练技艺,借助40倍显微镜,将小钻平整镶嵌的同时,还能在一毫米57个面的钻石周围做出四个更小的“爪”,来牢牢包住钻石。
去年4月,陈令勇在首届“北京大工匠”挑战赛中,利用主办方提供的材料进行独特的设计,用直径不足2毫米的银丝进行现场制作,而且每根银丝都拧成了麻花状,并用拧成麻花状的细银丝勾勒出了花心、花蕊、花瓣等层次,同时在花心里还镶嵌了10余颗宝石。最后,陈令勇凭借自己过硬的拉花镶嵌技艺赢得了大赛第一名。
为传承“老手艺”
决定返乡创业
“我要让这门古老传统的宫廷技艺,能够在我们这代更好地守护与传承。”放下手中活,陈令勇语气深长地说,“这样,才不愧于我26年的坚守。”
“5年前,陈总就和我说想回家发展。一方面利用本地水晶资源来丰富产品体系,一方面带动家乡人来传承这门技艺。”现负责公司生产管理的郭有波说,“通过花丝镶嵌与水晶完美结合,打造出独具匠心的水晶产品,让东海水晶发出耀眼世界的光芒。”
这也是陈令勇梦寐以求的。走进生产车间,笔者看到技师们利用显微镜激光枪在一丝不苟地焊接“金凤有福”“六字真言”吊坠。“这是关键步骤,不能留下焊痕。一个小时也就能做两个。”郭有波介绍,在他身后的操作台上,有的技师在用木块敲打一块金器整形,还有的用火烤补沙眼,忙碌的景象随处可见。
“你看,这就是嵌花丝,直径才0.05毫米。而一根头发直径是0.08毫米左右,比头发丝还细。我们就要靠一把镊子,把这么细的金丝掐成各式花卉图案,再利用金属的延展性和水晶的硬度,把水晶镶嵌在金丝上,用激光焊接方法做到整件首饰无焊痕。我们还能在真金白银上錾刻真草隶篆。”行走在车间,陈令勇说,“这就是我的梦想,我要为家乡水晶产业的发展贡献自己的力量。”
蜻蜓造型的簪子,三层花瓣的胸针,小巧的耳坠,镂空的葫芦……每件作品都异常精美。“我们刚接触时,也觉得眼前一亮。”东海县科教创业园区负责招商的副主任柳亚元说,“用花丝镶嵌的工艺,把各种不同颜色的水晶包裹其中。在阳光的照耀下,金丝闪烁,晶光璀璨,无与伦比的美丽。”
2018年初,东海县委、县政府和陈令勇就返乡创业进行洽谈。当年6月,陈令勇带领团队从北京回到东海科教创业园区。“说真的,这几年家乡发展的步伐很快,特别是水晶产业更为突出。你看,这里的创业环境非常浓厚,县委、县政府还帮助我和企业员工解决了孩子入学问题。”谈起回乡创业,陈令勇一脸骄傲,“现在企业有员工50多人,全部是东海人;二楼正在举办花丝镶嵌与水晶结合培训班,还有50多名家乡人在学习。我相信不久的将来,东海人会创造出更多花丝镶嵌水晶产品,走向全国大市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