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连网】 □ 张晨晨
“同志们,让我们秉持雷锋车组‘宁愿自己千般苦,不让旅客一时难’的职业奉献精神,立足岗位,不断奋斗,为港城的平安幸福做出自己的贡献!”近日,连云港市公安局边防支队开发区大队组织民警来到当地“雷锋车”组群雕前,为群雕擦拭浮尘,感受“雷锋车”组先进事迹,增加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意识。
(雷锋车群雕)
从一条木扁担、一辆木板车,演变为铁板车、人力三轮车、电动车,到现在的旅游观光车……改革开放41年,雷锋精神并没有随时光的流逝而黯淡,相反,却在岁月的洗练中显得愈发明亮、璀璨。连云港的“雷锋车”,用半个多世纪的坚守,赢得了“中国第一‘雷锋车’”的美誉。进入高铁时代,飘扬了56年的“雷锋车”旗帜仍鲜艳。
(第一代平板车雷锋车)
1963年,毛主席发出“向雷锋同志学习”的号召后,连云港市新浦汽车总站长途服务组的女职工们积极响应,立足岗位学雷锋,利用工余和业余时间,免费为往返火车站与汽车站的老弱病残孕服务,并帮助解决各类问题。现年79岁的朱秋霞,是第一代“雷锋车”车手,见证了“雷锋车”半个世纪的辙痕:“我是1962年调到车站工作的。毛主席号召学雷锋,我们怎么学?就帮助过往的旅客吧!1963年3月,我们开始用3根小扁担,帮助行李包多的、带小孩的、年老体弱的旅客。后来站里给我们买了平板车,上世纪80年代开始用三轮车,车子不同,名字也变过几次,但大家还是喊它‘雷锋车’。”56年间,共有500多位服务员拉过“雷锋车”,行程22万公里,免费运送旅客近32万人次、行包28万余件。
(脚蹬式三轮雷锋车)
“没有‘雷锋车’,就没有俺老王这一家。”说起“雷锋车”对他的帮助,65岁的山东汉子王廷记老泪纵横。老王是山东莒南县王家炕村农民,1996年3月的一天,他失魂落魄地蜷缩在新浦汽车站候车,长途组的郝芳萍等几位服务员关切地上前询问。原来,王廷记家境贫困,身体不好,妻子离他而去,撇下两个四五岁的孩子。“家里又没老人,俺下地都要一手抱着一个娃,这日子还咋过?”留下遗书后,王廷记精神恍惚地来到新浦汽车车站。郝芳萍等服务员给老王端来热腾腾的饭菜,耐心地劝导他;车站用困难旅客救助基金捐助老王500元钱,并通知王家炕的村干部接他回村。在长途组和汽车总站的帮助下,老王鼓起了生活的勇气。如今,他的两个孩子都有了工作,家里还盖了新房。
1990年2月14日早晨,乍暖还寒。新浦汽车站6号门前候车长椅上,来自涟水农村的孕妇王秋荣疼得冷汗直流,丈夫陆庆伍在旁边手足无措。滕士花、朱芬等几位服务员,用“雷锋车”把孕妇送去医院,像亲姊妹一样跑前跑后。当天中午,一个健康的男婴呱呱坠地。王秋荣眼含泪花说:“大姐,你们给起个名吧!”守在旁边的“雷锋车”车手盖莉慧说:“就叫路平吧,陆路平,一路平安。”孩子的奶奶从涟水老家赶来,为了表达感激之情,又为路平起了个乳名叫“车站”。
(新式电动雷锋车)
“雷锋车”在连云港人心中有着很重的分量———1999年1月5日,“雷锋车”车手郝芳萍在上班途中被摩托车撞倒,脾脏破裂、左小腿骨折,生命垂危。这个消息惊动了连云港全城:满满一车的消防支队官兵赶到医院献血,相识和不相识的人都排队前来看望,病房成了“花的海洋”。康复后的郝芳萍,得知这一切后非常激动:“如果不是亲身经历,真没想到‘雷锋车’在港城人心中有这么重的分量!”
2004年,连云港市政府决定,在市中心树立“雷锋车”组城雕。消息传出,部队、机关、学校等社会各界纷纷自发捐款。扬州江都农民肖士信捐款41元,他说,当年是“雷锋车”手在他钱包丢了之后给他买了一张价值41元的车票;盐城射阳下岗职工耿更捐了1000元,他在汇款单上附言:“捐给‘雷锋车’城雕,愿雷锋精神代代相传。”
(雷锋车手在集体宣誓,提升服务旅客水平)
如今,“雷锋车”组根据社会的发展趋势,在保留传统服务项目的同时,不断探索新的服务方式和服务内容,将工作重点放在提升旅客候车舒适度及扩大社会影响力方面,并与社会各界的志愿服务团体合作,广泛开展志愿服务活动,继续提升“雷锋车”的影响力和美誉度。而榜样的带头,也带动了“雷锋公交”“雷锋的士”“雷锋车”公交快捷线等先进典型的不断涌现。
历经半个多世纪坚守,雷锋车手们用全心全意、始终如一的服务,铸就了“宁愿自己千般苦,不让旅客一时难”的承诺,锤炼出与时俱进、感人至深的“雷锋车精神”,成为持续高扬在全国学雷锋进程中一面鲜艳的旗帜,带动了整个城市的精神文明建设。
雷锋车,犹如拨亮一盏灯,照亮一座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