logo

改善农民住房条件 推动农村集中居住 灌南加快推进新型社区建设

【连网】(通讯员 李敏 孙步喜)“听说房子都有专业人员设计、施工,我看过排房效果图了,漂亮又结实,自己盖房子肯定没这个样式好看。而且那边位置好,听说新社区还会配套卫生室、幼儿园……生活方便,我们现在都盼着能早点搬进新家!”日前,灌南县新集镇徐老庄村村民徐武生笑着对笔者说道。

据了解,徐老庄村新型农村社区项目建设涉及徐老庄全村和大元村、唐庄村、菊花村局部农民居住点,计划拆迁自然村组9个,涉及681户,是灌南最大的一个农民集中居住项目,土地整治规模达6206亩,建设用地规模701.5亩,计划新增耕地690亩。其中社区规模257亩,还规划村史馆、幼儿园、商业便民网点等公共设施,污水处理、垃圾收集等市政设施一应俱全,建成后总建设面积达80000平方米,可安置农户518户。

推进农民集中居住对改善农民的居住条件、加快实现乡村振兴具有重要的意义。“我们从2月14日(初十)启动第一批拆迁安置工作,出乎我们的意料,只用了短短的4天时间,签约率就超过90%,农民们的积极性非常高。为了争取群众支持,我们2018年就开始入户调查,了解群众的住房意愿,如果愿意搬迁,会喜欢什么样的房子,而90%以上的群众支持新农村社区建设。我们邀请第三方评估公司对房子及附属进行测量、评估,并在村里集中公示,公示结束后,动迁工作组和群众核对现场评估结果,看有无遗漏或意见,同时宣传镇里的安置政策,彻底打消群众的疑虑,得到群众支持后,很多群众纷纷跑到指挥部来现场签约。截至4月30日,我们按序时进度,目前已签约461户,搬迁432户,拆除411户6.9万平方米。”负责这项工作的新集镇副镇长刘红华介绍,“一期工程主体将在9月份完工,配套设施估计年底将会全部完成。”

近年来,灌南县围绕城乡人口“5∶3∶2”结构的总体目标,即城市人口占总人口的50%,集镇人口占30%,留村人口占20%,明确新建、扩建、插建“三种建设方式”,强力推进村庄归并,建设新型社区,并发展适度规模经营,推动农民居住形态、农村发展质态实现同步升级。邀请省内权威规划设计单位,对全县各乡镇实地调查勘察,按照农村可持续发展需求,制定了全县新型农村社区建设规划。其中,2018-2020年,在新集镇徐老庄村、百禄镇南房村、三口镇潘老庄村、李集乡新民村等村开展整村推进试点,完成115个村庄9086户搬迁撤并工作;2020-2022年,确保每个乡镇建成1-3个500户以上规模的设施配套、功能完善、管理规范、服务到位的新型农村社区;到2035年,形成“1+1+9+67”格局,即1个中心县城(新安镇),1个城市副中心(田楼镇),9个重点镇区,67个新型农村社区。今年,该县改善农民群众住房共涉及7个乡镇,计划撤并村庄数45个,建设新型农村社区10个,改善户数1971户,改善人口7766人,项目总投资达10亿元。截至目前,已开工新建社区1个,扩建3个,拆除农房757户。

为了强化政策保障,助推项目实施,该县按照“鼓励进城、引导入镇、尊重留村”原则,出台了《关于加快改善农民群众住房条件的实施方案》,有效破解工作推进过程中遇到的难题。为了强化资金支持,该县建立多元化筹资渠道,主动创新办法,县财政部门首期安排1亿元新型农村社区建设启动资金,在江苏银行申请的土地增减挂钩项目2亿元贷款已报送至总行等待审批;研究制定了《灌南县改善农民住房条件项目资金管理暂行办法》,进一步加强对上级资金、县级资金、信贷资金从严管理、统筹使用、发挥效益;明确各乡镇作为拟拆并村庄、新建社区(居住点)申报主体,积极编报项目实施方案,并经领导小组统一研究同意后组织实施。此外,为了加强功能配套,该县积极整合扶贫、党建、民政、教育、卫计等部门资源,统筹建设扶贫产业园、党群综合服务中心、幼儿园、卫生室、养老服务中心等村级公共设施,实现群众办事、就医、上学、养老等便民服务“不出村”,解除农民“搬新居”后顾之忧。

相关新闻